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戈团队乘坐的货轮抵达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港时,正值当地的冬季(澳洲与北半球季节相反),但大自流盆地的干旱气候依旧明显,阳光格外炽热,空气中弥漫着尘土的味道,远处的草原呈现出浅褐色,与江湾的盛夏绿意形成鲜明对比。昆士兰州环境部代表布拉德、南澳大利亚州代表露西、新南威尔士州代表马克早已等候在港口,三人脸上都带着焦虑。布拉德穿着印有 “守护大自流盆地” 字样的 t 恤,率先开口:“昆士兰州的小麦产区已经连续三年减产,上周又有 1000 公顷麦田因缺水枯死;南澳大利亚州的艾尔湖盐尘暴越来越频繁,已经影响到周边城市的空气质量;新南威尔士州的阿兰达人部落,每天要花 6 小时往返取水,再这样下去,他们就要离开世代居住的土地了。”
露西也叹了口气,补充道:“我们南澳大利亚州的草原退化速度越来越快,袋鼠、鸸鹋等动物已经开始向沿海地区迁徙;昆士兰州的牧民还在偷偷开采地下水,他们说没有水就养不了牛羊,政府也管不了;新南威尔士州的地下水净化厂每天只能处理 1 万立方米水,根本满足不了原住民的需求。现在穆尔加首领已经不愿意和政府对话了,你们一定要帮我们说服他。”
迭戈跟着三人登上越野车,向大自流盆地腹地的阿兰达人部落驶去。沿途的景象让学员们心情沉重 —— 道路两旁的麦田里,小麦苗枯黄矮小,灌溉水渠早已干涸,渠底布满裂缝;远处的草原上,几头瘦骨嶙峋的牛羊在寻找食物,牧民们坐在牧场的围栏旁,脸上满是无奈;路边的 “地下水保护警示牌” 上,地下水位数据从去年的 - 20 米更新为今年的 - 28 米,牌子旁边还摆放着阿兰达人祭祀地下水的树枝和贝壳。“大自流盆地的地下水问题已经持续八年了,我们虽然一直在治理,但要么是技术不行,要么是协调不好,” 布拉德无奈地说,“现在只能靠你们了,江湾的经验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越野车抵达新南威尔士州境内的阿兰达人部落聚居地时,首领穆尔加和瓦尔皮里人长老吉米带着三百多名族人早已等候在部落的红土广场上。他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阿兰达人男子穿着兽皮制成的短裤,上身涂抹着红色的赭石粉,头上插着鹰的羽毛;瓦尔皮里人男子穿着粗布长袍,腰间系着袋鼠皮制成的腰带,女子则穿着彩色的编织裙。穆尔加走上前,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对迭戈说:“我听说你们从中国来帮助我们修复地下水,我们阿兰达人把大自流盆地的地下水叫做‘大地之血’,它滋养着草原和我们的生命,现在它快枯竭了,我们愿意和你们一起努力,但你们不能用你们的技术破坏我们的圣泉和狩猎区。”
迭戈握着穆尔加的手,真诚地说:“穆尔加首领,我们来这里不是要破坏你们的传统,而是要和你们一起守护‘大地之血’。江湾的技术虽然先进,但只有结合你们对地下水的了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你们的‘植物指示法’传统,就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地下水位,为修复方案提供关键支撑。”
当天下午,迭戈团队在部落旁边搭建了临时修复指挥中心。赵叔带领的技术团队也已抵达,正在调试智能地下水禁采监测设备和干旱区地下水回灌设备。智能地下水禁采监测设备分为水位监测区、流量计量区、违规预警区三个部分,水位监测区能通过埋入式传感器,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变化,精度达 0.1 米;流量计量区能记录地下水开采量,一旦超过配额,立刻发出警报;违规预警区则通过卫星定位,向附近的执法队发送违规开采点的位置信息。干旱区地下水回灌设备则分为雨水收集区、水质预处理区、回灌注入区,雨水收集区能通过大型集雨棚收集雨水,每天可收集 10 万立方米;水质预处理区通过沉淀、过滤去除雨水中的杂质;回灌注入区则采用低压慢灌技术,将处理后的雨水注入地下含水层,避免破坏含水层结构。
赵叔指着设备向学员和部落族人介绍:“这两套设备配合使用,既能控制地下水超采,又能补充地下水源。智能禁采监测设备的覆盖范围达 100 平方公里,能实时监控所有开采井;干旱区地下水回灌设备的回灌效率达 85%,远高于传统回灌方式的 50%。同时,我们还会借鉴你们的‘圣泉保护’传统,在设备安装时,优先保障圣泉周边的地下水补给,确保你们的传统饮水需求不受影响。”
阿兰达人部落的长老沃克绕着设备仔细观察,突然开口问道:“这台回灌设备收集的雨水,会不会污染我们的‘大地之血’?我们阿兰达人认为,雨水如果没有经过‘大地净化’,直接注入地下,会让地下水失去灵性。”
赵叔立刻解释:“沃克长老您放心,我们的回灌设备采用‘模拟自然渗透’技术,收集的雨水会先流入人工湿地,通过湿地植物和土壤的自然净化,再注入地下含水层,这和你们说的‘大地净化’原理是一样的;而且我们会在回灌前,邀请您和穆尔加首领一起检测水质,只有水质达标,才会进行回灌。智能禁采监测设备还会在圣泉周边设置‘保护缓冲区’,禁止在缓冲区内开采地下水,确保圣泉的水源稳定。另外,设备收集的雨水还会优先供给部落的生活用水,减少你们的取水负担。”
沃克长老听后点了点头,转身对身边的族人说:“这些中国人的设备考虑得很周全,我们可以放心地和他们合作。明天,我们带他们去‘圣泉谷’,那里是我们阿兰达人和瓦尔皮里人共同守护的地下水源头区域,即使在现在的干旱情况下,那里的地下水位也比其他地方高,或许能帮到你们。”
二、协同修复: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
第二天清晨,穆尔加首领和吉米长老带着迭戈和索菲亚,沿着阿兰达人传统的 “寻水步道” 向 “圣泉谷” 走去。步道两旁的草原上,零星生长着几株澳洲山龙眼,叶片呈现出耐旱的蜡质光泽;穆尔加不时弯腰查看地面上的植物,向学员们介绍哪些植物是 “地下水指示植物”—— 比如开着黄色小花的 “水芹”,只有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区域才会生长;还有叶片肥厚的 “多肉草”,能储存大量水分,是干旱时的应急食物。经过三个小时的行程,他们终于抵达了 “圣泉谷”—— 这是一处位于大自流盆地腹地的山谷,谷内的草原相对茂盛,呈现出淡绿色,谷底有三处天然泉眼,虽然水量不大,但仍在持续涌出清澈的泉水,泉眼周围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几只水鸟在泉边饮水。
“这处圣泉谷是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年前发现的,它是大自流盆地地下水系统的重要源头,” 吉米长老蹲下身,用手捧起泉水,“你们看,泉眼周围的芦苇能净化泉水,芦苇的根系还能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我们的祖先还会在谷内挖掘‘地下蓄水池’,用石头和黏土砌成,将泉水引入池中储存,同时在蓄水池周边种植‘护水植物’,这些植物的根系能深入地下,防止地下水渗漏,确保蓄水池的水量稳定。另外,我们还会在谷外划分‘轮牧区’,每年只在特定季节到谷外草原放牧,让草原得到休息,避免过度放牧导致土壤沙化,影响地下水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