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燕人返国(1 / 2)

一、引言:触动心灵的燕人归乡路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句诗道出了无数游子临近故乡时内心的复杂与忐忑。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难通,游子归乡之路漫长艰辛,其间的故事动人心弦。今日,让我们走进《列子?周穆王》中的 “燕人返国” 寓言,探寻一位燕国人的归乡心路,感受那跨越时空、直击灵魂的思乡之情。

二、故事原文:文言文里的乡愁密码

让我们先来品读《列子?周穆王》中的原文:“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这段文字简洁而生动,讲述一位燕国人,生于燕地,却在楚国长大,暮年踏上归乡之路。途经晋国时,同行者起了戏弄之心,指着晋国的城郭说这是燕国之城,燕人脸色瞬间变得凄怆;又指向一座土地庙,称是他家乡的社庙,燕人不禁喟然长叹;再指着房舍说是他先人的故居,燕人已潸然泪下;最后指向一座坟墓,谎称为其祖坟,燕人更是哭得不能自已。同行者哄笑道出实情,此地乃晋国,燕人羞惭万分。待他终于回到燕国,真真切切见到故乡的城楼、土地庙、先人庐舍与坟墓时,内心的悲凄之感反倒淡薄了。

三、燕人离乡:成长在楚的燕地血脉

这位燕国人,生于燕地,燕地的山川风貌、民俗风情本应是他成长记忆的底色,可命运的齿轮却在他幼年时开始转动。或许是因战乱纷争,燕国陷入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又或许是家族为谋生计,无奈踏上南迁之路,总之,他跟随家人漂泊至楚国,扎根异乡。在楚地,他从懵懂孩童长成翩翩少年,楚地的温润山水、独特楚风滋养着他。他学说楚地语言,身着楚地服饰,与楚人结交朋友,渐渐融入当地生活。但夜深人静时,心中总有一抹莫名的惆怅,那是对遥远故乡的朦胧思念。故乡的模样,在儿时模糊记忆里,只剩冬日的皑皑白雪、家中长辈的声声乡音,宛如缥缈的梦,遥不可及却又魂牵梦绕。

四、晋国受骗:虚假 “故乡” 的情感激荡

行至晋国,燕人满心都是对故乡渐近的期待,怎料同行者心怀恶趣。当那手指向晋国城郭,口中吐出 “此燕国之城” 时,燕人仿若遭一道电流击中,身体瞬间绷紧,目光死死锁住那城楼。记忆深处幼年燕地模糊的城影与眼前景象轰然碰撞,心底的思念如决堤洪水,冲垮了理智的防线,让他来不及去分辨真伪。

听到 “此若里之社”,燕人脑海中本能地浮现出儿时在燕地,跟着长辈于社日参与祭祀的热闹场景,众人虔诚叩拜,祈愿风调雨顺、家族安康。可如今,物是人非,漂泊半生,往昔只能在回忆里找寻,叹息声便不由自主地从喉咙溢出,饱含岁月沧桑与思乡浓愁。

待同伴指向房屋说是先人之庐,燕人眼眶瞬间湿润,那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啊!曾经的阖家欢乐、父母的轻声呼唤、儿时的顽皮嬉闹,都似被这一句话从尘封岁月中拉扯出来。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打湿衣衫,他的心被这 “故乡” 的幻景扯得生疼。

最后,“此若先人之冢” 如同一把利刃,直刺燕人心窝。望着那座土垅,他仿佛看到祖辈们一生的辛劳、对家族的守护,想起自己未能在先辈身旁尽孝,愧疚与思念交织,哭声再也抑制不住,肝肠寸断。他将积攒了一生的思乡之情、对根的执念,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全然不知身处骗局。直到同行者刺耳的笑声打破幻境,那句 “予昔绐若,此晋国耳” 如一盆冷水兜头浇下,燕人从虚幻的乡情中惊醒,羞惭、愤怒、失落涌上心头,一时呆立原地,满心悲戚化为无尽的苦涩。

五、真相大白:羞愧与失落交织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