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 第155章 隋唐风云之宇文化及的荒淫形象

第155章 隋唐风云之宇文化及的荒淫形象(2 / 2)

宇文化及死了,但他的恶名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在民间传说中,宇文化及被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弑君盗嫂” 成了他永远的标签。老百姓们把他的故事编成戏曲、评书,在茶余饭后讲给孩子们听,告诫他们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不要学宇文化及那样阴险狡诈、荒淫无耻。

有一出传统戏曲叫《隋宫恨》,讲的就是宇文化及弑君篡位的故事。戏里的宇文化及穿着黑色的戏服,脸上画着白色的脸谱,一看就是个奸臣。他出场的时候,总是鬼鬼祟祟的,说话阴阳怪气,一举一动都透着一股邪气。当他杀死隋炀帝的时候,台下的观众都会气得大骂,扔瓜子皮、果皮,恨不得上台去亲手打死他。

在评书里,宇文化及的荒淫更是被渲染得淋漓尽致。说书先生说他霸占了隋炀帝的三千后宫,每天都要换一个妃子侍寝,还说他为了满足自己的兽欲,竟然杀害了很多无辜的女子。这些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却反映了老百姓对宇文化及的憎恨。

还有一些民间故事,说宇文化及死后下了十八层地狱,被小鬼们用各种酷刑折磨。有的说他被绑在烧红的铁柱上,日夜忍受烈火的煎熬;有的说他被扔进油锅里炸,炸得皮开肉绽;还有的说他投胎变成了一头猪,被人杀了吃肉,永世不得超生。这些故事虽然荒诞不经,但却表达了老百姓对恶有恶报的朴素愿望。

其实,历史上的宇文化及虽然确实弑君篡位,行为不端,但也并非完全是民间传说中那样一无是处。他出身名门,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有一定的才能。只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野心和欲望战胜了理智,最终走上了不归路。但老百姓不管这些,他们只记得宇文化及做过的坏事,用自己的方式对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丑化。

这种民间的丑化,其实也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在老百姓的心中,善恶分明,对于那些危害国家、残害百姓的人,他们会永远地钉在耻辱柱上,让他们遗臭万年。宇文化及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的 “弑君盗嫂” 的荒淫形象,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里,成为了邪恶和无耻的代名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宇文化及的故事还在不断地流传和演变。在一些小说、影视作品中,宇文化及依然是一个反面角色,被塑造成一个阴险狡诈、荒淫无道的坏人。他的形象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警示着人们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要被欲望和野心所吞噬。

比如在《隋唐演义》这部小说里,宇文化及被描写成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人。他不仅弑杀了隋炀帝,还和自己的弟弟宇文智及互相勾结,干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小说里还详细描写了他如何霸占萧皇后,如何在江都的宫殿里荒淫作乐,让读者对他恨之入骨。

在一些电视剧里,宇文化及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把宇文化及的阴险、狡诈、贪婪、荒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他出现的时候,观众们都会感到厌恶和愤怒,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宇文化及这个历史人物在人们心中的负面形象已经根深蒂固。

即使在今天,宇文化及的名字依然是一个负面词汇。当人们形容一个人阴险狡诈、荒淫无耻的时候,可能会说他 “像宇文化及一样”。这说明,宇文化及的恶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了一种文化共识。

不过,我们也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人物。宇文化及的行为确实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很多人的价值观都发生了扭曲,为了生存和权力,不惜采取极端的手段。宇文化及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但无论如何,宇文化及 “弑君盗嫂” 的荒淫形象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被永远地记录了下来。它不仅是对宇文化及个人的批判,也是对所有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人的警示。它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人有多大的权力和野心,只要他违背了道德和正义,最终都会受到历史的惩罚,被钉在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在民间,关于宇文化及的传说还有很多。有的老人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能听到宇文化及在旷野里哭泣,那是他在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忏悔。但老百姓们却不原谅他,说他的忏悔是假的,他的眼泪是鳄鱼的眼泪。

还有人说,宇文化及的坟墓在荒野里,没有人敢去祭拜,因为只要有人靠近,就会遭到雷击。这虽然是迷信的说法,但却表达了老百姓对宇文化及的憎恨之情。

总的来说,宇文化及的 “弑君盗嫂” 的荒淫形象是在民间长期的流传和演变中形成的,它反映了老百姓对善恶是非的判断和对正义的追求。这个形象不仅是宇文化及个人的标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邪恶势力的一种批判和否定。它将永远警示着人们,要做一个正直、善良、有道德的人,不要重蹈宇文化及的覆辙。

而那些关于宇文化及的戏曲、评书、民间故事,也将继续流传下去,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让后人在娱乐的同时,也能从中吸取教训,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未来。宇文化及这个名字,也将永远地留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反面教材,警示着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