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前一天,江兰带着家人来试粥。大嫂熬的杂粮粥软烂香甜,红豆和绿豆都熬开了花;山药莲子粥里的山药泥细腻,莲子也熬得软糯;红枣桂圆粥里的红枣和桂圆分量很足,甜而不腻。江老实喝了一碗杂粮粥,笑着说:“这粥比家里熬的还香!明天肯定能卖火!” 江大宝和江小宝喝的是山药莲子粥,两个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大宝说:“姑姑,这粥真好吃,明天俺还要来!”
雍正七年腊月十六,“兰馨粥铺” 正式开业。江兰在铺面门口挂了个红色的幌子,上面写着 “兰馨粥铺 —— 干净卫生,养生热粥”,还放了一挂鞭炮,吸引了不少路人围观。
第一个来的食客是个拉车的脚夫,他听说这家粥铺干净,又便宜,犹豫着走进来:“姑娘,给俺来一碗杂粮粥。” 李二柱连忙迎上去,递上一套碗筷:“您请坐,杂粮粥马上就来!”
脚夫看着干净的桌子、雪白的墙面,还有刻着 “兰馨” 的碗,心里暗暗惊讶 —— 这粥铺比他去过的任何一家都干净。不一会儿,刘婶端着一碗杂粮粥过来,粥冒着热气,里面的杂粮清晰可见,香气扑鼻。脚夫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粥熬得真烂!比街头的粥好喝多了!” 他一口气喝完粥,又买了一碗,说要带回去给媳妇尝尝。
第一个客人刚走,就来了几个私塾的学生。学生们听说有香甜的小米南瓜粥,都吵着要喝。江兰给他们端上小米南瓜粥,粥里的南瓜熬得软糯,甜丝丝的,学生们喝得很高兴,一个学生说:“这粥比家里的还甜,明天俺还来!”
一上午下来,粥铺就卖了五十多碗粥。中午的时候,包衣聚居区的张婶也来了,她买了一碗红枣桂圆粥,喝了一口说:“兰丫头,这粥真暖身子!俺回去跟姐妹们说,让她们也来尝尝。”
下午,江兰让春桃去瑞祥号拿些油纸来 —— 有食客想把粥打包带回家,江兰就让人用油纸把粥包起来,再用绳子系好,方便携带。一个货郎买了两碗山药莲子粥,打包带回家给母亲和孩子,他笑着说:“江姑娘想得真周到!这样俺娘和孩子就能喝到热粥了!”
开业第一天,粥铺就卖了一百二十碗粥,小菜也卖了三十多碟。晚上算账的时候,江兰算了算,除去食材和租金,还赚了两百文。李二柱和刘婶都很高兴,刘婶说:“江姑娘,没想到第一天就赚了这么多!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接下来的几天,兰馨粥铺的生意越来越火。每天早上天不亮,就有食客在门口排队。脚夫、货郎、学生、老人,还有包衣妇女工坊里的妇女们,都来喝粥。有的食客每天都来,成了回头客;有的食客还带着家人和朋友来,口碑很快传开了。
有一天,一个老人来喝山药莲子粥,喝着喝着就哭了 —— 老人的牙不好,平时吃不了硬东西,兰馨粥铺的山药莲子粥熬得软糯,他不用嚼就能咽下去。老人拉着江兰的手说:“江姑娘,你真是个好人!俺活了七十岁,第一次喝到这么合口味的粥!” 江兰连忙给老人递上粗布擦手,笑着说:“大爷,您要是喜欢,以后常来,俺给您留一碗热粥。”
还有一次,两个私塾的先生来喝粥,看到粥铺的卫生情况,连连称赞:“江侍读真是有心人!这分餐制和碗筷消毒,比官府的驿站还讲究,不仅让食客吃得放心,还能避免传播疾病,真是件好事!” 先生们还把兰馨粥铺推荐给了私塾的学生家长,家长们也纷纷来喝粥,粥铺的生意更火了。
江兰的家人也常来帮忙 —— 江老实每天早上来帮忙挑水,确保厨房有足够的干净水;江王氏来帮忙熬粥,偶尔还会给食客推荐适合的粥品,比如给咳嗽的食客推荐小米南瓜粥,说能润嗓子;大嫂每天来做萝卜干,还会根据食客的反馈调整口味,比如有的食客喜欢辣,就多放些辣椒;二哥江柱子放假的时候,也会来帮忙搬食材,他笑着说:“妹妹的粥铺这么火,俺这个做二哥的,也得帮衬帮衬!”
兰馨粥铺的名声越来越大,不仅平民爱来,连一些小官员也来光顾。顺天府的周大人听说后,特意来尝了尝杂粮粥,喝了之后对江兰说:“江侍读,你这粥铺开得好!既解决了平民的吃饭问题,又推广了卫生理念,以后要是想在其他地方开分店,顺天府肯定支持!”
有一次,苏培盛奉胤禛的旨意,来南城考察民生,路过兰馨粥铺,见排队的人很多,也好奇地进来尝了一碗红枣桂圆粥。喝了之后,苏培盛笑着对江兰说:“江侍读,这粥果然名不虚传!皇上要是知道你开了这么一家惠民的粥铺,肯定高兴!”
没过多久,胤禛就召见了江兰。养心殿里,胤禛笑着说:“朕听说你在南城开了家粥铺,干净卫生,平民都很喜欢,还有官员推荐给百姓,做得不错。” 江兰躬身回话:“谢皇上夸奖!臣只是想让平民能吃到干净的热粥,没想到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
胤禛点点头:“你能时刻想着民生,这很好。以后要是遇到什么困难,尽管跟朕说。朕看你这粥铺的理念很好,要是能在京城多开几家,让更多平民受益,那就更好了。”
从养心殿出来,江兰心里满是感动 —— 皇上的认可,让她更坚定了开粥铺的决心。她知道,兰馨粥铺不仅是一家小吃店,更是她推动民生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她能让更多平民感受到新政的好处,积累更多的民间声望,为以后涉足军政外交核心领域打下基础。
腊月三十那天,兰馨粥铺照常营业。江兰让李二柱和刘婶多熬了些粥,还准备了免费的萝卜干,给那些没回家过年的脚夫、货郎送粥。脚夫们喝着热粥,感动得说:“江姑娘,您真是个活菩萨!过年还想着俺们,俺们以后肯定常来照顾您的生意!”
晚上,江兰一家在粥铺里过年。前屋的四张桌子拼在一起,摆上了饺子、肉菜,还有熬好的红枣桂圆粥。江老实举起碗,笑着说:“今年是咱们家过得最好的一年,兰丫头开了粥铺,帮了很多人,也让咱们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俺们一起敬兰丫头一杯!”
大家都举起碗,江兰喝了一口粥,心里满是温暖。她看着家人的笑脸,又想起粥铺里食客的笑脸,想起蒙古草原上巴图首领的笑脸,想起通州田地里农民的笑脸,想起包衣妇女工坊里张婶她们的笑脸,心里忽然明白 —— 她穿越到这个时代,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活下去,更是为了让更多人活得更好。
兰馨粥铺的灯火,在腊月三十的夜里显得格外温暖。这小小的粥铺,就像一颗种子,在京城的平民心里扎下了根,也在江兰推动时代变革的路上,留下了又一个坚实的脚印。未来,她会让这颗种子发芽、开花,让更多的 “兰馨” 品牌走进平民的生活,让这大清的日子,因为她的努力,变得更红火、更安稳。
席间,丫蛋捧着碗,夹了一块饺子递到江兰碗里,软声说:“姐姐,这饺子好吃,你多吃点。今天粥铺里好多人跟我说,谢谢姐姐开了这么好的粥铺,让他们冬天能喝上热粥呢!” 江兰摸了摸妹妹的头,笑着把饺子放进嘴里 —— 家人的支持、百姓的认可,就是她在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底气。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