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120章 “兰馨” 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第120章 “兰馨” 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1 / 2)

雍正九年八月,京城的暑气还未全消,江兰带着丫蛋去南城的菜市场买菜时,却被一阵孩子的哭声绊住了脚步。巷口的豆腐摊前,卖豆腐的王大娘正急得直跺脚,她六岁的儿子小石头正攥着黑乎乎的小手哭,手背红肿得厉害,还起了几个小疹子。

“这孩子,非要用巷尾张二卖的‘粗皂’洗手,说能洗干净,结果洗成这样!” 王大娘心疼地给孩子抹着草药膏,声音里满是无奈,“以前用皂角,洗得慢还洗不干净,想着买块皂能方便些,哪成想这便宜皂竟是用碱面混着废油做的,害人啊!”

江兰蹲下身,轻轻摸了摸小石头的手背 —— 皮肤又红又烫,明显是劣质皂里的强碱刺激导致的过敏。她从随身荷包里拿出一块兰馨皂(中高端款,售价十文),递给水桶:“王大娘,您用这个给孩子洗洗手,这皂温和,不刺激。”

王大娘半信半疑地接过来,沾了水给小石头洗手。兰馨皂的薰衣草香气飘散开,小石头的哭声渐渐停了,洗完手后,手背的红肿似乎都消了些。“这皂真好!” 王大娘看着孩子干净的小手,又看了看皂上精致的 “兰馨” 二字,眼神却暗了下去,“就是太贵了,俺们这种卖豆腐的,十文一块皂,够买两斤米了,哪舍得用啊。”

这话像根细针,扎在江兰心上。她想起这些年 “兰馨” 的产品 —— 湖州丝绸丝巾(一百文)、珍珠皂(十文)、布偶(三十文),虽在中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可对普通百姓来说,仍是 “望尘莫及”。就像王大娘这样的家庭,每月收入不过两百文,要养孩子、买米粮,哪有闲钱买十文一块的皂?可他们又确实需要干净、安全的日用品,只能被迫买张二那种劣质货,既伤身体,又花冤枉钱。

“丫蛋,你看小石头多可怜,要是咱们能做些便宜又好用的皂,王大娘他们就能用上了。” 江兰摸了摸妹妹的头,心里已有了主意 —— 推出平价系列产品,不用贵原料,简化工艺,把价格压到百姓能接受的范围,让 “兰馨” 不再只是贵族的专属,而是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当天下午,江兰就召集王瑞、江王氏、周师傅(木匠)、刘工匠(皂坊师傅)在瑞祥号后院开会。她把菜市场的见闻一说,又提出想法:“咱们做两款平价产品 —— 平价皂和粗布手帕。平价皂不用牛羊油,用菜籽油混合皂角(成本低),简化脱模工艺,不刻复杂花纹,定价五文一块;粗布手帕用本地产的粗棉布(比细棉布便宜三成),不刺绣,只简单锁边,定价两文一条。这样百姓买得起,咱们也能薄利多销,扩大市场。”

刘工匠先皱了眉:“江姑娘,菜籽油做皂容易软,皂角的味道也重,百姓会不会不喜欢?”

“味道可以加些薄荷汁,既清爽,又能掩盖皂角味。” 江兰早有准备,“至于软的问题,咱们多晒两天,让皂体变硬,能用得更久。而且菜籽油是咱们通州自己种的,成本低,还能帮着农民增收,一举两得。”

江王氏也点头:“粗布手帕俺们能做!包衣工坊里有不少姐妹以前就织过粗布,工艺简单,一天能做几十条。粗棉布在南城布庄就能买到,一尺才两文,一条手帕用一尺布,加上线和工钱,成本不到一文五,卖两文,有得赚。”

王瑞算了笔账:“平价皂成本两文(菜籽油 + 皂角 + 薄荷汁),卖五文,一块赚三文;粗布手帕成本一文五,卖两文,一条赚五厘。要是每月能卖一万块皂、两万条手帕,就能赚三万 + 一千 = 三万一千文(约三十二两),虽不如高端产品利润高,但量大,总利润也不少。而且能带动菜籽油和粗棉布的采购,帮着农民和布商,还能树立好口碑。”

“就这么定!” 江兰拍板,“刘工匠负责调平价皂的配方,江王氏带着工坊姐妹做粗布手帕,王瑞负责联系菜籽油和粗棉布供应商,周师傅帮忙做简易的皂模(不用雕花,只刻‘兰馨’二字),咱们半个月内出样品。”

接下来的十天,瑞祥号和包衣工坊都忙得热火朝天。刘工匠在皂坊里反复调试配方 —— 第一次用纯菜籽油做皂,软得像泥,晒了三天还是不成形;第二次加了三成皂角粉,硬度够了,可味道太冲;第三次按江兰的建议,加了薄荷汁和少量盐(增加硬度),终于做出了满意的样品:皂体呈淡绿色(薄荷汁的颜色),带着淡淡的薄荷香,硬度适中,泡在水里也不容易化,一块能用一个月。

江兰拿着样品去菜市场找王大娘,王大娘用它洗了块沾了油污的布,一搓就起了泡沫,油污很快就掉了,高兴得直拍手:“这皂比张二的好太多了!还这么香,五文一块真划算,俺以后就买这个!”

粗布手帕的制作也很顺利。江王氏带着张婶、李婶等三十个妇女,在工坊里裁布、锁边。粗棉布虽不如细棉布柔软,却更耐用,适合百姓日常用。妇女们还按江兰的建议,在手帕的一角缝了个小小的 “兰” 字(简化版 logo),既好认,又显得规整。丫蛋也来帮忙,跟着大嫂学锁边,虽然缝得歪歪扭扭,却做得格外认真:“俺要多做些,送给小石头他们。”

八月底,第一批平价产品量产完成 —— 五千块平价皂(淡绿色,薄荷味)、一万条粗布手帕(米白、浅灰两色,缝着 “兰” 字)。江兰没有只在瑞祥号卖,而是选择 “渠道下沉”:一是跟南城、西城的五十家杂货铺合作,给他们批发价(皂三文一块,手帕一文五一条),让他们摆在显眼位置卖;二是让瑞祥号的伙计推着小推车,走街串巷叫卖,还免费送试用装(小块皂 + 半条手帕);三是在兰馨粥铺门口设 “平价专区”,买粥的百姓加一文就能换一块皂,加半文换一条手帕。

铺货第一天,江老实就主动请缨,推着小推车去南城菜市场叫卖。他穿着干净的青布褂子,车上摆着平价皂和手帕,还放着一盆清水、一块脏布,一边演示一边喊:“兰馨平价皂,五文一块,薄荷味,洗得干净不刺激!粗布手帕,两文一条,耐用又结实!免费试用,不好不要钱!”

路过的百姓起初只是好奇,后来见江老实用平价皂把脏布洗得干干净净,又闻着淡淡的薄荷香,都围了过来。卖菜的王大娘第一个买:“给俺来两块皂、五条手帕!俺儿子用了你们的皂,手不红了,这好东西俺得多买些。”

旁边卖馒头的李大婶也凑过来:“俺也来两块皂!之前买张二的皂,洗得手脱皮,这兰馨的皂看着就好。”

江老实忙得满头汗,小推车上的货很快就卖了一半。他还跟百姓说:“要是觉得好用,就跟邻居们说说,咱们兰馨就是要让老百姓都用上好东西!”

粥铺的 “平价专区” 也很热闹。大嫂带着两个伙计,在门口摆了张桌子,买粥的百姓只要加一文,就能换一块皂。有个穷书生,每天都来买粥,听说加一文能换皂,高兴地说:“我之前用皂角洗笔墨,总洗不干净,有了这皂,再也不用愁了!” 他不仅换了皂,还买了十条手帕,说要送给同窗。

街头的杂货铺也传来好消息。南城的张记杂货铺,第一天就卖了两百块皂、三百条手帕,掌柜的特意派人来跟王瑞说:“江掌柜,你们的平价货太好卖了!百姓都抢着买,你再给我送五百块皂、八百条手帕来!”

可没过两天,麻烦就来了 —— 巷尾卖劣质皂的张二,见百姓都去买兰馨的平价皂,没人买他的货,竟开始造谣:“兰馨的平价皂是用废油做的,跟我的一样,只是加了薄荷汁掩味!他们的粗布是旧布翻新的,不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