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太医院转变(2 / 2)

江兰想了想,拿出研究室刚试验的 “烈酒棉球”:“用小瓷瓶装烈酒,里面塞棉花,密封好,士兵随身带 —— 消毒时用棉花蘸酒擦伤口,比找水方便。太医院要是能多制些这个,送到西北,能减少不少感染。”

王太医看着 “烈酒棉球”,又想起之前自己对江兰的偏见,愧疚地说:“江兰姑娘,之前老臣对您多有不敬,还请姑娘海涵。往后太医院有什么能帮上护理坊的,姑娘尽管开口。”

江兰笑着摆手:“王太医言重了。咱们都是为了治病救人,以前的事,不必再提。要是太医院不介意,奴婢倒想请各位大人,每月来护理坊给学员们讲一次‘中医辨证’—— 学员们懂实操,却不懂脉象,有各位大人指点,他们能帮更多人。”

“这有何难!” 张院判当即应下,“咱们太医院每月派两位医官来授课,从‘风寒咳与风热咳的鉴别’开始,保证教到学员们会为止。”

合作的消息很快传到养心殿,胤禛听了苏培盛的汇报,笑得眉眼舒展:“朕就知道,江兰能让太医院放下架子。他们一个懂医理,一个懂实操,合作起来,既能提升太医院的惠民能力,又能让护理坊的法子更规范,这才是新政该有的样子。”

几日后,太医院果然派了刘医官来护理坊授课。刘医官没讲晦涩的医书,而是拿着新鲜的草药,教学员们 “看叶辨药性”:“你们看,紫苏叶两面都是绿的,是温性,治风寒咳;薄荷叶一面绿一面紫,是凉性,治风热咳 —— 记不住脉象,记叶子也能辨症。”

学员们听得入迷,玲儿还拿出之前的 “小儿护理记录”,请教刘医官:“刘大人,有个孩子总在夜里发烧,白天又好好的,这是怎么回事?”

刘医官接过记录册,仔细看了看:“这是‘阴虚发热’,得用‘百合银耳汤’调理,你们教家长煮的时候,记得少放糖,免得孩子积食。”

江兰站在窗外,看着屋里学员们围着刘医官提问的场景,心里满是暖意。春桃递来刚收到的太医院文书,上面写着 “太医院愿与护理坊共建‘惠民诊疗点’,每月初一、十五在南城联合坐诊”,字迹工整,透着股真诚的合作意。

“姑娘,太医院这次是真的转变了。” 春桃笑着说,“之前他们连药房的草药都不愿给咱们多拿,现在主动要共建诊疗点,还帮咱们修订《护理手册》的中医部分。”

江兰点头,目光落在研究室墙上新贴的 “合作计划” 上 —— 上面写着 “一月:共研老年咳喘方案;二月:编写小儿护理中西医手册;三月:培训各州县郎中”,每一条都清晰明了。

腊月十五那天,太医院和护理坊的首个 “惠民诊疗点” 在南城开诊。张院判带着三位医官坐诊,江兰则派了玲儿、小莲等六位学员帮忙 —— 医官们诊脉开方,学员们教百姓护理法子,有的教 “老人怎么熬咳喘膏”,有的教 “小儿积食怎么揉肚子”,还有的帮着给外伤百姓包扎。

来诊病的百姓排起了长队,张大爷拿着太医院开的药方,又接过学员递的 “护理图”,笑得合不拢嘴:“以前看太医得去宫里,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还教怎么护理,真是太好了!”

王太医给一位老大娘诊完脉,又让学员教她 “紫苏蒸汽吸入法”,老大娘学会后,拉着他的手说:“太医大人,您人好,教的姑娘也好,俺这老咳喘,往后有救了!” 王太医看着老大娘的笑容,再看看身边忙碌的学员,忽然明白 —— 医者的价值,从不是 “正统” 的虚名,而是让百姓少遭病痛,这正是江兰一直坚持的,也是太医院之前忽略的。

诊疗结束后,张院判和江兰坐在诊疗点的小屋里,看着窗外渐渐散去的百姓,相视一笑。张院判拿出一本新的 “合作章程”:“江兰姑娘,咱们把合作定个长久的规矩吧 —— 太医院出医官、药方,护理坊出学员、护理法子,每月联合坐诊,每季度共研一个医疗难题,每年编一本‘惠民护理医书’,您看如何?”

江兰接过章程,在 “共同编书” 的条款下画了个圈:“还要加一条,咱们一起去各州县推广 —— 京城的百姓受益了,州县的百姓也该享受到。明年春天,奴婢计划去江南,要是太医院能派医官同行,咱们就能把‘中西医结合护理’推广到更多地方。”

“好!” 张院判爽快答应,“太医院定派最好的医官跟你去,咱们一起把这事办实!”

暮色渐浓,雪又开始下了,诊疗点的灯笼被点亮,暖黄的光透过窗纸,映着两人手中的合作章程。江兰知道,太医院的转变,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医疗合作,更是清代医疗体系变革的开端 —— 太医院代表的 “传统医理” 与护理坊代表的 “现代实操”,不再是对立的两端,而是能融合共生、造福百姓的力量。

回到护理坊时,江丫蛋正帮着整理今日的诊疗记录,江老实和江王氏也来了,带来了刚做的饺子:“兰丫头,听说今日诊疗点很热闹,爹娘也来沾沾喜气。你爹说,往后要是太医院需要帮忙整理草药,他和你大哥都能来。”

江兰接过热腾腾的饺子,咬了一口,韭菜馅的香气在嘴里散开,暖到了心里。她看着研究室里,太医院送来的《本草纲目》与护理坊的《实操手册》并排摆在书架上,忽然想起穿越前在医学院的日子 —— 那时她梦想着 “让医疗更贴近百姓”,如今在清代,这个梦想正借着与太医院的合作,一点点照进现实。

而此刻的太医院,周院判正带着医官们修订 “冬季咳喘惠民方”,药方旁添了一行小字:“配合蒸汽吸入(紫苏薄荷水)、室内加湿(炉上放水盆),效果更佳 —— 护理坊江兰姑娘提供护理方案”。王太医在一旁看着,拿起笔,在 “护理方案” 下又添了句 “每日晨起慢走一刻钟”,字迹比往日认真了许多。

雪越下越大,却挡不住宫里宫外涌动的暖意。太医院的转变,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不仅在医疗领域激起涟漪,更让江兰在推动时代变革的路上,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 未来,随着合作的深入,“中西医结合护理” 会走进更多州县,惠及更多百姓,而她,也将从 “护理推动者”,一步步成长为 “清代医疗体系整合者”,为胤禛的新政筑牢民生根基,也为自己从穿越者到时代变革者的蜕变,写下更厚重的一笔。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