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107章 建立 “包衣妇女工坊”

第107章 建立 “包衣妇女工坊”(1 / 2)

雍正七年六月,京城的热浪裹着蝉鸣扑在瑞祥号的门脸上,王瑞却站在账房里急得直搓手。他面前的订单册上,兰馨皂、新款手帕、驱蚊香囊的预订量密密麻麻记了三页 —— 后宫每月要两百块香皂、三百块手帕、一百个香囊,京城贵族的订单更是翻了倍,连江南裕丰号都追加了五百块手帕的订单。可如今负责制作的包衣妇女们都散在各自家里做活,张婶要照顾生病的老伴,每天只能绣半块手帕;李婶家的娃太小,缝香囊时总被哭闹打断;还有十几户包衣人家住得远,送原料、收成品要跑大半天,上个月就有三批货误了时辰。

“江姑娘,再这么零散做下去不是办法啊!” 王瑞见到赶来的江兰,赶紧把订单册递过去,“光后宫的手帕订单,现在就得五十个妇女做,可散在各家,有的快有的慢,质量也没法统一。昨天娴妃宫里还派人来问,说这次的手帕绣得歪歪扭扭,不如之前的精致。”

江兰接过订单册,指尖划过 “江南裕丰号五百手帕” 的字样,心里也犯了愁。之前让母亲江王氏组织包衣妇女做活,是想着让大家在家就能赚钱,可如今订单量翻了三倍,零散生产的弊端全暴露了:没有统一场地,绣活时缺线少布得自己跑买;没有固定时间,有的妇女白天要洗衣做饭,只能半夜赶工,熬得眼睛通红;更别说质量把控,有的人为了赶工,缝制的香囊边缘都没锁好,送到贵族手里还得返工。

“得建个专门的工坊。” 江兰突然开口,“把包衣妇女们集中起来,统一提供原料、场地和工具,再定个合理的规矩,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证质量。”

王瑞眼睛一亮,随即又皱起眉:“建工坊好是好,可场地、木料、工具都得花钱,而且包衣妇女归内务府管,咱们私自招人,会不会不合规矩?”

江兰心里清楚,这事绕不开胤禛。包衣群体虽已不是奴籍,但仍受内务府监管,要大规模组织她们做工,必须得皇上点头;而且建工坊需要的闲置院落、启动资金,也得靠朝廷支持才能顺利落地。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解决生产问题 —— 让包衣妇女有稳定活干,能赚钱补贴家用,正好契合胤禛推行的 “民生新政”,说服他应该不难。

第二天一早,江兰特意带着两份东西去了养心殿:一份是包衣妇女的家庭情况册,上面记着张婶家每月只靠老伴打零工赚两百文,连药钱都不够;李婶家三个娃,最大的才五岁,连件像样的夏衣都没有;另一份是订单与民生的关联账,算着建工坊后每月能让五十户包衣家庭多赚三百文,还能按时供应后宫与民间订单,避免商户因缺货损失。

养心殿内,胤禛正对着新政奏折皱眉,见江兰进来,放下朱笔:“又有什么事?是兰馨牙刷的供应出了问题?”

“回皇上,牙刷供应一切顺利。” 江兰躬身递上手里的册子,“臣今日来,是想跟皇上说件关乎包衣民生的事。如今兰馨皂、手帕、香囊订单激增,可负责制作的包衣妇女都散在各家,效率低还误事。臣想建一座‘包衣妇女工坊’,把她们集中起来做工,统一提供场地、原料,定合理工钱和休息制度,让她们既能赚钱,又不耽误照顾家庭。”

胤禛拿起家庭情况册,翻到张婶那页,指腹划过 “药钱欠三百文” 的字样,眉头微蹙:“这些包衣人家的日子,竟还这么难?”

“是。” 江兰轻声回话,“包衣虽已脱奴籍,可大多只会些针线活,男人要么去做苦力,要么没活干。去年冬天,还有两户人家因为没钱买炭,冻病了孩子。若是建了工坊,每户每月能多赚三百文,够买两石米、三斤肉,日子能松快不少。而且工坊供应的订单,一半是后宫和官府所需,能省了内务府采买的周折,也能避免商户以次充好,一举两得。”

胤禛放下册子,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着 —— 他推行新政,最看重的就是 “藏富于民”,包衣群体是汉军旗的重要组成,若是能让她们安稳度日,不仅能减少流民,还能让其他旗人看到新政的好处。江兰这主意,既解决了订单问题,又能推动民生,确实可行。

“你要多少支持?” 胤禛抬眼问。

“回皇上,臣想请皇上赐一处闲置院落做工坊,再拨两百两银子用于改造和购置工具;另外,还请皇上允准臣从内务府备案,招募包衣妇女时能顺利些,不被地方管事刁难。” 江兰早把需求想好了,既不过分,又能解决关键问题。

胤禛爽快答应:“南城有处内务府的旧仓库,去年失火后修好了,一直空着,离包衣聚居区也近,就拨给你用。银子让苏培盛从内库支,务必把工坊建好。” 他顿了顿,又道:“若是做得好,往后内务府的针线活,也可交给工坊来做。”

江兰连忙谢恩:“臣定不辜负皇上信任,定让工坊既利民生,又助新政!”

从养心殿出来,江兰立刻去找苏培盛对接。苏培盛听说要建包衣妇女工坊,笑着说:“江侍读这主意高明!前些日子还有御史奏报,说包衣妇女无事可做,容易生是非。你这工坊一建,既给她们找了活,又能让她们赚钱,皇上肯定高兴。” 他当即让人去南城看仓库,还派了两个内务府的工匠,帮忙规划工坊改造。

三天后,江兰跟着苏培盛派来的人去了南城。那处旧仓库是个三进的院落,前院有三间大瓦房,后院有个小花园,还有两间厢房。虽有些陈旧,可屋顶不漏,墙壁也结实。江兰站在前院大瓦房里,指着空间规划:“这里改造成生产区,左边两间做手帕和香囊的缝制,右边一间做兰馨皂的包装 —— 香皂制作有瑞祥号工坊,这里只负责包装,省得油烟味影响绣活。后院的厢房改造成原料库和成品库,花园留一半做休息区,摆几张石桌石凳,妇女们累了能歇歇,带孩子的还能让娃在园子里玩。”

工匠们听得连连点头:“江侍读考虑得真细,连带孩子的情况都想到了。” 江兰笑着补充:“还要在休息区隔出个小间当哺乳室,有的妇女还在喂奶,得有个私密地方。”

改造工坊的日子里,江兰每天都来盯着。大哥江石头听说妹妹要建工坊,主动带着军营里的几个兄弟来帮忙 —— 他们帮着修补屋顶,把大瓦房里的地面铺得平平整整,还在生产区装了窗户,让光线更亮,绣活时能看得清楚。大嫂也没闲着,带着几个妯娌来打扫院子,把后院的花园收拾得干干净净,还种上了从家里移栽的薄荷,既能驱蚊,又能让院子里飘着清香。

江王氏更是天天泡在工坊里,跟工匠们商量针线筐的摆放,跟江兰一起定原料的存放规矩:“兰丫头,针线得按颜色分筐放,不然绣牡丹时找红线得半天;布料要叠整齐,放在通风的架子上,免得受潮发霉。” 江兰都一一记下,还让春桃把这些规矩写在木牌上,挂在生产区的墙上。

二十天后,工坊改造完成。前院的生产区里,每张桌子上都摆着崭新的针线筐、剪刀、木尺,墙上挂着各色丝线和布料;休息区的石桌上铺着粗布,薄荷在风里摇着叶子;哺乳室里放着两张小床,铺着柔软的褥子。江兰站在院子里,看着这规整又温馨的工坊,心里满是踏实 —— 这不仅是个生产的地方,更是能让包衣妇女们安身赚钱的家。

接下来就是制定制度。江兰和江王氏、王瑞一起,坐在工坊的休息区,琢磨了整整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