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123章 收官期·非洲萨赫勒地区草原生态修复

第123章 收官期·非洲萨赫勒地区草原生态修复(1 / 2)

处暑后的青衣江湾,秋意像一层薄纱,轻轻笼罩着这片土地。生态湖的水面褪去了盛夏的燥热,泛着淡淡的凉意,清晨的雾气在湖面缭绕,像一团团柔软的白云,待阳光透过云层洒下,雾气才慢慢消散,露出湖水清澈的模样 —— 岸边的梧桐叶已染上浅黄,风一吹,叶片便打着旋儿飘落,有的落在湖面上,像一只只轻盈的蝴蝶,随着水波缓缓漂动;园子里的桂花终于绽放,细碎的金黄色花朵缀满枝头,甜香顺着风漫过石板路,钻进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指挥中心的窗户,让严肃的办公空间多了几分温柔。

陈守义站在落地窗前,指尖轻轻摩挲着《2045 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期终极总结报告(最终版)》的封面。这份报告的封面上,印着一幅色彩鲜明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 —— 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浅棕色草原区已被深绿色覆盖,标注着 “收官完成”;亚马逊雨林南缘的深绿色区域旁,贴着 “生态恢复达标” 的标签;五大湖流域的淡蓝色水域上,也缀满了代表成功的绿色标记。可当他的目光移到非洲大陆北部时,心脏却猛地一沉 —— 萨赫勒地区那片本该与其他区域呼应的绿色,此刻却被醒目的赭红色警报覆盖,像一道狰狞的伤疤,旁边的文字更是触目惊心:“萨赫勒地区草原荒漠化加剧,马里、尼日尔、乍得、布基纳法索边境区域草原沙漠化面积达 32.6 万平方公里,420 种依赖草原的生物濒临灭绝,图阿雷格人传统‘草原 - 游牧共生’生计崩溃,粮食危机与水资源灾难激化”。

“陈叔!萨赫勒地区草原生态紧急报告!” 急促的脚步声从走廊尽头传来,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淡绿色的工装外套上还沾着园子里的桂花花瓣与晨露,连额前的碎发都被汗水打湿。他不等站稳,就急忙调出屏幕上的画面,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焦急:“您看,这是马里北部的萨赫勒草原 —— 上周刚刮过一场强沙尘暴,现在满是沙丘,原本稀疏的牧草被黄沙埋了大半,只剩下几根枯黄的草茎露在外面;沙丘还在不断往前移,每天都能吞噬掉几十米的草原,牧民们牵着瘦骨嶙峋的骆驼,在沙漠边缘来回走,想找一处有水有草的地方,可走了几天都没找到,有的骆驼实在撑不住,倒在地上就再也没起来。”

小满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画面切换到尼日尔东部:“这里更惨,水井都干了,您看这些妇女和孩子,背着空水罐,每天要步行四十多公里,才能到一处临时水源地打水 —— 那水源地其实就是一个小水洼,水又浑又脏,里面还飘着泥沙,可他们没办法,只能用纱布过滤一下就喝;有的孩子走不动了,大人就背着他们,一路上都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和水罐碰撞的声音,特别让人揪心。”

再往下,是乍得与尼日尔边境的图阿雷格人部落:“您看这些帐篷,都是用骆驼皮做的,边缘都被风沙磨破了,旁边堆着的游牧工具,像木犁、长矛,有的都生锈了,因为根本没地方用 —— 草原都变成沙漠了,没办法游牧,也没办法狩猎,他们现在只能靠国际援助的粮食过日子,可那些粮食根本不够,有的老人为了让孩子多吃点,自己一天只吃一口饭,都瘦得只剩骨头了。”

最后,是布基纳法索北部的草原保护区:“去年春季的特大沙尘暴,把这里 63 个游牧村落都毁了,帐篷被刮得粉碎,牛羊被卷走,有的牧民连家都找不到了;现在他们只能在沙漠边缘搭临时帐篷,晚上风一吹,沙子就往帐篷里灌,睡觉都要裹着毯子,不然沙子会钻进眼睛和嘴巴里。”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像一根针,扎在他的心上。他点开联合国粮农组织非洲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一行行冰冷的数字映入眼帘:过去一年,萨赫勒地区草原荒漠化速度较往年加快 125%,其中马里境内减少 10.8 万平方公里,尼日尔 9.5 万平方公里,乍得 7.3 万平方公里,布基纳法索 5 万平方公里;粮食产量下降 89%,马里北部 92% 的人缺粮,尼日尔东部已有 4.8 万人饿死,乍得 5.3 万牧民放弃游牧,布基纳法索西部出现饥荒,每天都有人因为没饭吃倒下;图阿雷格人的游牧收入降了 99.9%,12.7 万人迁去城市贫民窟,6.8 万人因为营养不良和疾病死亡,有的孩子才几岁,就因为没东西吃,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生物方面更惨,非洲野犬只剩不到 20 只,长颈鹿减了 93%,羚羊、斑马加起来不到 150 只,以前草原上随处可见的动物,现在很难见到了;自然灾害也越来越多,去年马里北部旱了 76 天,最高温度突破 50c,2.3 万头骆驼中暑死了,尼日尔东部刮了 18 次沙尘暴,毁了 127 座帐篷、49 口水井,损失 98 亿美元,12.5 万人无家可归;更严重的是,草原吸碳能力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了 61%,萨赫勒地区的地下含水层有的已经干了,以后可能会变成一片沙漠。

“当地的治理措施,到底有没有用?” 陈守义抬起头,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秋景 —— 眼前的桂花飘香、湖水清澈,与屏幕里的黄沙漫天、饿殍遍野形成鲜明对比,让他心里格外沉重。

小满叹了口气,调出四国环境部门的联合报告,语气无奈:“效果基本没有。马里想补种牧草,可土壤都沙化了,又没水,树苗成活率才 3%,种下去不到十天就枯死了;尼日尔挖人工水井,投入了好多钱,可地下水都干了,多数水井只出了一个月的水就没了,现在只剩下 3 口水井还能出点水,每天都有上千人排队,经常有人为了抢水打架;乍得给图阿雷格人发补贴,每人每月才 2 美元,连买半袋粮食都不够;布基纳法索想种耐旱的农作物,可没有灌溉设备,种子种下去没水浇,成活率不到 5%,收的粮食连一半人都不够吃。”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更麻烦的是,四国还在互相推诿责任。马里说尼日尔过度抽水导致草原干旱,尼日尔说马里的游牧活动破坏了草原,乍得和布基纳法索说国际援助的钱不够,根本没法治理。现在他们连谈判都谈不拢,上周四国环境部长开会,吵了三个小时,什么结果都没有,最后不欢而散。不过还好,他们现在已经联名发来求助函,希望我们江湾能帮忙,还说想借鉴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传统智慧 + 现代技术’的模式 —— 萨赫勒地区的图阿雷格人很厉害,他们能通过植物叶片的卷曲程度判断干旱,还知道哪里有地下水,怎么应对沙尘暴,对草原的了解比很多科研人员都深。”

陈守义听完,立刻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拨通了赵叔的号码。听筒里很快传来熟悉的机械运转声,显然赵叔正在实验室调试设备。“赵叔,有个紧急任务 —— 立刻组建萨赫勒地区草原生态修复团队。” 陈守义的声音格外坚定,“技术方面,把中国内蒙古的智能草原补种技术和非洲的节水灌溉系统结合起来改造,重点加两个模块:一个是‘热带沙漠 - 草原过渡带气候适配模块’,萨赫勒地区全年干旱,夏天能到 50c,冬天有霜冻,还有沙尘暴,设备必须能扛住这些;另一个是‘图阿雷格人传统管理适配单元’,要把他们的传统经验融进去,比如怎么找地下水、怎么防沙尘暴这些。”

他停顿了一下,又详细叮嘱:“还有,这个区域缺水又缺粮,设备要配备地下水监测和节水灌溉装置,还要准备一些耐旱的植物种子和粮食种子,给当地提供帮助。运输方面,走‘非洲应急绿色通道’,协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防沙防高温运输船,320 小时内必须到马里巴马科港。人员方面,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修复的核心学员,再补几个懂草原生态、水文学、畜牧业、沙尘暴防控和干旱农业的学员,这是 2045 收官期的最后一战,不能出任何差错。”

听筒那头沉默了几秒,赵叔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顾虑:“陈叔,这次的难度比澳大利亚还大。首先,萨赫勒地区的沙漠化和地下水枯竭是恶性循环,沙漠化导致水分蒸发快,地下水更缺,地下水缺又加剧沙漠化,想打破这个循环不容易;其次,四国的利益矛盾太大,马里要保游牧,尼日尔要保水,乍得和布基纳法索要保粮食,怎么协调他们的利益,让他们配合,这是个大问题;还有图阿雷格人的‘草原神圣性’,他们可能会抵触现代设备,怎么让他们接受,也是个挑战;更别说沙尘暴了,强沙尘暴能把设备刮坏,我们得重新设计防沙系统。”

“这些困难我都知道,但萨赫勒地区不能丢。” 陈守义的语气没有丝毫动摇,“你想想,萨赫勒是非洲的生态防线,一旦崩溃,非洲北部会爆发粮食危机,游牧文明会消失,还会有大规模的难民潮,影响全球。所以,再难也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