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很快在南城传开。第二天义诊时,同善堂院子里排起长队,从门口延伸到巷尾,有抱孩子的妇人、拄拐杖的老人,还有背工具的工匠。玲儿在 “儿科” 忙得不可开交,一个妇人抱着发烧的孩子来,她用温水擦孩子额头,喂了点甘草水,孩子很快就不烧了;小莲在 “慢性病科” 给老人涂药膏,教他们锻炼,老人们都听得认真。最让江兰感动的是漕运工匠李叔,他之前得疮病没钱治,义诊时玲儿给他涂了防疮膏还教护理,三天后疮病好了,他特意扛着自己做的木凳来:“江姑娘,俺没啥能送的,这木凳您坐着问诊,比石头凳软和。”
江兰知道,光靠护理坊学员覆盖不了所有需求 —— 非义诊日百姓生病怎么办?每周日下午,同善堂的院子就成了 “培训课堂”,江兰亲自授课,全用 “大白话 + 实操”。教 “测体温” 时,她找个孩子当模特,用手摸额头对比:“发烧的孩子额头烫、眼睛红还哭,这时候用温水擦身子、喝甘草水,不好就等周一义诊。” 义工刘婶是贫民窟妇人,之前得风湿被护理坊治好,特意来当义工,学 “简单包扎” 时手抖得绑不紧,急得快哭了:“江姑娘,俺太笨了,学不会可咋整?” 江兰手把手教:“刘婶,先把布条绕一圈,打个活结,松紧能伸进去一指就行,你试试。” 刘婶学了三遍终于绑好,激动地说:“俺会了!以后邻居家孩子磕破了,俺就能帮着包了!”
培训结束后,江兰给义工发了 “简易护理手册”,印着常见病症应对方法还配插图。同善堂义工王大哥在非义诊日遇到流民腹痛,按手册教的 “揉肚子 + 喝陈皮水”,流民很快不疼了:“这手册真管用!江姑娘教的法子救了急啊!” 张鹤年看着义工越来越熟练,笑着对江兰说:“江诰命,您这是给同善堂留了‘根’啊!以后就算你们不来,俺们也能帮百姓处理小毛病了。”
合作过程中也有小麻烦。义诊第三周,春桃发现个穿得体面的人冒充贫困人群领三袋免费草药,江兰让张阿婆去问,才知是巷里小混混想卖钱。她和张鹤年改了 “领药规则”:领药要报登记住址,义工核实后才给,还贴 “领药须知” 写明 “冒领者不准来”,小混混再来见规则严,只能灰溜溜走了。还有些贫困人群觉得 “免费服务没尊严”,宁愿硬扛也不来,江兰就让学员上门服务 —— 玲儿去张阿婆家帮她涂风湿,教她女儿护理;吴丫头去王小二家换脚的包扎,还送了双旧棉鞋。慢慢的,越来越多人愿意来同善堂,甚至有人说 “来这儿比去药铺还贴心”。
义诊一个月后,免费草药快用完了,春桃急得团团转:“姑娘,药农说最近雨水多,草药收得少,可能要断供了。” 江兰正想办法时,妙峰山的药农李老栓带着十几个药农拉着一车草药来了:“江姑娘,俺们听说你给贫困百姓免费送药,草药不够了,俺们凑了点,分文不取!” 原来李老栓从流民嘴里听说义诊的事,特意组织药农来帮忙。更意外的是南城乡绅王老爷,听说合作后主动捐赠一百两银子,还让药铺送了批甘草、陈皮:“江诰命为百姓做事,俺们也该出份力。” 有了药农和乡绅支持,药品再也没断过。
合作满两个月时,成效肉眼可见 —— 南城贫困人群常见病症发病率降了六成,同善堂义工能独立处理 80% 的小毛病,百姓口碑从巷里的 “感谢” 变成全城的 “称颂”。同善堂墙上挂满百姓送的锦旗,“江诰命救民疾苦”“护理坊恩重如山”,每一面都绣着朴实的字。张阿婆带着巷里妇人给学员做布鞋:“你们每天站着问诊,脚肯定累,穿这鞋软和”;王小二用攒的铜板买了串糖葫芦送给江兰:“江姑娘,这是俺能买得起最好的东西”。南城的孩子们还编了歌谣在巷里唱:“江姑娘,来义诊,送药膏,治百病;同善堂,暖烘烘,穷百姓,不疼了。” 歌声传到街上,连路过的官员都停下来听。
兖州知府来京城办事,听说合作后特意去同善堂看,见义诊室挤满人,学员认真服务,百姓笑着道谢,当即给胤禛递折子,称赞 “江兰以护理之术济贫,实乃新政民生之典范”。胤禛在早朝时拿着折子对众臣说:“江兰与同善堂合作,免费护理贫困人群,两个月惠及三千余人,此等善举,不仅暖了民心,更显我大清新政之‘仁’。朕打算让内务府给护理坊拨银五百两,支持其扩大合作,再赏江兰‘护民安康’玉牌一面,以彰其功!”
消息传到护理坊时,学员们正在同善堂义诊。江兰接过苏培盛送来的玉牌,“护民安康” 四字温润的玉光映着她的脸,百姓围着她齐声喊 “江姑娘活菩萨”,声音震得同善堂屋檐都在响。之前护理坊口碑多在 “专业”,现在多了 “公益” 标签 —— 合作医馆王掌柜说 “百姓都觉得护理坊不仅技术好还心善,来医馆的人都问能不能给穷人便宜点”;太医院周院判说 “江兰这步走得好,护理要专业更要温度,才能成民生依靠”。连 “广济院”“仁安堂” 的掌柜都来找江兰,想复制模式在西城、北城开展免费义诊,江兰笑着答应:“只要能帮到百姓,合作多少家都愿意。”
义诊结束的傍晚,江兰和张鹤年坐在同善堂院子里,看着墙上的锦旗,听着巷里的歌谣,心里满是踏实。“江诰命,您知道吗?” 张鹤年叹道,“以前同善堂只能给百姓喝粥,现在能给他们治病、教护理,这都是您的功劳。南城百姓说,您来了,日子才有了盼头。” 江兰摇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护理坊、同善堂、药农、百姓一起努力的结果。其实公益不是‘送药、看病’这么简单,是让贫困人群也能享受到基本护理,他们健康了才能干活、生活,这才是新政想看到的‘百姓安康、安居乐业’。” 张鹤年点头:“您说得对!百姓健康了才能种庄稼、做工匠,新政才能行得稳。您这合作,看似公益,其实是在给新政打根基啊!”
此刻的养心殿,胤禛正和张廷玉看护理坊的 “公益成效统计”:“江兰这丫头,总能把‘小事’做成‘大事’。护理坊与慈善机构合作,既解了贫困人群的疾苦,又帮朕的新政赢了民心,还为其他机构做了榜样,真是难得。” 张廷玉躬身道:“皇上,江诰命的厉害之处,在于她能把专业与公益结合,把护理坊的影响力从医疗延伸到民生的每一个角落。假以时日,若全国慈善机构都能与护理坊合作,百姓安康便有了保障,新政根基也会更稳。”
夜色渐浓,同善堂的灯还亮着。江兰和学员们正在整理 “贫困人群健康档案”,记录每个人的病症、护理方案、复诊时间。春桃拿着新的合作申请,笑着说:“姑娘,西城的广济院、北城的仁安堂都来申请合作,咱们下个月就能把免费护理扩展到全城了!”
江兰看着档案上的名字 —— 张阿婆、王小二、李叔…… 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从疾苦中走出来的百姓,都是护理坊公益之路的见证。她知道,与慈善机构合作,不仅是一次善举,更是她 “卷王之路” 的又一重要节点 —— 未来,她将带着这一模式,走进更多州县的慈善机构,让免费护理传遍全国,让贫困人群都能享受到 “安康” 的生活。这不仅是护理坊的升级,更是她从 “穿越者” 到 “时代变革者” 的蜕变中,最具公益温度、最显民生情怀的一笔。
而那盏亮在同善堂的灯,不仅照亮了眼前的健康档案,更照亮了这个时代 “公益与专业并行、民生与新政共进” 的光明前路。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