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过后的青衣江湾,已是盛夏的热烈景象。生态湖的水面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粼粼波光,偶尔有白鹭掠过水面,叼起一条挣扎的小鱼;岸边的梧桐树枝繁叶茂,宽大的叶片层层叠叠,为树下的步道遮挡住灼热的阳光,傍晚时分,工作人员会沿着步道散步,享受难得的清凉;园子里的荷花池里,粉色的荷花竞相绽放,荷叶上滚动的露珠在夕阳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荷花的清香。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中捧着《2045 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期终极总结报告(欧洲河流湿地专项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北美洲五大湖流域、非洲刚果盆地、南美洲潘帕斯草原等区域已用深绿色标注 “全域收官”,而欧洲的多瑙河流域湿地带,却被醒目的灰绿色警报覆盖,像一片被污染的河流湿地,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多瑙河流域湿地退化加剧,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交界区域湿地萎缩面积达 89.7 万平方公里,水质污染面积达 72.4 万平方公里,250 种依赖湿地的生物濒临灭绝,吉普赛族‘河流 - 游牧共生’生计崩溃,航运受阻危机与跨境污染问题激化”。
“陈叔!欧洲多瑙河流域湿地生态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淡绿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几滴荷花池的水珠,脸颊因奔跑泛着红晕,双手紧紧攥着平板,屏幕上的卫星影像清晰地展示着多瑙河流域的生态现状。他不等站稳,就急忙调出屏幕上的画面,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焦急:“您看,这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多瑙河上游湿地区 —— 去年一年,这里有 28.6 万平方公里的湿地因过度开垦变成农田,原本纵横交错的水网被填平,湿地里的芦苇、香蒲被连根拔除,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玉米地和麦田;您再看这个视频,吉普赛族牧民赶着羊群在曾经的湿地上行走,地面干裂的缝隙能塞进手指,羊群只能啃食干枯的杂草,以前湿地里随处可见的野鸭、苍鹭,现在连影子都找不到;当地的吉普赛族长老说,十年前他们跟着多瑙河的汛期在湿地周边游牧,靠捕鱼、放牧就能维持生计,现在湿地没了,河流的水也变脏了,他们只能靠给农场主打工糊口,已有 300 多户吉普赛家庭被迫离开湿地,搬到城市的贫民窟。”
小满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画面切换到奥地利维也纳州的多瑙河中游湿地群:“这里的情况更严重,除了湿地萎缩,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多瑙河,导致 19.8 万平方公里的湿地水体被污染,河水变成了暗褐色,水面上漂浮着塑料袋、易拉罐等垃圾,岸边的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植物根系发黑腐烂;奥地利的多瑙河三角洲湿地,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候鸟中转站,每年春季有超过 100 万只候鸟在这里停留,现在湿地面积比十年前减少了 85%,污染的河水还导致候鸟误食有毒物质死亡,去年春季有 2500 多只天鹅、大雁因中毒死亡;还有吉普赛族的‘河流祭祀’传统,他们每年夏季都会在多瑙河边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河水清澈、牛羊兴旺,现在河流脏了,祭祀仪式也只能停办,部落里的老人说,他们再也听不到多瑙河的潺潺流水声了。”
再往下,是匈牙利布达佩斯州的多瑙河下游湿地过渡区:“这里的湿地退化直接导致了航运受阻危机 —— 匈牙利是多瑙河航运的重要枢纽,去年因湿地萎缩导致河道泥沙淤积,多瑙河主航道水深从 3.5 米降到 1.2 米,1000 吨以上的货轮无法通行,大量货物只能靠小型船只转运,航运成本增加 300%;匈牙利的巴拉顿湖湿地,是多瑙河重要的补水湿地,去年因水位下降,湿地向多瑙河的补水量减少 90%,导致多瑙河下游水位持续走低,有 200 多艘货轮在河道里搁浅,最长搁浅时间达 15 天;当地的吉普赛族部落,他们世代靠在多瑙河上运输货物、捕鱼为生,现在货轮无法通行,鱼也因污染无法食用,年轻人只能去码头做搬运工,可搬运工的工资低得可怜,很多人连房租都交不起,部落的航运文化面临断裂。”
最后,画面停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交界的多瑙河三角洲湿地区:“这里的生态退化引发了连锁灾害,去年春季发生了 12 次跨境污染事件,罗马尼亚的工厂将未经处理的化工废水排入多瑙河,导致保加利亚境内 15.7 万平方公里的湿地被污染,保加利亚的农业灌溉用水被污染,1.2 万亩小麦因灌溉污染水减产 80%;夏季又遭遇了特大暴雨,多瑙河水位暴涨,淹没了 18.9 万平方公里的湿地和村庄,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市有 30% 的区域被淹,居民被迫撤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吉普赛族,他们掌握着‘湿地防洪’的传统方法,通过挖掘导流沟将洪水引入湿地,缓解洪水压力,现在湿地萎缩,导流沟也失去了作用,去年有 18 名吉普赛族居民在洪水中失踪。”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像一把沉重的锤子,敲打着他的心脏。他点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欧洲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一行行冰冷的数字映入眼帘,像一片片被污染的湿地叶片:过去一年,多瑙河流域湿地退化速度较往年加快 230%,湿地萎缩面积达 89.7 万平方公里,其中德国境内减少 28.6 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境内减少 19.8 万平方公里,匈牙利境内减少 21.5 万平方公里,罗马尼亚境内减少 12.3 万平方公里,保加利亚境内减少 7.5 万平方公里;水质污染面积达 72.4 万平方公里,德国减少 15.2 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减少 19.8 万平方公里,匈牙利减少 18.7 万平方公里,罗马尼亚减少 12.3 万平方公里,保加利亚减少 6.4 万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危机加剧,250 种湿地生物濒临灭绝,其中多瑙河鲑鱼数量减少 95%,目前仅存不足 3000 只,白鹭减少 92%,灰鹤减少 88%,芦苇、香蒲等湿地植物减少 96%,比十年前减少了 98%;吉普赛族生计生计崩溃,多瑙河流域 15 万吉普赛族中,已有 12 万人因生态退化失去生计,7.8 万人被迫迁往城市,吉普赛族人均收入下降 90%,贫困率上升至 89%;航运受阻危机激化,多瑙河航运量减少 85%,航运收入下降 90%,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因航运受阻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420 亿美元;跨境污染问题凸显,多瑙河流域去年发生跨境污染事件 12 次,涉及 5 个国家,因污染导致的国际纠纷达 8 起,各国用于污染治理的支出达 180 亿美元;灾害损失方面,去年多瑙河流域因洪水、干旱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280 亿美元,其中湿地退化导致灾害损失增加 70%。
“当地政府的生态治理措施,到底有没有效果?” 陈守义抬起头,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夏景 —— 眼前的碧水荷花、绿树成荫,与屏幕里的 “萎缩湿地”“污染河流” 形成鲜明对比,让他心里格外沉重,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平板电脑,指节泛白。
小满叹了口气,调出多瑙河流域五国政府的联合报告,语气里满是无奈:“效果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尝试恢复湿地,在开垦的农田里挖掘水道,投放了 5 亿株芦苇、香蒲幼苗,可因农田土壤板结严重,幼苗成活率仅 0.9%,投入的 1.8 亿美元打了水漂;奥地利维也纳州政府建设污水处理厂,可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每天只能处理 15 万吨污水,远低于城市排放的 50 万吨污水,大量污水仍直接排入多瑙河;匈牙利布达佩斯州政府开展河道清淤工作,可清淤设备老化,每天仅能清淤 500 立方米,而多瑙河主航道的泥沙淤积量达 500 万立方米,清淤进度远远跟不上淤积速度;罗马尼亚政府出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可很多工厂为了降低成本,偷偷排放未处理的废水,去年有 23 家工厂因非法排污被处罚,可处罚力度过小,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保加利亚政府修建防洪堤坝,可堤坝质量不合格,去年洪水一来,堤坝就坍塌了 12 公里,导致更多村庄被淹;还有五国联合开展的‘多瑙河流域湿地保护计划’,因资金不足和跨境分歧进展缓慢,德国、奥地利主张优先治理水质污染,匈牙利主张优先解决航运问题,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主张优先恢复湿地,五国无法达成一致,计划实施七年来,仅投入了不到 480 亿美元,远低于预期的 3200 亿美元。”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更麻烦的是,五国在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德国想通过发展汽车制造业增加收入,可汽车工厂排放的废水加剧了多瑙河污染;奥地利想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就业,可湿地退化和河流污染导致游客数量下降 90%;匈牙利想通过改善多瑙河航运促进贸易,可湿地萎缩导致河道淤积,航运能力下降;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想通过发展农业增加粮食产量,可过度开垦湿地导致生态退化;去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多瑙河流域湿地保护会议,五国代表吵了整整三十五天,最后只通过了一份‘多瑙河流域湿地保护声明’,没有任何强制性措施,连最基本的保护目标都没确定。不过还好,上周五国环境部门和吉普赛族部落联名发来紧急求助函,用的是欧洲卫星传输的加密文件,里面特别提到想借鉴北美洲五大湖流域‘现代技术 + 传统智慧’的模式 —— 吉普赛族世代生活在多瑙河流域,掌握着‘湿地恢复’‘水质净化’‘航运辅助’的传统方法,比如德国吉普赛族的‘水道挖掘’传统,根据多瑙河的水流方向挖掘辅助水道,缓解河道淤积;奥地利吉普赛族的‘植物净水’经验,在河流岸边种植特定的水生植物,净化河水;匈牙利吉普赛族的‘候鸟保护’技术,在湿地里搭建候鸟栖息的巢穴,吸引候鸟回归,这些传统智慧对多瑙河流域湿地修复至关重要。”
陈守义听完,立刻走到办公桌前,拿起加密电话拨通了赵叔的号码。听筒里传来淡水湿地植物培育系统的 “哗哗” 声,夹杂着河道清淤设备测试的 “嗡嗡” 声,显然赵叔正在实验室测试适应温带大陆性气候与航运干扰环境的生态修复设备。“赵叔,有个紧急任务 —— 立刻组建欧洲多瑙河流域湿地生态修复团队。” 陈守义的声音格外坚定,没有丝毫犹豫,“技术方面,把中国多瑙河(注:此处为笔误,应为中国长江、珠江等)流域的湿地修复技术、德国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匈牙利的河道清淤技术结合起来改造,重点加两个核心模块: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与航运干扰环境适配模块’,多瑙河流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多雪,年均降水量达 600-1000 毫米,航运活动频繁,湿地面临淤积、污染和人为干扰多重压力,设备必须能在温差大、航运干扰、多污染类型环境下稳定运行,外壳要用耐低温、防腐蚀、抗碰撞的钛合金复合材料,内部加装恒温系统和防淤积装置,确保核心部件在 - 20c至 38c之间、泥沙浓度 800g\/L 以下能正常工作;另一个是‘吉普赛族传统智慧适配单元’,要把吉普赛族的传统经验转化为技术参数,比如德国吉普赛族的‘水道挖掘’算法(根据水流速度确定水道宽度和深度)、奥地利吉普赛族的‘植物净水’模型(计算水生植物种植密度和净化效率)、匈牙利吉普赛族的‘候鸟保护’系统(设计巢穴搭建的位置和数量),这些都要融入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里。”
他停顿了一下,又详细叮嘱:“还有,多瑙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与航运活动密切相关,修复工作不能影响正常航运。设备方面,要研发‘航运友好型湿地修复设备’,比如可升降的河道清淤机器人,在货轮通行时升起,避免影响航运,货轮通行间隙下降清淤;还要配备‘低干扰水质净化装置’,采用浮床式设计,将净化设备固定在河流表面,不影响船只航行,同时利用吉普赛族传统的植物净水方法,在浮床上种植水生植物,提升净化效果;物资方面,要准备一批耐温差、抗污染的水生植物幼苗和候鸟保护物资,比如耐寒的芦苇、香蒲,搭建巢穴用的天然木材和干草,这些幼苗要经过低温驯化和污染抗性筛选,确保在多瑙河流域能存活;还要带一批先进的湿地监测设备,比如高精度的水质传感器、泥沙浓度检测仪、候鸟活动记录仪,帮助五国环境部门提升监测能力。运输方面,走‘欧洲应急绿色通道’,协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专用恒温运输船和德国、奥地利的内陆运输车队联合运输,船和车队要加装恒温装置、防污染设施和防碰撞保护,确保幼苗、设备和物资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温差、污染和航运干扰影响,务必在 650 小时内抵达德国慕尼黑、奥地利维也纳、匈牙利布达佩斯、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保加利亚索非亚五个修复区域 —— 多瑙河流域的夏季汛期即将结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湿地恢复的最佳时机就会失去,必须在次年 10 月底前完成人员和设备的部署。人员方面,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五大湖流域修复的核心学员,大概 280 人左右,再补充 240 名懂湿地生态学、水质净化、河道清淤、候鸟保护的专家,还有 160 名医护人员,负责应对可能出现的污染疾病和灾害救援,总共 680 人,确保每个修复区域都有完整的技术和医疗保障团队。这是 2045 收官期的欧洲河流湿地专项任务,关系到多瑙河流域五国的生态稳定和经济发展,不能出任何差错。”
听筒那头沉默了几秒,赵叔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顾虑,还有一丝因设备测试产生的沙哑:“陈叔,这次的难度比五大湖流域还大,多瑙河流域的环境太特殊了。首先,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温差大,冬季低温会导致设备的液压系统冻结、电子元件损坏,就算用了耐低温材料,设备的故障率也会比温带季风地区高 80% 以上,而且航运干扰频繁,设备在作业时很容易被货轮碰撞,去年就有 30 台环保设备因航运碰撞损坏;其次,吉普赛族的传统经验大多是口头传承的,没有文字记录,比如不同部落的‘水道挖掘’深度不同,德国吉普赛族挖掘 1.5 米深,奥地利吉普赛族挖掘 1.2 米深,要把这些经验转化为统一的技术参数,难度极大;还有跨境污染的问题,多瑙河流域涉及五个国家,污染物来源复杂,治理需要各国协同配合,可各国在污染责任划分上存在争议,比如罗马尼亚认为德国、奥地利的工业污染更严重,应该承担更多治理责任,而德国、奥地利则认为罗马尼亚的农业面源污染也不能忽视,很难达成一致;更别说航运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了,要恢复湿地就需要减少河道开垦,可匈牙利等国为了改善航运,又想拓宽河道,两者之间的冲突很难调和。”
“这些困难我都知道,但多瑙河流域湿地不能丢。” 陈守义的语气没有丝毫动摇,眼神里透着坚定的光芒,“你想想,多瑙河是欧洲第二长河,流经 10 个国家,是欧洲重要的航运通道和水源地,如果这里的湿地彻底退化,不仅会影响五国的航运和供水,还可能引发跨境生态纠纷,破坏欧洲的生态稳定;而且多瑙河流域湿地是欧洲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有‘欧洲生态明珠’之称,一旦消失,欧洲的很多珍稀物种会灭绝,生物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还有吉普赛族的游牧文明,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他们的传统知识是人类与河流湿地和谐共生的典范,如果因为湿地退化消失,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所以,再难也要上,设备故障率高,我们就多准备 80% 的备用配件,在每个修复区域设立 7 个维修站点,每个站点配备 7 辆专业维修车和防碰撞预警设备,确保故障能及时处理,同时与当地航运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提前规划设备作业时间,避开航运高峰期;吉普赛族经验难以统一,我们就邀请每个部落的长老加入技术研发组,根据不同区域的河流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比如在德国吉普赛族的领地按 1.5 米深度规划水道挖掘,在奥地利吉普赛族的领地按 1.2 米深度规划;跨境污染问题,我们就联合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组织五国环境部门召开专项协调会,明确各国的污染治理责任(德国、奥地利承担 40%,匈牙利承担 25%,罗马尼亚承担 20%,保加利亚承担 15%),同时建立跨境污染监测网络,实时共享污染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