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57章 给皇帝的第一份 “卫生奏折”

第57章 给皇帝的第一份 “卫生奏折”(1 / 2)

夏夜的风带着几分凉意,却吹不散东偏院的烛火暖意。江兰坐在紫檀木书桌前,面前摊着一张上好的宣纸,笔尖悬在半空,墨汁已在纸上晕开一小团墨点 —— 她盯着 “防疾浅见” 四个字的标题,心里还在斟酌措辞。桌角堆着三卷草稿,每一卷上都有密密麻麻的涂改痕迹,旁边放着一个空了的墨锭,春桃刚研好的新墨正冒着淡淡的松烟香。

“姑娘,要不先歇会儿?这蜡烛都烧第三根了,您眼都红了。” 春桃端着一碗温绿豆汤走进来,碗沿还沾着两粒绿豆,“丫蛋刚才醒了一回,还问您怎么还不睡,说要等您一起吹灯呢。”

江兰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接过绿豆汤喝了一口 —— 清甜的凉意顺着喉咙滑下,稍微缓解了熬夜的疲惫。她看向里间的小床,丫蛋睡得正熟,小手里还攥着白天学卫生知识时画的 “水缸远离茅厕” 的简笔画。“再等等,奏折得今日写完,明日一早让苏公公呈给皇上。” 她放下碗,重新拿起笔,“这是我第一次递奏折,不能出半分差错,尤其是不能用‘细菌’‘污染’那些皇上听不懂的词,得换成宫里人能明白的说法。”

自午后从养心殿回来,江兰就没敢停歇。上次发现的水源污染只是冰山一角,她复盘护理课上学员们提过的抱怨 —— 御膳房后巷的垃圾堆成山、杂役房宫女共用洗衣盆导致皮肤病、太监房的衣物混晾在一处…… 这些都是隐藏的卫生隐患,若只靠口头禀报,恐难让皇上重视,唯有写成奏折,条理清晰地列举隐患与建议,才能真正推动改革。

可 “宫女递奏折” 在清代从未有过先例。按宫规,奏折需经官员、宗室或太监总管递呈,宫女连 “上折子” 的资格都没有。江兰心里清楚,这步棋走得冒险,可一想到杂役房宫女因饮水污染腹泻的痛苦,想到漕运船员可能因同样问题误事,她还是咬了咬牙 —— 若因身份顾虑放弃,之前的发现与努力都将白费,新政 “开源节流” 的理念也难以在卫生领域落地。

“先从‘饮水不洁’写起吧。” 江兰笔尖落下,墨汁在宣纸上晕开工整的小楷,“入夏以来,杂役房七人染腹泻之症,皆因水缸距茅厕过近,秽水渗缸,饮之则秽物入体,腹痛呕吐 —— 此为第一患。” 她特意避开 “水源污染”“大肠杆菌”,改用 “秽水渗缸”“秽物入体”,既符合清代对 “不洁之物致病” 的认知,又能准确传达核心问题。

写到这里,她想起在杂役房看到的细节 —— 水缸底部的污水痕迹、水样里的虫豸,连忙补充:“水缸无盖,蝇虫落饮,秽物藏于泥沙,肉眼难辨,需移缸至茅厕十步外,加盖防尘,饮前煮沸,方保无虞。” 这些具体建议都来自现代预防医学,却用 “移缸避秽”“煮沸去邪” 的说法包装,既专业又不突兀。

写完第一患,江兰放下笔,走到窗边透气。院外传来杂役清理垃圾的推车声,车轮碾过青石板的 “咯噔” 声格外清晰 —— 这让她想起第二大隐患 “垃圾堆积”。御膳房后巷的垃圾多是剩菜馊饭,入夏后一日便腐,招引蝇虫,这些蝇虫落在食物、衣物上,便是 “秽物传播” 的媒介。她回到书桌前,继续写道:“御膳房、杂役房之垃圾,多积至三日方清,腐臭招蝇,蝇落食则秽入腹,落衣则疹上身 —— 此为第二患。建议每日辰时清理,垃圾运至城外深埋,勿堆于宫墙之内。”

为让建议更具可操作性,她还特意标注了清理范围:“御膳房垃圾需单独处理,剩菜需当日焚之;杂役房垃圾分‘秽物’(如粪便、腐食)与‘常物’(如碎布、枯枝),分车运输,避免混染。” 这些细节都来自她白天的观察,比如御膳房的剩菜常与碎布混堆,加速了腐败,也增加了污染风险。

写到第三患 “衣物混洗” 时,江兰特意停顿了片刻 —— 这是她白天从王嬷嬷口中得知的:杂役房宫女共用一个大木盆洗衣,无论内衣外衣、健康人衣物还是腹泻病人的衣物,都混在一起搓洗,导致近半个月有三人染上皮肤瘙痒症,太医只说是 “湿气”,却不知是衣物交叉污染所致。

“宫女太监洗衣,多共用一盆,内衣外衣、病者常者混洗,秽气沾衣,着之则肤生红疹、痒痛难止 —— 此为第三患。” 她笔尖微顿,斟酌着建议的措辞,“当分盆而洗:内衣一盆,外衣一盆;病者衣物另洗,洗后用沸水烫之,晾于通风处,勿与常者衣物同晾。” 她特意加上 “沸水烫之”,既对应现代的消毒概念,又符合清代 “沸水去秽” 的认知,容易被接受。

三患写完,已近子时。江兰通读一遍,却发现用词仍有不妥 ——“疹上身”“痒痛难止” 虽直白,却少了几分说服力。她想起胤禛推行新政时最看重 “数据与案例”,连忙翻出的观察记录,在每个隐患后补充具体案例:“饮水不洁案:杂役房小菊、御前太监小李子,饮秽水后腹泻五日,停饮沸井水温盐水方愈;垃圾堆积案:御膳房杂役老张,因近垃圾堆劳作,染红疹三日;衣物混洗案:杂役房青禾,与腹泻者混洗衣后,肤痒七日未愈。”

补充完案例,她又担心 “分盆洗衣” 会被斥为 “铺张”,特意加上 “盆可复用,无需新造,只需标记‘内’‘外’‘病’字,轮换使用即可”,既符合新政 “节流” 理念,又打消了 “浪费物资” 的顾虑。

“姑娘,您这写的是…… 奏折?” 春桃端着新换的烛台走进来,看到宣纸上 “防疾浅见” 的标题,眼睛瞬间睁大,“宫女也能递奏折吗?宫规里好像没说过……”

江兰心里也是一紧 —— 她何尝不知宫规限制?可若通过苏培盛转述,难免会遗漏细节,唯有亲自递上奏折,才能让皇上看到完整的隐患与建议。“宫规没说过‘不能’,就有尝试的余地。” 她语气坚定,却还是忍不住摸了摸胸口的墨玉佩,“皇上推行新政,本就讲究‘实效’,若是奏折能帮宫里减少病患、节省药材,想必不会拘泥于‘宫女不能递奏折’的规矩。”

话虽如此,她还是反复修改了奏折的开头与结尾,弱化 “上奏” 的突兀感:“奴婢江兰,御前掌事宫女,近观宫中有疾疫之虞,念及新政开源节流、护佑宫人康健,斗胆呈《防疾浅见》,所列三患皆为亲历,所提三策皆为易行,望皇上垂鉴。” 结尾则强调 “奴婢无僭越之心,唯愿为新政尽绵薄之力”,既表忠心,又避 “越权” 之嫌。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防疾浅见》终于定稿。江兰将奏折仔细折好,放进一个紫檀木小匣 —— 这是苏培盛之前送她的,说是 “装重要文书用”。她走到里间,看着丫蛋熟睡的脸庞,轻轻在她额头印下一个吻,心里满是期待与紧张:这封奏折,不仅是她对宫廷卫生的建议,更是她从 “护理教学者” 向 “新政参与者” 的跨越,若能被皇上认可,往后的卫生改革便有了坚实的支撑。

“春桃,你帮我照看丫蛋,我去苏公公那里。” 江兰将小匣揣在怀里,快步走向养心殿。清晨的宫墙下,只有少数杂役在清扫,露水打湿了她的宫装下摆,却没让她放慢脚步。路过太医署时,她特意看了一眼 —— 小李子正站在门口活动身体,脸色已恢复红润,见她过来,连忙躬身:“江兰姑娘!多亏您的淡盐水,我这腹泻总算好了!”

江兰笑着点头,心里更添了几分底气 —— 奏折里的案例都是鲜活的,皇上若看到这些实效,定会重视。

养心殿外,苏培盛正站在廊下整理江南漕运的奏报,见江兰抱着紫檀木小匣匆匆赶来,连忙迎上去:“姑娘怎么这么早?可是卫生章程大纲写好了?”

江兰深吸一口气,将小匣递过去,语气带着几分郑重:“公公,这不是大纲,是奴婢连夜写的《防疾浅见》,想呈给皇上,里面列了宫里的卫生隐患和改进建议。”

苏培盛打开小匣,看到 “防疾浅见” 四个字,又翻了两页,眼睛瞬间瞪圆,手里的奏报差点掉在地上:“你…… 你这是写了奏折?江兰姑娘,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宫里从来没有宫女递奏折的先例!你这是要破规矩啊!” 他声音都有些发颤,不是不满,而是震惊 —— 在等级森严的宫廷,宫女连面圣奏事都需层层通报,更别说递上亲笔写的奏折,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公公,奴婢知道这不合常规。” 江兰语气诚恳,“可近日已有七人染病,若不及时解决卫生隐患,还会有更多人遭殃,甚至影响新政奏报传递、漕运物资运输。奴婢斗胆递奏折,不是为了僭越,只是想把隐患说清楚,把能做的改进说具体,帮皇上省些药材钱,帮宫人少受些罪。”

苏培盛捧着奏折,反复翻看,从 “饮水不洁” 的案例到 “分盆洗衣” 的建议,每一条都写得条理清晰、有据可查,甚至连 “每日辰时清理垃圾”“水缸距茅厕十步” 这样的细节都标注得明明白白。他越看越惊讶,最后忍不住咋舌:“你这丫头,真是胆子大!宫女递奏折,你绝对是头一个!不过…… 你写得确实好,句句在理,连案例都清清楚楚,比有些官员的奏折还实在。”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严肃:“可这事风险不小,若是皇上觉得你僭越,后果……”

“奴婢明白。” 江兰打断他,语气却很坚定,“可若是因为怕风险就不做,那之前发现水源污染、教大家护理,不都白费了?奴婢相信皇上是明主,会看奏折的实效,不会只看奴婢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