妲己在历史中的背锅侠(2 / 2)

早期文献记载形象

在探寻妲己形象的演变脉络时,早期文献记载无疑是重要的依据,它们宛如历史的拼图碎片,一点点拼凑出妲己形象变化的轨迹。

起初,在如《尚书》等早期的记载里,并没有将商朝灭亡的责任一股脑地归到妲己身上,更多的是聚焦在纣王自身的行为和统治问题上。那时的妲己,只是作为纣王众多后宫佳丽中的一员,虽受宠爱,但尚未被描述成致使王朝覆灭的关键因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国语》《史记》等文献中,妲己的形象开始悄然发生变化,逐渐被描述成纣王诸多罪行的源头。在这些记载里,纣王对妲己言听计从,为了讨她欢心,做出了诸如建造酒池肉林、设置炮烙之刑等荒淫残暴之举,而妲己也被刻画成凭借美貌蛊惑纣王、干预政事、赏罚随心的负面形象,使得整个商朝宫廷乌烟瘴气,国家一步步走向衰败。像是 “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就体现出她在当时被描述成能左右他人命运、凭个人喜好行事的形象,由此,她开始背上了 “祸国殃民” 的骂名,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 “红颜祸水”,这种形象的转变,也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对妲己形象的进一步塑造奠定了基础。

影视改编形象变化

妲己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在不同版本的封神影视剧中有着各异的呈现,每一个版本都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观念。

1987 版《封神榜》中的妲己,是大众印象颇为深刻的一个经典形象。傅艺伟饰演的妲己,把那种残酷宠妃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有着绝美的容颜,在被九尾狐附身后,人性中的恶被彻底释放出来,从最初的清纯善良转变为心机深沉、心狠手辣的妖后。她魅惑纣王,残害忠良,面对比干被挖心等惨烈场景,她冷漠旁观甚至推波助澜,将红颜祸水的形象具象化,让观众对这个角色既惊艳于其美貌,又痛恨其恶行,符合当时人们对于传统神话故事中妲己形象的认知,也成为了一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银幕形象。

2001 版 tVb 的《封神榜》则塑造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妲己,温碧霞饰演的她除了有着妩媚动人的外在,还被赋予了更多复杂的情感和别样的追求。这一版的妲己在入宫前经历诸多磨难,受尽欺凌,入宫后逐渐黑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试图反抗命运,想要成为掌控权力的女帝。她在黑化后手段狠辣,可又并非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只知作恶的妖妃,她会批阅奏折,想要处理国事,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野心和抱负,让人在厌恶她的同时,又不禁对她的遭遇感到一丝惋惜,编剧借这个角色玩了把 “反封建”,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解读视角。

而在近年热映的电影《封神》第一部中,娜然呈现出的妲己形象更是令人眼前一亮。这部影片着重凸显了妲己的动物性和作为 “妖” 的善恶不分,没有将 “红颜祸水” 的罪名扣在她头上。她刚被附身时,在雪地上爬行,四肢着地,灵动机警宛如一只真正的狐狸,初至人间的懵懂与纯粹尽显。她察觉到纣王的野心后,出于报恩之心帮助纣王蛊惑他人、争夺王位,更像是纣王内心欲望和残暴本性的放大器,成为了纣王黑暗面的助力器,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柔性权力魅力,赋予了这个经典角色崭新的内涵,也体现出当下创作者对于传统故事的现代化、创新性解读。

不同版本的影视改编,让妲己这一形象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观众能从多元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个充满争议的神话人物。

妲己成为 “第一背锅侠” 的背后原因

历史背景因素

在古代社会的大背景下,诸多因素交织,促使妲己成为了商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 “背锅侠”。

首先,男尊女卑观念深入人心且由来已久。从奴隶制社会开始,男性就在政治、经济等诸多重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当王朝出现问题时,人们习惯性地将责任往女性身上推,而不是去深入剖析背后更为复杂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等原因。妲己作为纣王宠爱的妃子,自然容易成为被指责的对象,因为在传统观念里,女性是不应该过多干预政事的,而她凭借纣王的宠爱对政事有所参与,就违背了当时的 “妇道” 准则,所以很容易被当作祸乱朝纲的源头。

其次,成王败寇思想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商朝灭亡后,周朝取而代之成为了统治王朝,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为了彰显自身取代商朝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周朝以及后世的一些史家在分析商朝灭亡原因时,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大纣王以及妲己等人的负面行为,把商朝灭亡的责任归结到他们身上。对于妲己而言,她不过是处在权力更迭过程中的一个牺牲品罢了,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是纣王被她这个 “红颜祸水” 迷惑,才做出诸多昏庸无道之举,进而导致了商朝的覆灭,这样一来,周朝的兴起就仿佛是顺应天命、替天行道了。

再者,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人们对于妲己的看法。在那个迷信盛行的时代,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或者王朝动荡等情况,人们总会寻找一些超自然的、神秘的解释,而将妲己描绘成狐妖附身,就恰好符合了这种思维模式。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是妖邪作祟,通过妲己这个媒介扰乱了商朝的正常秩序,使得纣王失去心智、荒淫暴虐,从而让整个国家陷入混乱,走向灭亡,这样的解释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也使得妲己的负面形象不断被强化,最终背上了本不该由她背负的沉重 “黑锅”。

文学创作影响

文学作品在妲己 “背锅侠” 形象的固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其中《封神演义》的影响力尤为突出。

《封神演义》这部明代神魔小说,以其奇幻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受大众喜爱,流传甚广。在这部小说里,妲己被刻画成了一个被狐妖附体的妖姬形象,她受女娲之命进入纣王王宫,去惑乱君心以助武王伐纣,同时又被描述成有着诸多残忍恶行的女子,比如怂恿纣王设置炮烙之刑、残害比干等忠良之士、建造酒池肉林供自己和纣王享乐等等。小说通过生动的文字描述,将妲己的这些恶行一一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对她的恶劣行径印象深刻。

随着《封神演义》的广泛传播,它所塑造的妲己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无论是市井百姓,还是文人墨客,都对这个祸国殃民的妲己形象耳熟能详。后世很多以封神故事为蓝本的文学创作、戏曲演绎以及影视改编等,大多都沿用了《封神演义》中对妲己的这一形象设定,不断对其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进一步强化了大众对于妲己背负诸多罪责这一设定的认同感,使得妲己 “第一背锅侠” 的形象在人们的观念中愈发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久而久之,大众普遍接受了妲己就是那个导致商朝灭亡、罪大恶极的 “红颜祸水” 这一说法,而很少去质疑其背后的真实性以及合理性了。

妲己 “背锅” 现象的反思

对女性形象的不公定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种颇为不公的现象,那就是将王朝的兴衰成败一股脑地归咎于女性,妲己便是这其中典型的 “背锅侠”。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男权统治之下,男性掌控着政治、经济等诸多重要领域的话语权,而女性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王朝出现问题时,人们似乎习惯性地不愿深入去剖析背后复杂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等深层次原因,而是简单粗暴地将责任往女性身上推。

就拿妲己来说,她本是有苏国诸侯之女,因部落战败被献给纣王为妃。可仅仅因为纣王对她宠爱有加,她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政事,便违背了当时 “妇道” 准则,被众人视作祸乱朝纲的源头。然而,一个国家的兴衰怎可能仅仅取决于一个女子呢?商朝历经六百多年,到纣王时期已存在诸多内部矛盾,比如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层矛盾日益尖锐,对外频繁征战也使得国力损耗、百姓生活困苦等。但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却常常被忽视,人们更愿意相信是妲己凭借美貌蛊惑了纣王,让其丧失心智,做出荒淫无道、暴虐百姓的行为,进而导致了商朝的覆灭。

这种将女性与王朝兴衰简单关联的做法,在诸多历史与文学记载中屡见不鲜。像夏朝的妹喜、周朝的褒姒等,她们都和妲己一样,被定义为 “红颜祸水”,成为了那个时代王朝覆灭的 “替罪羊”。而且,一旦女性被冠上这样的标签,她们的形象往往就被片面地、极端地丑化。妲己被描述成赏罚随心、心狠手辣,面对炮烙之刑等残酷场景还能无动于衷甚至以此为乐的恶女子;褒姒则因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被刻画成故意魅惑周幽王、不顾国家安危的祸国之人。

可事实上,这些女性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或许只是身不由己的个体。她们身处宫廷权力的漩涡之中,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掌控局势的能力,却要背负起整个王朝覆灭的骂名,实在是有失公允。我们应该摒弃这种传统的、带有偏见的观念,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去看待像妲己这样的历史女性形象,去深入挖掘她们背后所处的真实历史环境,还原她们更为真实的面貌,而不是让她们继续在历史的尘埃中无辜地背着沉重的 “黑锅”。

还原真实历史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让我们从过往中汲取经验教训,但若这面镜子被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呈现出的只是歪曲变形的影像,那我们所得到的认知也必然是错误的。对于妲己这样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透过现象看本质,依据多方面资料去还原真实历史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久以来,我们对妲己的认知大多来源于传说以及文学作品,比如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她被刻画成了被狐妖附体、受女娲之命去惑乱君心以助武王伐纣的妖姬形象,有着诸多残忍恶行。但我们要明白,文学作品往往会为了情节需要、艺术渲染等因素,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夸张、虚构的处理。事实上,从考古发现以及对一些古文献的深入分析来看,妲己的形象很可能是被后人刻意丑化了。

据诸多史料记载,纣王早在遇见妲己之前就性情刚猛、孔武有力,同时也是个性好美色、刚愎自用之人,在继位之时,商朝虽然已经发展了 600 年,国力雄厚,但内部矛盾也在逐渐积累。而妲己所在的苏氏部族被纣王打败后,她作为战利品被献给了纣王,那时的纣王已年逾花甲,即便妲己有着出众的美貌,在短短时间内,她也很难有左右整个国家走向的能力。况且,一个国家的灭亡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复杂的因素,绝非仅仅因为一个女子的影响。

如今,考古专家们通过对出土文物以及墓志铭等资料的研究,试图去还原妲己以及当时商朝的真实情况。例如,有考古发现显示妲己可能是一个美丽、聪明且有着一定才华的女性,她或许凭借自身的才艺获得了纣王的喜爱,而并非只是靠所谓的 “狐媚之术” 蛊惑纣王。同时,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那些残忍的刑罚、荒淫的行为全都是妲己教唆纣王去做的,很多极有可能是纣王自己的决策,或者是在当时复杂的宫廷、社会环境下诸多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