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尽管如此,这次的收获还是给这些地方部队带来了一些实质性的改变。
原本只能使用大刀和梭标枪的士兵们,现在终于可以端起三八式步枪,提升了一定的战斗力。
每个连队也能够增加几挺机枪、几门迫击炮,以及更多的掷弹筒,这无疑增强了他们在战场上的火力。
此外,伙食方面也有了一些改善,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只能吃死面饼了。
虽然改善的幅度不大,但对于长期艰苦生活的士兵们来说,已经是一种难得的福利。
然而,有一样东西却是可以充分满足大家需求的,那就是鬼子为了让士兵在战场上不想念家乡而准备的“菊”牌香烟。
这种香烟数量众多,每个人都能分到几包,也算是给士兵们在紧张的战斗之余带来一丝慰藉。
现在好了,还没有开过洋荤的战士们都可以尝尝倭国鬼子的香烟了。
然而,就在白师长将物资分配完毕之后,几个军团的首领们纷纷落座,开始商议起接下来的行动计划。
他们深知,这件事情绝对不能让第三战区的那些官员们知晓,因为战区那边的物资供应仍然至关重要,该争取的还是要去争取,该诉苦的也绝不能含糊。
这些军团的首领们可都不是省油的灯,对于其中的门道和弯弯绕绕,他们早就心知肚明。
经过深思熟虑,两天之后,原本没有参与战斗的几支地方军团,比如皖军团、鲁军团和豫军团,开始在南岸积极寻找搭建浮桥所需的物资,并迅速搭建起了两座浮桥。
紧接着,他们毫不犹豫地主动越过蕴藻浜,抵达河北岸,积极寻找战机。
而这一决策的背后,其实是他们在听取了川军团的白将军和贵军团的蔡将军前几天的交手情况后,深思熟虑的结果。
鬼子的主动后撤,无疑证明了在某些方面,鬼子并不愿意与国府军队进行正面交锋。
否则,以鬼子强大的火力,包括大炮和步枪,早就应该对南岸展开猛烈的炮击了。
正是这几个军团的主动出击,戳中了鬼子的软肋,打在鬼子的虚弱期上。
越过蕴藻浜河的两个团的兵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沿着鬼子后撤的路线,浩浩荡荡地向庙行镇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