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护理坊出专业期刊(1 / 2)

暮春的京城草木繁盛,护理坊研究室的书架却堆得杂乱 —— 玲儿整理外伤护理资料时,翻遍三个木箱才找到 “双层草药纱布改良” 的试验数据;小莲统计地方护理分坊反馈,发现江南、西北的案例散在十几本手札里,想对比分析得熬到半夜;江丫蛋帮地方讲师整理教材,却因 “小儿惊厥应对法” 有三个版本(研究室版、军队版、民间版),不知该选哪个教。

“姑娘,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春桃抱着摞得比她还高的资料册,额角沁出细汗,“研究室的成果、护理员的经验、地方的实践,都散在各处,找起来难,传出去更难 —— 江南分坊的讲师来问‘怎么种草药护理’,俺们得翻半天资料才能回信,太耽误事了!”

江兰指尖划过桌上散落的手稿 —— 有研究室 “烫伤护理改良” 的草图,有仁心堂王掌柜写的 “风寒咳护理案例”,还有西北参军寄来的 “军队急救实操笔记”。她突然想起穿越前医学院的《护理学报》,那些系统的论文、清晰的案例,能让知识快速传播。清代护理行业缺的正是这样一个载体:把零散的经验变成系统的文字,把京城的成果传到地方,让各地的好方法互相借鉴。

“咱们办一本期刊吧。” 江兰抬头,目光落在团队成员脸上,“就叫《护理学报》,专门登护理研究成果、临床经验、地方实践,让京城和地方的护理人都能看到,都能学。这不仅能解决资料分散的问题,还能让护理行业有自己的‘学问’,不再是只靠口传心授的‘手艺’。”

春桃眼睛一亮:“期刊?就像太医院的《医宗金鉴》那样?可咱们护理的东西,能写成书吗?”

“当然能!” 江兰拿出纸笔,快速画下期刊的栏目框架,“咱们不用写得像太医院那样深奥,用大白话,配插图,让识字的能看,不识字的听人念也能懂。太医院的周院判之前还说‘护理经验该好好传下去’,他肯定会支持咱们!”

次日一早,江兰带着 “办刊提议” 去太医院。周院判刚看完江南送来的 “湿热病护理案例”,正发愁没法跟其他医官分享,听江兰说要办《护理学报》,当即拍案:“好主意!太医院的医官们也常说‘护理与医术相辅相成’,可总没地方交流。你们办期刊,太医院愿意供稿,还能帮你们审稿,确保内容准!”

办刊的第一步是确定 “怎么落地”。江兰知道,清代没有现代期刊的概念,不能照搬穿越前的模式,得贴合实际:护理员多识字不多,内容要通俗;印刷技术有限,插图要简单;发行要方便,能送到地方分坊和合作医馆。

为了让每个护理人都能找到有用的内容,江兰和团队、太医院一起,敲定了《护理学报》首刊的四个栏目,每个栏目都有明确的定位和内容方向:

“研究新得” 栏:刊登护理坊研究室的最新成果,配详细步骤和数据。比如首刊计划登 “烫伤护理改良”—— 写清 “冷水冲淋时长(一刻钟)、艾草膏配比(艾草 5 斤 + 猪油 2 斤)、不同部位烫伤处理差异(手背 VS 躯干)”,还画了冲淋和涂膏的插图,方便照着做。

“临床手记” 栏:让护理员、合作医馆分享实际案例。比如玲儿写 “漕运工匠手指骨折护理”,详细说 “分段包扎法的具体步骤、术后怎么指导握锤锻炼”;仁心堂的陈大夫写 “小儿腹泻护理”,讲 “米汤补津液的用量(一岁小儿每次半碗)、灶心土敷肚脐的方法”。

“地方实践” 栏:专门登各地护理分坊的筹备和实践情况。比如江南调研团写 “苏州漕运护理所筹备”,说 “当地潮湿,用艾草煮水擦身防疮”;西北调研团写 “凉州军营护理分坊”,讲 “用羊毛布代替棉布包扎,适应干燥气候”。

“你问我答” 栏:收集护理员和百姓的疑问,由江兰、周院判等解答。比如有人问 “老人类风湿怎么护理”,周院判答 “用生姜煮水烫脚、避免受凉,配合艾草膏涂关节”;有人问 “草药储存怎么防发霉”,江兰答 “晒干后装在陶罐里,放两包石灰防潮”。

“每个栏目都要‘实’,” 江兰在筹备会上强调,“别写空话,要让读者看完就知道‘怎么做’。比如写骨折护理,不能只说‘要固定’,得说‘用多粗的木棍、绑几圈、松紧度怎么判断’。”

为解决 “识字少、看不明” 的难题,排版环节江兰格外用心,她请来了内务府印刷厂的老工匠张师傅 —— 张师傅印过《康熙字典》,经验丰富。张师傅一开始觉得 “护理的东西太琐碎,不好印”,江兰带他看护理员的实操,给他讲 “每个字、每幅图都关系到病患的命”,张师傅终是答应:“江诰命放心,俺一定印清楚,让百姓都能看懂。”

为了方便识字少的护理员,江兰做了三个调整:

字体选 “馆阁体”:比草书、行书好认,每个字都清晰;

多插图少文字:比如讲包扎,就画 “手指包扎步骤图”“关节包扎示意图”,图旁用小字标注;

段落短、句子短:每段不超过三行,句子不用长句,比如不说 “针对不同年龄段小儿腹泻的护理方法存在差异”,而说 “一岁小儿腹泻喝半碗米汤,三岁小儿喝一碗”。

印刷物资上,江兰请胤禛批了 “内务府专供”:用厚实的竹纸(比普通纸耐用,适合地方翻印)、黑色油墨(不易褪色)、红色油墨(标重点,比如 “冷水冲淋一刻钟” 用红笔印)。首刊计划印 500 本,其中 300 本送京城护理所、合作医馆、太医院,200 本通过驿站送江南、西北、山东的地方分坊和官员。

为了让 “办刊” 这件事扎实落地,江兰组建了 “期刊筹备组”,分工明确:

江兰:总负责人,定栏目、审内容、协调印刷;

春桃:负责组稿,联系护理员、医馆、地方调研团供稿;

小莲:负责数据整理,把研究成果的实验数据梳理清楚,确保准确;

江丫蛋:负责插图,画包扎步骤、草药样子、护理场景,简单易懂;

周院判:负责审稿,确保中医护理内容的专业性,比如草药用法、病症判断;

玲儿:负责 “你问我答” 栏,收集护理员和百姓的疑问。

“咱们不用急,” 江兰给大家定了时间表,“首刊用一个月筹备,组稿两周,排版一周,印刷一周,确保每一步都扎实。”

筹备工作就绪,组稿成了最费劲的一步 —— 很多护理员、药农没写过文章,觉得 “拿笔比拿绷带难”,春桃跑了三趟西城护理所,才收到两篇稿子。

玲儿是第一个交稿的,她写的 “漕运工匠手指骨折护理”,用的全是大白话:“俺上个月给张工匠包扎手指,用的是分段法 —— 先找两根筷子粗的木棍,夹在手指两边,从指根绑到指尖,绑三圈,松紧度能伸进去一指。张工匠三天后就能握锤,比之前快了两天。” 江兰看了,笑着说:“就这么写!真实、实用,比文人写的文章管用。”

可更多人还是犯难。南城护理所的吴丫头,有丰富的老人护理经验,却拿着笔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急得哭了:“姑娘,俺知道怎么护理老人,可俺不会写,俺怕写出来别人看不懂……”

江兰没让她硬写,而是坐在她旁边,让她口述,自己记:“吴丫头,你说怎么给老人擦身?”

“先烧温水,别太烫,用棉布蘸水擦,从脸开始,再擦身子,最后擦脚,动作要轻,别弄疼老人……”

江兰把这些话整理成文字,再念给吴丫头听:“你看,这样写是不是跟你说的一样?你再补充,俺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