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心里微微一动,跟着苏培盛走到外间的屏风后。屏风后的长桌上,堆着几叠卷宗,是今日刚送来的 “新政相关奏报”,有河南垦荒的,有江南漕运的。苏培盛指了指最上面的一叠,压低声音说:“皇上刚才跟我说,你整理的卷宗,比旁人清楚些。你是不是留意到皇上看卷宗的习惯了?”
江兰躬身回话,语气依旧谦和:“回公公,奴才只是觉得,皇上看新政相关的卷宗时,喜欢先找‘地方’,再看‘事务’,便顺手按这个逻辑整理了下,没敢多做。”
这便是她观察到的第三个习惯:遇到难题时,胤禛会反复翻看相关卷宗,且偏爱按 “地方 + 事务” 的逻辑查找。比如处理江南织造的问题,他会先翻 “苏州织造” 的旧卷宗 —— 那里记录着历年的成本与税收,再找 “丝绸税收” 的相关奏报,对比两者的差异;处理火耗归公,就先看 “山西” 的进度奏报,再查 “官吏考核” 的条例,判断是否是考核机制导致的抵制。之前有一次,玉露按 “时间” 整理卷宗 —— 正月的放在最上面,腊月的放在才从腊月的卷宗里找到,当时他眉头皱了一路,手指还无意识地敲了敲御案,那是他 “烦躁” 的信号,像现代患者找不到常用物品时的焦虑。
而江兰按 “地方 + 事务” 分类后,情况完全不同:她将卷宗分成 “山西?火耗归公”“河南?垦荒”“江南?织造” 几大类,每类的封皮上用炭笔写了小字标注 —— 比如 “河南垦荒?奏报?共五本”,字体大小刚好能看清,却不扎眼。上次胤禛要找 “河南垦荒农具短缺” 的奏报,伸手就从 “河南?垦荒” 类里翻到了,翻页的速度都比平时快了些,还在苏培盛面前提了句 “今日的卷宗倒整齐”。
“你这丫头,心思细得能穿针。” 苏培盛拍了拍她的肩膀,语气带着几分真心的赞许,“皇上虽没明说,却把你整理的卷宗放在御案最上面,连李太医来诊脉时都问‘这卷宗是谁理的,倒清楚’。往后整理时,就按这个逻辑来,别声张 —— 皇上不喜欢太张扬的人。”
“是,奴才记下了,定不声张。” 江兰连忙应着,心里却像被温水泡过般暖和。她的沉默观察,没有白费 —— 胤禛不仅看在眼里,还通过苏培盛传递了认可。这比任何赏赐都让她安心,因为她知道,只有摸清这些习惯,才能在御前走得更稳,才能有机会靠近新政核心,为在杂役院的爹娘、在马厩的大哥、在洒扫的二哥,还有等着红绳的妹妹,争取 “脱籍” 的机会。
回到外间时,胤禛还在翻看卷宗。这次是 “河南垦荒进度奏报”,他手里拿着的正是江兰整理的附册 —— 附册是她用粗布装订的小本子,里面按 “垦荒亩数”“官吏负责区域”“遇到的难题” 分类记录,每一项都用炭笔写得清晰。他的指尖在 “垦荒农具短缺” 那一行轻轻划过,动作带着几分停顿,显然在琢磨解决方案。然后他抬头扫了江兰一眼,没有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 那是无声的认可,比 “做得好” 三个字更有分量,像现代护理时医生对护士说 “这次处置很到位” 一样,是专业上的肯定。
江兰躬身行礼,轻步退到外间,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她的布包很简单:里面装着那三根柳木筷、几块松江棉布、记录习惯的小木片,还有外婆留给她的墨玉佩。她把柳木筷小心地放进布包内侧的小兜 —— 怕木筷受潮,还垫了一层油纸;棉布叠得整齐,放在最上面,方便下次使用;小木片是她从杂役院捡的,上面刻着 “茶温?九十三度”“布巾?三十七度” 的字样,是她的 “秘密手册”。
刚走到养心殿门口,就见春桃在宫灯旁等她。春桃穿着一件新的青布衫,是她娘刚给她做的,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刚烤好的栗子,还冒着热气。“江兰姐!你可算出来了!我在这儿等了你好一会儿了!” 春桃的声音带着几分雀跃,像冬日里的暖阳,“今日在御前,没出什么事吧?玉露没再刁难你吧?”
“没出事,就是按规矩做事,玉露姐姐也挺好的。” 江兰笑着接过栗子,掰了一颗放进嘴里 —— 栗子烤得软糯,甜丝丝的,带着家乡的味道。她没有提观察胤禛习惯的事,也没说整理卷宗获认可的细节 —— 在御前,沉默不仅是规矩,更是保护自己、稳步前行的方式。她知道,若是说了,不仅可能引来其他宫女的嫉妒,还可能被有心人曲解为 “邀功”,反而坏了前程。
两人往住处走时,夜色已经浓了。宫灯的暖光映在青石板上,像铺了一层碎金,连两人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江兰想起今日的观察与服务:九十三度的茶、三十七度的温布巾、按 “地方 + 事务” 整理的卷宗,每一个细节都离不开现代护理的 “观察思维”。在现代时,她曾为了摸清一位老年患者的用药习惯,连续一周记录他的服药时间、反应,甚至观察他对不同护士的态度,最终找到 “让他主动服药” 的方法 —— 当时外婆躺在病床上,拉着她的手说 “兰兰,观察不是偷看,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心里”。如今在御前,她用同样的耐心与细心,把胤禛的习惯放在心里,用最沉默的方式,提供最精准的服务。
“外婆,您教我的,我都记着。” 江兰摸了摸胸口的墨玉佩,玉面上的 “兰” 字被体温焐得微微发烫。玉佩的边缘有些磨损,是她穿越时不小心碰的,却也成了她与现代唯一的联结。她知道,这些沉默的观察与精准的服务,不仅能让她在御前站稳脚跟,还能让她悄悄靠近新政的核心 —— 比如通过观察胤禛关注的卷宗,她能更清楚新政的重点:山西火耗归公的阻力、河南垦荒的农具短缺、江南织造的成本异常,这些都是她日后能用现代知识提供帮助的地方。比如农具短缺,她在现代学过 “简易农具制作方法”,或许能帮着整理出 “低成本农具方案”,既不越界,又能帮上忙。
回到养心殿分配的小偏房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偏房不大,却很暖和,炭盆里的炭火是苏培盛特意让人给她添的。江兰将布包放在桌上,先拿出那几块松江棉布,用温水洗净,晾在屋角的晾衣绳上 —— 她怕棉布上沾着的茶渍或灰尘影响下次使用。然后她掏出小木片,用炭笔在新的木片上写:“河南垦荒?农具短缺?需附农具奏报”—— 她记得胤禛今日翻看时,在这处停了许久,明日整理卷宗时,她可以把 “农具制作”“铁匠调配” 的相关奏报附在旁边,方便他查阅。
她还拿出一张纸,仔细写下今日的观察要点:
茶温:九十三度,明前龙井,七分满,杯耳朝右,壶嘴距杯沿一寸;
眉心护理:红签急件超一时辰递温布巾,三十七度,松江棉布,叠成四方,递于身侧三步;
卷宗:按 “地方 + 事务” 分类,新政类附小册,标注关键信息(如垦荒亩数、负责官吏)。
她把纸小心地折好,放进贴身的布兜里,又摸了摸外婆的玉佩,心里满是平静。夜色渐深,她躺在炕上,看着窗外的月光,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她知道,这条逆袭之路,靠的不是巧言令色,而是沉默的观察与精准的服务;靠的不是投机取巧,而是现代护理的专业思维与踏实做事的态度。
窗外的寒风依旧吹着,可小偏房里却暖融融的。江兰闭上眼睛,梦见自己整理的 “新政卷宗分类册” 被胤禛放在御案最显眼的位置,他翻看时笑着对苏培盛说:“江兰整理的册子,倒是省了不少功夫。” 这个梦很真实,真实得让她醒来时,眼里还带着笑意。她知道,只要继续保持这份沉默的观察与精准的服务,这个梦,终会实现;她护家人、助新政的目标,也终会达成。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