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紫气东来耀京华
金阙云宫之内,时光流速与凡世迥异。云海翻腾,宫阙寂然,张润以神元推演天数,调理阴阳,外界虽只数日,于神国之中却仿佛过去了数月之久。
那队自京城出发的钦天监缇骑,一路南下,果然如神元推演所显,途中屡遇“巧合”:先是领队军官莫名染了风寒,高烧不退,行程耽搁两日;后又有座骑接连马失前蹄,虽未伤人,却惊险不断;乃至夜宿驿馆,竟遇鼠患扰营,不得安宁。种种小挫,令这支本就心怀任务的队伍更添几分焦躁与不安。
而京城之中,那几位叫嚣要弹劾李文渊的御史,家中亦是“意外”频发:不是书房走水烧毁了重要文书,便是亲眷忽生急症需人照料,牵扯了大量精力,那预谋已久的弹劾奏章,竟迟迟未能递上御前。
此间种种细微变故,皆如蝴蝶振翅,于无声处影响着大局。
待那队缇骑风尘仆仆、带着几分狼狈踏入抚平府地界时,所见所闻,却与他们预想中“妖氛弥漫、民智昏聩”的景象截然不同。
但见道途平整,沟渠通畅,田亩之中禾苗茁壮,竟无一根杂草。时值午后,田间并无农人忙碌,反而各个村落之中,皆有锣鼓喧天、欢声笑语传来。市集之上,货殖繁盛,交易公平,百姓面容红润,眼神清亮,见面拱手间皆带笑意,竟是一派盛世方有的安乐景象!
这…这哪里像是被邪祟蛊惑之地?分明是王道乐土!
缇骑们面面相觑,心中疑窦丛生。他们依令并未惊动府县官员,只扮作行商,四处暗访。所遇乡民,言谈间皆对知府李文渊、村长张全福称颂有加,尤其对那“城隍爷”感佩至极,皆言若非神恩庇佑,焉有今日温饱安康?问及如何庇佑,则答曰:示警天时、指点活路、祛病消灾,桩桩件件,皆落到实处,绝非空泛之言。
他们又悄然至城隍庙外观望。但见香火鼎盛,却秩序井然,信徒虔诚而不狂乱,庙宇内外洁净肃穆,毫无淫祀邪庙的乌烟瘴气。甚至有那昨日刚得城隍梦示、避开山洪的樵夫,今日便来叩谢神恩,事迹言之凿凿,令人动容。
缇骑首领乃钦天监精心培养之人,略通风水望气之术。他凝神感应,只觉此地气运昌隆,祥和纯净,那庙宇之上更是紫气氤氲,竟与他观星所见异象隐隐相合,非但没有丝毫邪祟阴霾,反而带着一种令人心折的煌煌正气!
“怪哉…怪哉…”首领心中骇浪滔天,原有的任务目标彻底动摇。他私下对副手道:“此地气象,绝非邪祟所能为!观其民意,察其地气,倒像是…真有正神显圣,福泽一方!”
副手亦迟疑道:“若果真如此,我等该如何回复监正?”
首领沉吟良久,叹道:“据实以报吧。我等所见所闻,百姓安乐是实,赋税增收是实,地气祥和是实。至于那城隍真伪…非我等凡夫所能妄断。然其导人向善,造福百姓,似与朝廷教化并无冲突。”
【钦天监缇骑调查结束,观念转变,准备呈报正面结论。】
与此同时,抚平府衙内,李文渊得知缇骑已秘密入境,心中虽忐忑,却牢记府君神谕“秉公持正”,将府库账册、刑名卷宗、乃至各县推行“改良新政”后的成效文书,皆准备得清清楚楚,井然有序。他自身更是谨言慎行,勤于政务,毫无破绽可抓。
数日后,缇骑首领密会李文渊,亮明身份。李知府不卑不亢,将一应文书证据坦然呈现,并道:“下官所为,不过顺应民心,鼓励生产。百姓安居乐业,自然盗匪不生,赋税充足。若论及百姓感念神恩,亦是其自发之心,下官从未以官府之名倡导淫祀,只劝其向善而已。”
缇骑首领查阅文书,见账目清晰,政绩斐然,再看李文渊气度坦然,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尽去了。他拱手道:“李大人治理有方,政绩卓着,本官自当据实回禀。至于民间信仰…既是民心所向,又导人向善,朝廷亦不会过多干涉。”
【李文渊应对得当,缇骑认可其政绩及对民间信仰的处理方式。】
缇骑悄然离去后不久,京城之中,因种种“意外”而延迟的弹劾奏章,终于还是递了上去。然而,与之同时抵达御前的,还有钦天监缇骑的密报,以及李文渊按惯例呈送的、记录着抚平府政绩卓越的季度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