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君黄金台之乐毅(2 / 2)

(一)五国伐齐的契机

彼时的齐国,在齐湣王的统治下,国力如日中天,已然成为东方霸主。其疆域辽阔,物产丰饶,坐拥鱼盐之利,商业繁荣昌盛,都城临淄更是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人口密集,堪称当时天下最为富庶的大都市之一。齐国的军队装备精良,士卒勇猛善战,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胜,先后击败楚国、魏国、赵国等国,又联合三晋伐秦,还一举吞并了富庶的宋国,国土大幅扩张,势力范围急剧膨胀,风头一时无两,周边国家无不畏惧其锋芒,敢怒而不敢言。

然而,齐国的强盛与扩张,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荣耀与威望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深层次的问题。连年的征战,使得齐国百姓苦不堪言,繁重的赋税、徭役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厌战情绪在民间悄然蔓延。而且,齐国的急剧扩张打破了战国列强之间原有的势力均衡,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深深忌惮与强烈不满。各国意识到,若不加以遏制,齐国必将成为心腹大患,威胁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燕国,这个曾被齐国狠狠践踏的国家,对齐国的仇恨更是刻骨铭心。燕昭王时刻铭记着齐国带来的灭国之痛,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只为等待复仇的时机。当他察觉到各国对齐国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敏锐地意识到,燕国复仇的契机已然来临。于是,他向乐毅征询伐齐的策略,乐毅目光如炬,审时度势,进言道:“齐国继承了昔日霸主的余业,疆土辽阔,人口众多,仅靠燕国独自攻打绝非易事。大王若真想征伐它,必须联合天下诸侯共同行动;而若要联合天下诸侯来围困齐国,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与赵国结盟。况且,淮北以及宋国旧地,是楚国、魏国梦寐以求的,赵国要是同意并联合这四国一同攻齐,齐国必定大败。”

燕昭王对乐毅的见解深表赞同,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乐毅出使赵国,同时另派使者前往楚国、魏国,向它们阐明联军伐齐的益处。乐毅抵达赵国时,恰逢秦国使者也到了赵国,乐毅凭借着卓越的外交才能,巧舌如簧,请求赵王劝说秦国一同参与伐齐之事,秦国权衡利弊后,也答应了下来。就这样,以燕国为首,联合韩、赵、魏三国以及西边的秦国,共计五国的军队,在公元前 284 年,拉开了伐齐战争的序幕。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帅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向齐国进发。此时的乐毅,肩负着燕国的血海深仇,承载着各国的期望,即将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传奇。

(二)辉煌战果与战略智慧

五国联军在乐毅的指挥下,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钢铁洪流,势不可挡地向齐国挺进。当联军行至济水之西时,与齐湣王倾尽全国兵力组织的抵抗大军正面遭遇。齐湣王企图凭借本土作战的优势,背水一战,阻挡联军的攻势。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联军在乐毅的精心谋划与卓越指挥下,士气高昂,配合默契,战术运用得当。

战斗打响后,乐毅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着联军将士的士气。联军各军紧密协作,从不同方向对齐军发起猛烈攻击。齐军虽拼死抵抗,但在联军的强大攻势下,渐渐难以支撑。最终,齐军主力在济西之战中大败,主将触子下落不明,副将达子收拾残兵,狼狈地退守临淄。

济西之战的辉煌胜利,为联军打开了通往齐国腹地的大门。此时,乐毅展现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他深知,五国联军虽表面上团结一致,但各国心怀鬼胎,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秦国、韩国距离齐国路途遥远,即便夺得齐国土地也难以长期守住;赵国、魏国虽与齐国有地缘接壤,但它们更关注自身周边的利益,如赵国觊觎河间之地,魏国垂涎宋国旧地。若继续让联军一同深入齐国作战,后续的利益分配极有可能引发内乱,导致联盟破裂。

于是,乐毅果断决策,重赏秦国、韩国两军,以安抚两国,让他们心满意足地回国;又分别派遣魏军去攻略宋国旧地,满足魏国的利益诉求;安排赵军去攻略河间,让赵国也能从中获利。而他自己,则毅然决然地率领燕军长驱直入,追击齐军。这一决策,既避免了联军内部可能出现的矛盾纷争,又确保了燕国能够在伐齐战争中获取最大利益,充分彰显了乐毅作为统帅的卓越领导才能与深谋远虑。

在乐毅的率领下,燕军如猛虎下山,一路势如破竹,直捣齐国国都临淄。齐湣王见大势已去,仓皇出逃,先后辗转多地,最终逃至莒城固守。乐毅率军顺利攻占临淄后,将齐国的财宝、祭祀器具等尽数运往燕国。燕昭王得知喜讯,欣喜若狂,亲自前往济水边上犒劳军队,对乐毅的战功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并封乐毅为昌国君。

然而,乐毅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齐国根基深厚,仅靠武力征服远远不够,必须收服齐国的民心,才能实现对这片土地的长久统治。于是,在进军临淄之后,他一方面整顿燕军,严明军纪,严禁士兵掠夺财物,确保齐国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广施德惠,寻访齐国的隐士贤才,给予尊崇并以礼相待,减轻齐国百姓的赋税,废除齐湣王的残暴法令,恢复齐国以往的合理政令,还在城郊祭祀齐桓公、管仲的陵墓,表彰贤能之人的门庭,赏赐齐国贤能之士爵位。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齐国士人在燕国获得食邑的多达二十余人,在蓟地拥有爵位的有一百多人,齐国百姓对燕军的抵触情绪逐渐缓和,部分地区甚至开始接受燕军的统治。

在军事上,乐毅将军队分为五路,用以攻占齐国各地。左军向胶东、东莱进军,控制齐国东部沿海地区;右军沿着黄河、济水驻扎在阿、鄄,与魏军相互呼应,巩固联军在鲁西南的势力范围;前军沿着泰山以东进发,攻占琅琊,进一步拓展燕军在齐国南部的控制区域;后军依傍北海,安抚千乘,稳定齐国北部局势;中军驻守临淄,镇守齐国都城,作为整个军事行动的指挥中枢与战略支撑点。短短六个月内,燕国军队在乐毅的英明指挥下,攻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将其全部改为郡县,隶属于燕国,齐国只剩下莒城与即墨两座孤城,在燕军的重重包围下顽强抵抗。乐毅的威名,随着这场战争的胜利,传遍了整个战国大地,他用辉煌的战果,书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壮丽篇章,成为了燕国的英雄,也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名将楷模。

燕赵之间:英雄的归宿与家族延续

(一)燕惠王猜忌与乐毅奔赵

燕昭王的离世,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瞬间打破了燕国朝堂原有的平静与和谐,也让乐毅的命运再度陷入了无尽的波折之中。燕惠王,这位在太子时期便与乐毅心存芥蒂的新君,上位伊始,便在齐国反间计的蛊惑下,对乐毅的忠诚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他狭隘的心胸中,乐毅手握重兵,久居在外,已然成为了他巩固王权的巨大威胁。

于是,一道冷酷的诏令下达,燕惠王命骑劫赶赴齐国战场,接替乐毅的统帅之位,同时急切地召乐毅回国。乐毅接到诏令的那一刻,心中便已明了,回国等待他的极有可能是一场杀身之祸。回首往昔,他为燕国呕心沥血,披肝沥胆,率领燕军在齐国战场上浴血奋战,连下七十余城,几近将齐国覆灭,只为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可如今,新君的猜忌却如同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横亘在他与燕国之间。

无奈之下,乐毅仰天长叹,毅然决然地选择投奔赵国。赵国,这片他祖辈曾经生活过的土地,此刻成为了他唯一的避风港。赵王得知乐毅前来投奔,欣喜万分,当即封他于观津,尊其为 “望诸君”,对他礼遇有加,期望借助乐毅的威名,震慑燕国与齐国。

而燕惠王在骑劫兵败,齐国收复失地后,才如梦初醒,懊悔不已。他深知自己的一时糊涂,让燕国错失了覆灭齐国、称霸诸侯的绝佳良机。为了挽回局面,他试图劝说乐毅回归燕国,言辞恳切地表达自己的悔意,然而,乐毅去意已决,只以一封《报燕惠王书》表明心迹。在信中,他言辞委婉却又坚定地拒绝了燕惠王的请求,既倾诉了自己对燕昭王的感恩之情,又暗示了对燕惠王的失望,同时承诺不会做出有损燕国之事。燕惠王读罢,虽满心遗憾,却也只能无奈接受现实。此后,乐毅往来于燕赵之间,凭借着自己的威望与智慧,努力维系着两国的和平友好,成为了战国乱世中的一段传奇佳话。

(二)家族后续发展

乐毅投奔赵国后,他的家族在燕赵两国依然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乐毅之子乐间,因父亲的赫赫战功受封昌国君,在燕国军中担任要职。他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作战勇猛,谋略过人,为燕国的国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燕国将士的敬重与爱戴。

然而,燕国的命运似乎总是充满了波折。燕王喜即位后,这位目光短浅、刚愎自用的君主,被赵国在长平之战后的短暂虚弱所迷惑,妄图趁火打劫,一举攻占赵国。乐间深知燕国与赵国实力悬殊,且赵国军民在经历磨难后凝聚力大增,此时伐赵绝非明智之举,于是极力劝阻。但燕王喜被野心冲昏了头脑,对乐间的忠言置若罔闻,执意发动战争。

战争的结果不出乐间所料,燕军在鄗代之战中惨败而归。栗腹率领的大军被廉颇打得丢盔弃甲,死伤无数,卿秦的部队也在代地遭遇重创,乐乘被俘。乐间望着满目疮痍的战场,满心悲愤与失望,对燕王喜的昏庸彻底寒心。最终,他毅然追随父亲的脚步,投奔赵国,从此为赵国效力。乐氏家族的命运,在战国的风云变幻中,与燕赵两国紧密相连,他们的故事,成为了那个时代人才流动与家族兴衰的生动写照,令人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与历史的沧桑。

结语:乐毅身世的深远回响

乐毅的身世,宛如一幅绚丽多彩却又扑朔迷离的历史长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他出身于子姓乐氏家族,承载着商朝王族的血脉余韵,先辈乐羊的赫赫战功为其成长之路铺垫基石。生于中山国,这片饱经沧桑、在列强夹缝中求存的土地,目睹了它的兴衰沉浮,也让乐毅的国籍归属成为历史争议的焦点。

他一生辗转于赵、魏、燕等国,每一次抉择,既是个人对理想抱负的执着追寻,更是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无奈之举。在赵国,他经历沙丘之乱,壮志难酬,黯然离去;于魏国,虽受礼遇,却难展军事奇才,空有韬略;直至遇见燕昭王,仿若伯乐识得千里马,君臣相知,开启了伐齐复仇的壮丽征程,铸就辉煌战功,名震战国。

即便后来因燕惠王猜忌,奔赵避难,他依然凭借威望,维系燕赵和平,其家族也在两国延续传奇。乐毅的一生,不仅仅是个人的奋斗史诗,更是战国乱世的生动缩影,他的经历深刻影响着各国局势走向,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追思,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时代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