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署的偏厅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院使亲自坐镇,身旁围着三位素以精通药理、辨识百草着称的太医,其中包括白日里在宁远侯府诊脉的那位老太医。四人中间的长案上,摆放着几样东西:从侯府带回的、已被密封的药渣与沾染药汁的碎瓷泥土,另外还有几包未曾煎煮过的、由顾廷烨派人紧急从太夫人小秦氏院中取来的、据称是同一批次的药材。
顾廷烨并未亲自前来,而是派了身边最得力的亲信统领在旁等候结果,这既是为了避嫌,也彰显了他对此事的高度关注与不容置疑的态度。那统领面色沉肃,手按佩刀,如同一尊门神般立在门口,无形中给这偏厅更添了几分压力。
院使先命人将密封的药渣等物取出少许,置于白瓷盘中。几位太医围拢过来,先是仔细观其形色,又各自凑近嗅闻。
“确有异味。”一位擅长辨识毒物的太医最先开口,眉头紧锁,“虽被浓重药气掩盖,但这一丝腥涩甜腻之气,绝非安胎药材应有。”
另一位太医取来银针,插入药渣之中,片刻后取出,银针依旧光亮如初。“非砒霜之类常见剧毒。”他沉吟道。
院使点了点头,神色愈发严肃。他取过那包未曾煎煮的药材,亲自解开,一一摊开在另一张白纸上。这些药材看起来品相上乘,与那张“祖传药方”上所载分毫不差,皆是名贵温补之品。
“分开查验。”院使沉声吩咐。
几位太医立刻动手,将未煎的药材按照方子分门别类,各自取少量,或碾碎,或水浸,或火烤,运用各种方法仔细检验其性状、气味与反应。
时间在寂静而又紧张的查验中一点点流逝。偏厅内只听得见捣药声、轻微的碰撞声以及太医们偶尔的低语。那亲信统领屏息凝神,目光锐利地注视着一切。
忽然,那位最擅长毒理的太医在检验一味名为“赤芍”的药材时,动作猛地一顿。他先是拿起一块赤芍,在鼻尖反复细闻,又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刮下些许表皮粉末,置于掌心,凑到灯下仔细观察,脸色越来越凝重。
“院使大人,您看此处。”他招呼道。
院使与其他两位太医立刻围了过去。只见在那赤芍粗糙的表皮褶皱深处,借着灯光仔细辨认,竟附着着一些极其细微的、颜色与赤芍本身极为相近的暗红色粉末!若不凑到极近处,以超出常人的专注力观察,几乎无法将其与药材本身区分开来!
“这是……”院使用镊子小心地夹起一丝那暗红色粉末,放在鼻下轻嗅,那股若有若无的腥涩甜腻之气,似乎正是由此物散发而出!
“取‘蓝心草’汁液来!”院使立刻吩咐。
很快,一名药童取来一种研磨好的蓝色草汁。院使将那一丝暗红粉末投入汁液中,只见那蓝色汁液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变成了灰绿色!
“果然!”院使猛地抬起头,眼中充满了震惊与愤怒,“是‘赤鸠絮’!”
“赤鸠絮?”另外两位太医闻言,亦是脸色大变,显然都知晓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