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举听说了这个传言,非但不生气,反而觉得这样能吓住敌人,挺好的。他让人故意在营里挂些动物的骨头,让唐军的细作看见,更加坐实了 “生食人肉” 的谣言。有次他在帐里吃饭,故意让厨师把一块生羊肉摆在桌上,然后召来几个投降的隋军将领,说:“你们要是不听话,这就是下场。” 将领们吓得磕头如捣蒜,说愿意效犬马之劳。
高墌城久攻不下,薛举的粮草渐渐接济不上了。他让人去后方催粮,却听说李渊派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率军袭击了他的粮道,把粮草都烧了。薛举气得一口血喷了出来,病倒在帐里。宗罗睺和薛仁杲守在床边,急得团团转,说:“大王,咱们还是先撤军吧,等您病好了再打回来。” 薛举摇了摇头:“我要是撤了,李世民肯定会追杀,到时候咱们更惨。”
没过几天,薛举的病情越来越重,他知道自己不行了,拉着薛仁杲的手说:“我儿,我这辈子,南征北战,没服过谁,就是不甘心败给李世民那小子。你一定要替我报仇,把长安打下来。” 薛仁杲哭着说:“爹,您放心,我一定办到。” 薛举又对宗罗睺说:“宗将军,我儿就交给你了,你们要同心协力。” 宗罗睺跪在地上说:“大王放心,我就是死,也要辅佐少主成就大业。”
当天夜里,薛举就去世了。薛仁杲继承了他的位置,继续攻打高墌城。可薛仁杲比他父亲还要残暴,动不动就杀人,部下们渐渐离心离德。李世民见薛举已死,知道机会来了,他派人与薛仁杲的部下暗中联系,许以高官厚禄。有几个将领被说动了,偷偷打开城门,放唐军进城。
薛仁杲见大势已去,带着残部想往西逃,却被李世民率军拦住。两人在阵前厮杀,薛仁杲虽然勇猛,却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几个回合就被打下马,当了俘虏。李世民看着被绑起来的薛仁杲,说:“你父亲薛举残暴不仁,如今你也落得这般下场,真是报应。” 薛仁杲瞪着他说:“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李世民没有杀薛仁杲,而是把他押回长安,交给李渊处置。李渊看着这个 “西秦霸王” 的儿子,想起被薛举杀的那些朝廷官员,气得下令把他斩首示众。薛仁杲临刑前,对着长安的方向大喊:“爹,我对不起你!” 围观的百姓们却拍手称快,说:“这就是乱臣贼子的下场!”
薛举虽然死了,但关于他的传言却越来越多。野史里说他 “生食人肉”,说他每天都要杀一个活人来下饭,还说他的战马也喜欢喝人血。有个说书先生在茶馆里讲薛举的故事,说他攻打枹罕郡时,把守城的隋军士兵的肉割下来,煮熟了分给部下吃,吓得听书的小姑娘捂着脸不敢看。
其实这些都是民间对 “西北豪强” 的妖魔化。薛举是西北的豪强,性格豪爽,行事霸道,不符合中原地区对 “明君” 的认知,所以百姓们就把他塑造成一个残暴不仁的形象。加上他与李渊、李世民为敌,唐朝建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 “正义”,也刻意抹黑他,把他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坏人。
在西北的民间,对薛举的评价却不一样。有个当年受过他恩惠的老农,在薛举死后,偷偷给他立了个牌位,说:“薛王虽然脾气不好,但他给咱们分了粮食,让咱们有饭吃,比那些当官的强多了。” 还有些参加过薛举军队的士兵,退役后回到家乡,给孩子们讲薛举打仗的故事,说他如何勇猛,如何爱护部下,只是从来没提过 “生食人肉” 的事。
唐朝中期,有个叫段成式的文人,在《酉阳杂俎》里记载了一件关于薛举的事,说他的墓在金城郡郊外,有个盗墓贼想去挖他的墓,刚挖了几锄头,就看见一只猛虎从墓里冲出来,把盗墓贼吓得屁滚尿流,从此再也没人敢靠近。这个故事虽然荒诞不经,却反映了民间对薛举的敬畏之情。
宋朝的时候,说书艺术更加盛行,薛举 “西秦霸王” 的形象被进一步演绎。《薛仁贵征西》里,把薛举说成是薛仁贵的祖先,说他虽然残暴,但也为后来薛仁贵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戏台上的薛举,总是穿着黑色的戏服,脸上画着白色的脸谱,一看就是个奸臣,每当他出场,台下的观众就会扔石头、吐口水。
元朝的杂剧中,有一出《薛举夜探高墌城》,说薛举在夜里潜入高墌城,想刺杀李世民,却被李世民识破,最后被 “以正义之剑斩杀”。戏里的李世民穿着白袍,手持宝剑,像个救世主,而薛举则像个跳梁小丑,被打得落花流水。这出戏在大都演出时,深受观众喜爱,很多人看完后都说:“李世民真是天命所归,薛举活该被杀。”
明朝的《隋唐演义》里,对薛举的描写更加夸张,说他 “身长一丈,腰大十围,力能扛鼎,勇冠三军”,但也说他 “性残忍,好杀无辜,所过之处,鸡犬不留”。书里还说他 “生食人肉”,说他在攻打长安时,把俘虏的百姓赶到一个大坑里,然后跳下去生吃他们的肉,吓得读者毛骨悚然。
清朝的年画里,薛举的形象更加恐怖。他青面獠牙,手里拿着一把血淋淋的刀,旁边堆着人头,背景是熊熊燃烧的城池。这样的年画,往往被用来吓唬不听话的孩子,母亲们会说:“再不听话,就让薛举把你抓走吃掉。”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历史记载,就会发现薛举 “生食人肉” 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旧唐书》《新唐书》里都记载了薛举的事迹,说他 “骁勇绝伦,家赀巨万,交结豪猾,雄于边朔”,但都没有提到他 “生食人肉”。相反,还记载了他 “开仓赈贫,招纳流散”,说明他还是做过一些好事的。
那么,为什么民间会把薛举妖魔化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原地区的百姓对西北豪强的豪爽、霸道不太理解,就把他们塑造成残暴的形象;二是政治宣传的需要,唐朝为了证明自己取代隋朝的合法性,必须把那些反对自己的人说成是坏人,薛举作为唐朝建立初期的主要敌人之一,自然难逃被抹黑的命运。
到了近代,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薛举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历史学家们认为,薛举是隋末农民起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的起义虽然带有一定的豪强割据性质,但也沉重打击了隋朝的统治,为唐朝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他 “西秦霸王” 的称号,反映了他在西北的影响力,而 “生食人肉” 的说法,则是民间传说和政治宣传的产物,不能当作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