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111章 攻坚期?南美洲亚马逊雨林边缘修复

第111章 攻坚期?南美洲亚马逊雨林边缘修复(1 / 2)

秋分后的青衣江湾秋意正浓,生态湖面上漂浮着枫香树的红叶,园子里的菊花丛中,几只彩蝶正围着紫色花盘打转。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治理攻坚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指尖划过《2043 全球生态治理攻坚期实施方案》的封面,目光最终落在南美洲板块那片醒目的深绿色警报上 —— 亚马逊雨林边缘碎片化加剧,巴西、秘鲁、哥伦比亚三国边境区域,6.3 万平方公里雨林已化作裸露的黄褐色土地,250 种雨林生物濒临灭绝,世代依赖雨林生存的原住民,正面临狩猎采集生计全面崩溃的危机。

“陈叔!亚马逊雨林边缘生态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橙黄色工装外套的衣角还沾着菊花花瓣,他手指快速点触屏幕,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随之展开:巴西境内的雨林边缘,大型挖掘机正挥舞着铁臂,将百年树龄的望天树拦腰斩断,树桩旁堆积着尚未运走的木材,几只金刚鹦鹉在残骸上空盘旋,发出凄厉的鸣叫;秘鲁境内的乌卡亚利河,因上游雨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下,岸边的河滩上,美洲豹的脚印已多日未见;哥伦比亚与巴西边境的卡雅波部落聚居地,传统茅草屋旁的木架上,挂着十几张早已破损的狩猎网,部落长老塔瓦雷正蹲在地上,用手指摩挲着一块刻有雨林图腾的石头,眉头紧锁。

联合国粮农组织南美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更令人揪心:过去一年,亚马逊雨林边缘的砍伐量较往年激增 72%,雨林碎片化指数超出安全标准 11 倍,其中巴西境内消失的雨林面积达 2.8 万平方公里,秘鲁 1.7 万平方公里,哥伦比亚 1.8 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飙升至 90%,仅巴西亚马逊州就有 52 个原住民部落陷入资源短缺,6.3 万原住民面临断粮威胁;原住民的狩猎采集收入下降 99%,传统的雨林祭祀仪式因神圣林带被毁,已连续两年无法举行;金刚鹦鹉、美洲豹、望天树等标志性物种数量减少 95%,亚马逊王莲、卡特兰等珍稀植物,仅在少数未被破坏的区域零星分布。

“当地的治理措施几乎没效果。” 小满调出三国环境部门的联合报告,语气沉重,“巴西用单一树种造林,成活率不足 18%,而且种下去的速生桉树,根本无法为雨林动物提供栖息地;秘鲁尝试用棕榈叶搭建生态隔离带,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不到 3 个月就腐烂成了朽木;哥伦比亚给原住民发放救济粮,但覆盖范围仅 40%,剩下的人只能靠挖野菜充饥。更麻烦的是,三国还在为治理责任争执 —— 巴西说秘鲁的矿业开采加剧了雨林破坏,秘鲁却指责巴西的大豆种植园是罪魁祸首,哥伦比亚则要求上游国家承担更多治理成本,现在三方连基本的协同会议都开不下去。”

报告最后一页,三国联名写下的求助函格外醒目,其中特别提到 “希望借鉴江湾‘传统智慧 + 现代技术’的生态修复模式”,因为他们深知,亚马逊雨林的原住民,掌握着与雨林共生千年的独特管理经验。

陈守义立刻拨通赵叔的电话,听筒里传来湿热环境设备测试的机械运转声:“赵叔,立刻组建亚马逊雨林边缘生态修复专项团队,把西双版纳的智能雨林恢复技术和巴西本土的雨林植被培育系统结合改造,重点加装‘高温高湿雨林适配模块’和‘亚马逊原住民传统管理适配单元’—— 亚马逊全年气温在 25-32c,湿度超过 85%,还有频繁的暴雨和泥石流,设备必须能扛住湿热腐蚀和地质灾害。用‘南美洲应急绿色通道’转运,协调中远集团的防潮防腐运输船,务必在 168 小时内把设备送到巴西马瑙斯港。另外,让迭戈、索菲亚带着参与过五大湖修复的核心学员出发,再补充 10 名雨林生态学、野生动物保护学的专家,这次不仅要修复雨林,还要验证‘热带雨林生态治理’的技术标准化方案。”

“陈叔,亚马逊的生态系统比五大湖复杂多了。” 赵叔的声音里带着顾虑,“雨林里的植物都是共生关系,比如望天树需要依赖特定的藤蔓才能吸收养分,而且三国的经济利益牵扯太深,巴西的大豆种植、秘鲁的金矿开采,都是当地的经济支柱,想协调太难了。”

“亚马逊是‘地球之肺’,储存着全球 25% 的森林碳,产生的氧气占全球总量的 20%,它要是垮了,全球气候都会失衡。” 陈守义的语气坚定,“设备的防腐蚀涂层换成钛合金,耐湿热性能能提升 50%;迭戈他们出发前,让多语言翻译设备加载卡雅波语、阿丘阿尔语等原住民语言;另外,一定要邀请巴西卡雅波部落的塔瓦雷、秘鲁阿丘阿尔部落的库斯科、哥伦比亚瓜希博部落的阿方索三位首领当生态顾问,他们比我们更懂雨林。通知马丁先生,协调联合国粮农组织南美办公室,下周召开三国环境部长会议,推动建立‘亚马逊雨林边缘跨区域协同修复机制’,我们得形成‘智能造林 + 传统管理 + 雨林统筹’的立体网络。”

挂了电话,陈守义转身对小满说:“把亚马逊雨林的砍伐数据、生物分布信息、原住民活动区域地图,同步到全球生态治理数据平台,联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巴西亚马逊国家研究所、秘鲁雨林保护中心,组建‘亚马逊协同治理专家团’,通过远程视频随时为前线提供技术支持。”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门被推开,迭戈、索菲亚带着 110 名学员走了进来。他们穿着统一的深绿色雨林实训服,胸前别着江湾生态联盟的徽章,背包里装着便携式植被检测仪、土壤侵蚀传感器、野生动物追踪器。迭戈手里捧着一份厚厚的方案,眼神明亮:“陈叔,我们已经整理了亚马逊雨林边缘的详细资料 —— 巴西马瑙斯周边的雨林以望天树、橡胶树为主,秘鲁伊基托斯周边则多是棕榈林和藤蔓植物,哥伦比亚亚马逊省有 5 条重要的动物迁徙通道。我们还学了原住民的‘植物叶片状态观察法’,望天树叶片发黄说明雨林轻度退化,亚马逊王莲的生长范围缩小,就是重度破坏的信号。”

索菲亚补充道:“我们还和巴西的雨林保护组织联系过,他们会派向导协助我们,另外,我们准备了 100 套便携式雨水收集器,万一遇到暴雨导致河道涨水,能帮原住民应急。”

陈守义看着这群年轻人,他们脸上还带着五大湖修复后的疲惫,却依旧充满活力。他走上前,拍了拍迭戈的肩膀:“到了亚马逊,一定要尊重原住民的传统。比如他们的‘轮歇耕作’—— 在一片区域耕种 2 年后,就会放弃让雨林自然恢复,我们的造林计划要和这个周期配合;还有‘神圣雨林区’,每个部落都有禁止砍伐和狩猎的区域,安装设备时,一定要预留 100 米宽的自然林带,不能影响他们的祭祀仪式。记住,修复雨林不是简单地种树,而是要恢复‘雨林 - 动物 - 人类’的共生平衡。”

学员们齐声应下,声音洪亮。他们转身离开时,深绿色的身影在秋日的阳光里,像一道道即将扎根雨林的新芽。

一、跨洲奔赴:从江湾到亚马逊雨林边缘的修复准备

迭戈团队乘坐的防潮防腐运输船抵达巴西马瑙斯港时,正值当地的雨季。清晨的马瑙斯港,空气中弥漫着湿热的水汽和雨林特有的植物清香,远处的亚马逊河面上,几艘原住民的独木舟正缓缓划过,岸边的芒果树上,猴子正摘着果实。

巴西环境部代表卡洛斯、秘鲁环境部代表费尔南多、哥伦比亚环境部代表胡安早已等候在港口。卡洛斯穿着印有 “守护亚马逊” 字样的短袖衬衫,眼眶泛红:“迭戈先生,上周巴西马瑙斯周边又有 120 平方公里雨林被砍,卡雅波部落的 15 个村落,已经彻底没有狩猎的地方了;秘鲁的乌卡亚利河,河床比去年抬高了 1.2 米,雨季要是再来暴雨,肯定会发洪水;哥伦比亚瓜希博部落的人,现在每天只能靠挖木薯和野菜充饥,再这样下去,真的要出人命了。”

费尔南多叹了口气:“我们秘鲁的矿业企业,表面上承诺缩小开采范围,暗地里还在偷偷砍伐雨林;巴西的大豆种植园,今年又扩了 3000 平方公里;哥伦比亚的非法伐木者,拿着砍刀就敢进保护区,政府的巡逻队根本拦不住。三国上周开了协调会,还是没谈拢,现在只能靠你们了。”

迭戈跟着三人登上越野车,向卡雅波部落的聚居地驶去。沿途的景象让学员们心情沉重:雨林边缘的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着碗口粗的树桩,像一个个沉默的墓碑;裸露的土地上,大型拖拉机正在翻耕,准备种植大豆;路边的 “雨林保护警示牌” 上,碎片化指数从去年的 8.3,赫然更新为今年的 11.6,牌子旁边摆放着一束干枯的亚马逊王莲花,那是原住民用来祭祀雨林的祭品。

“亚马逊的雨林破坏,已经持续十年了。” 卡洛斯看着窗外,声音低沉,“我们尝试过很多方法,可要么技术不行,要么利益牵扯太深,现在江湾的经验,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越野车行驶了三个小时,终于抵达卡雅波部落的聚居地。四百多名原住民早已等候在雨林广场上,他们穿着传统服饰 —— 卡雅波部落的男子,用树皮纤维制成短裙,身上涂着红色的植物颜料,颜料图案是象征雨林的藤蔓;阿丘阿尔部落的男子,戴着插有金刚鹦鹉羽毛的头饰;瓜希博部落的男子,腰间系着兽牙腰带,手里握着木头制成的狩猎长矛。

塔瓦雷首领走上前,他的脸上布满皱纹,眼神却格外锐利。他用带着口音的英语说:“迭戈先生,我们听说你们从中国来,要帮我们修复‘母亲林’,我们很感谢。但你们不能用你们的机器,破坏我们的神圣区,也不能挡住我们狩猎的路线 —— 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生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