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 第153章 隋唐风云之杜伏威与辅公祏:“兄弟反目” 的另一种演绎

第153章 隋唐风云之杜伏威与辅公祏:“兄弟反目” 的另一种演绎(2 / 2)

失去阚棱后,宋军的战斗力大不如前。李靖趁机发起猛攻,历阳失守,丹阳被围。辅公祏带着残部突围,在途中被自己的部将出卖,被唐军俘虏。押到丹阳城门口时,他看见城楼上挂着杜伏威的画像,那是李渊让人画的,画像上的杜伏威穿着唐官的服饰,笑得很勉强。辅公祏突然大笑起来,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兄弟,你终究还是负了我。”

武德七年,辅公祏在长安被处斩。临刑那天,他穿着一身囚服,却腰杆挺得笔直。刽子手举起刀时,他突然喊道:“我辅公祏此生,对得起江淮百姓,对得起杜伏威,死而无憾!” 刀落下的那一刻,长安城里刮起一阵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有人说那是杜伏威的魂魄来送他最后一程。

就在辅公祏被杀的前一天,杜伏威在软禁他的府里去世了,死因据说是 “暴病身亡”。有人说他是被李渊毒死的,也有人说他是思念江淮,忧郁而死。他贴身的汗衫上,那封没送出去的血书还在,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贞观年间,李靖率军平定突厥,路过江淮时,特意去了趟历阳。当年辅公祏修的水利工程还在,百姓们在田里插秧,唱着欢快的歌谣。李靖问一个老农:“你还记得杜伏威和辅公祏吗?” 老农直起腰,擦了擦汗:“怎么不记得?他们都是好人啊,可惜最后反目成仇了。” 李靖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一块玉佩,那是杜伏威临死前托人交给李靖的,说要还给辅公祏。李靖把玉佩埋在历阳的土地里,埋的时候说了句:“愿你们来生,还做兄弟。”

武则天时期,江淮一带出了个叫徐敬业的将领,起兵反对武则天,在扬州建立政权,还特意派人去祭拜杜伏威和辅公祏。他在祭文中说:“杜公与辅公,皆一时之雄,为江淮百姓谋福祉,虽反目成仇,其志可嘉。” 可惜徐敬业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他的祭文却被流传下来,让更多人知道了杜伏威和辅公祏的故事。

宋朝的时候,说书先生把杜伏威和辅公祏的故事编成了话本,说他们本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杜伏威是 “白虎星”,辅公祏是 “青龙星”,因为犯了天条,被贬到人间,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反目。话本里还加了很多神话色彩,说杜伏威能呼风唤雨,辅公祏能撒豆成兵,两人的大战打得惊天动地。老百姓爱听这些,每次说书先生讲到他们反目的时候,台下总有好多人叹气。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江淮一带起义,常以杜伏威和辅公祏为榜样,说要像他们一样爱护百姓。他还让人重修了杜伏威和辅公祏的墓,墓碑上刻着 “吴王杜公之墓” 和 “宋帝辅公之墓”。有个老儒给朱元璋上书,说辅公祏是反贼,不该立碑,朱元璋把奏折扔在地上:“辅公祏反的是唐,不是百姓,有什么错?”

明朝永乐年间,有个叫解缙的才子,奉命编纂《永乐大典》,搜集到很多关于杜伏威和辅公祏的史料。他发现当年辅公祏杀阚棱,其实是因为阚棱真的通敌,只是被后人歪曲了。解缙想把这段史实写进大典里,却遭到很多大臣反对,说会坏了辅公祏的名声。解缙据理力争:“历史就是历史,不能因为个人好恶而篡改。” 最后,这段史实还是被写进了《永乐大典》,只是很少有人去看。

清朝的时候,江淮一带的百姓还在祭拜杜伏威和辅公祏,把他们当作保护神。有个叫王士祯的诗人,路过历阳时,写下了一首诗:“杜伏威,辅公祏,江淮豪杰称双璧。一朝反目成仇敌,千古令人长太息。” 这首诗被刻在历阳的江边,过往的行人看到,都会停下脚步,默默读上几遍。

民国初年,有个叫胡适的学者,在研究隋末农民起义时,对杜伏威和辅公祏的反目有了新的看法。他在文章里说:“杜伏威和辅公祏的悲剧,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时代的必然。在那个乱世,兄弟反目是常有的事,能像他们这样,始终不忘百姓的,已经很难得了。” 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家们对杜伏威和辅公祏的评价更加客观。他们认为,杜伏威和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沉重打击了隋朝的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虽然他们最后反目成仇,但都为江淮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历阳还有杜伏威和辅公祏的纪念馆,馆里陈列着他们当年用过的兵器、读过的书籍,还有一些百姓捐赠的老物件。

每年清明节,都会有很多人来纪念馆祭拜。有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每次来都会带上两坛酒,一杯倒在杜伏威的塑像前,一杯倒在辅公祏的塑像前,然后坐在那里,絮絮叨叨地说上半天。有人问他是谁,他总是笑着说:“我是江淮百姓的后代,来看看两位老祖宗。”

夕阳下,纪念馆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杜伏威和辅公祏的塑像并肩而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在破庙里烤青蛙的夜晚。他们的眼神望向远方,那里是滔滔的江水,是肥沃的土地,是他们用一生守护的江淮百姓。风吹过纪念馆的院子,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诉说着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诉说着那对兄弟之间,爱与恨、忠诚与背叛、理想与现实交织的复杂情感。

或许,就像那个老人说的,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反目,只是在乱世的洪流中,被命运推向了不同的方向。而江淮的百姓,永远记得他们的好,记得他们曾经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一切。这,或许就是对那段 “兄弟反目” 的故事,最好的另一种演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