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瓦也叹了口气,补充道:“我们刚果(布)的采矿公司背后有外资支持,政府根本管不了;而且喀麦隆的木材走私通道一直没堵住,每天都有几十辆卡车把木材运往港口。现在莫洛首领已经不愿意和政府合作了,说我们只会说空话,你们一定要帮我们说服他。”
迭戈跟着三人登上越野车,向刚果盆地雨林深处驶去。沿途的景象让学员们心情沉重 —— 道路两旁的雨林不断后退,裸露的土地上布满了新的树桩,几个穿着迷彩服的非法砍伐者正用链锯切割树木,看到越野车后,立刻扛起链锯躲进了旁边的丛林;远处的采矿点烟雾缭绕,黑色的废水顺着沟壑流入河流,河流两岸的植被早已枯死,只剩下黑色的淤泥;路边的 “雨林保护警示牌” 上,珍稀物种的图案被涂鸦覆盖,牌子旁边还散落着几个空弹壳。“刚果盆地的雨林破坏问题已经存在十五年了,我们虽然一直在努力,但要么是没有技术,要么是没有权力,” 卢蒙巴无奈地说,“现在只能靠你们了,江湾的经验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越野车抵达喀麦隆境内的俾格米人部落聚居地时,首领莫洛和班图人长老卡隆带着八十多名族人早已等候在部落的茅草屋前。他们穿着传统的兽皮衣物,脸上画着象征雨林的绿色纹路,手里握着用藤蔓编织的采集篮。莫洛走上前,用带着口音的法语对迭戈说:“我听说你们从中国来帮助我们保护雨林,我们俾格米人把雨林叫做‘生命之母’,它给了我们食物、药材和住所,现在它快消失了,我们愿意和你们一起努力,但你们不能用你们的技术把我们赶出雨林。”
迭戈握着莫洛的手,真诚地说:“莫洛首领,我们来这里不是要把你们赶出雨林,而是要和你们一起守护它。江湾的技术虽然先进,但只有结合你们对雨林的了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你们的‘植物汁液标记’传统,就能帮助我们快速划定禁伐区域,为保护方案提供关键支撑。”
当天下午,迭戈团队在部落旁边搭建了临时保护指挥中心。赵叔带领的技术团队也已抵达,正在调试智能反盗伐设备和雨林育苗设备。智能反盗伐设备分为红外监测区、声光预警区、数据传输区三个部分,红外监测区能穿透茂密的植被,识别 500 米范围内的链锯、卡车等盗伐工具,准确率达 98%;声光预警区会发出高频警报声和强光,同时向附近的执法队发送定位信息;数据传输区则能通过卫星将盗伐热点区域实时传输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雨林育苗设备则分为恒温培育区、湿度控制区、共生适配区,每天可培育
株雨林幼苗,能根据不同树种的需求调整温度和湿度,比如非洲紫檀幼苗需要 28c的温度、85% 的湿度,桃花心木幼苗则需要 26c的温度、80% 的湿度,设备还能模拟雨林的共生环境,搭配种植伴生植物,提高幼苗成活率。
赵叔指着设备向学员和部落族人介绍:“这两套设备配合使用,既能阻止非法砍伐,又能快速恢复雨林植被。智能反盗伐设备的红外监测还能识别动物活动,避免误报;雨林育苗设备培育的幼苗成活率可达 85% 以上,比传统育苗方式提高 65%。同时,我们还会借鉴你们的‘雨林通道’传统,在设备安装时避开部落的采集路线和迁徙通道,确保你们的传统生活不受影响。”
俾格米人部落的长老奥洛绕着设备仔细观察,突然开口问道:“这台反盗伐设备会不会吓到雨林里的动物?我们俾格米人靠追踪动物获取食物,一旦动物被吓跑,我们就找不到食物了。”
赵叔立刻解释:“奥洛长老您放心,我们的设备采用‘分级预警’模式,发现盗伐行为时,首先会向执法队发送定位,只有在盗伐者靠近禁伐核心区时,才会发出低强度的声光预警,而且预警声的频率不会影响动物的正常活动。另外,设备的红外监测数据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动物的活动轨迹,为你们划定‘安全采集区’,确保你们能顺利获取食物。雨林育苗设备培育的幼苗中,还包括你们常用的药用植物,比如治疗疟疾的金鸡纳树、缓解疼痛的非洲豆蔻,我们会优先在部落周边种植这些植物,方便你们采集。”
奥洛长老听后点了点头,转身对身边的族人说:“这些中国人的设备考虑得很周全,我们可以放心地和他们合作。明天,我们带他们去‘雨林圣谷’,那里是我们俾格米人和班图人共同守护的区域,即使在现在的破坏情况下,那里的雨林也保存得很好,或许能帮到你们。”
二、协同保护: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
第二天清晨,莫洛首领和卡隆长老带着迭戈和索菲亚,沿着俾格米人传统的 “雨林通道” 向 “雨林圣谷” 走去。通道两旁的雨林茂密繁盛,高大的树木遮挡住了阳光,只有零星的光斑透过树叶缝隙洒在地面上;地面覆盖着厚厚的落叶,踩上去软软的,空气中弥漫着腐殖质和植物的清香;莫洛不时弯腰查看地面上的痕迹,向学员们介绍哪些是动物的足迹,哪些是可食用的植物。经过三个小时的行程,他们终于抵达了 “雨林圣谷”—— 这是一处被群山环绕的山谷,谷内的雨林保存得极为完整,从地面的草本植物到高空的乔木层,形成了完整的垂直生态结构;谷内的河流清澈见底,鱼群在水中游动,几只非洲象在河边饮水,黑猩猩在树冠间跳跃;谷内还生长着大量珍稀植物,非洲紫檀、桃花心木高大挺拔,金鸡纳树、非洲豆蔻随处可见。
“这处圣谷是我们的祖先在五百年前发现的,我们一直用‘轮耕休林’和‘禁伐标记’的方式守护它,” 卡隆长老蹲下身,拨开地面的落叶,指着一块被植物汁液标记的石头说,“你们看,这块石头上的绿色汁液是用‘雨林标记藤’的汁液制成的,标记范围内的树木禁止砍伐;我们还会在谷内划定‘耕作区’,每次只在一小块区域耕作,收获后放弃耕作,让雨林自然恢复,十年后再回到原来的区域,这样既不会破坏雨林,又能满足我们的生存需求。”
索菲亚立刻拿出植物标本夹和生态监测仪,对圣谷的植被和生态环境进行检测。几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圣谷内的植被覆盖率达 98%,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结构完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达 10%,是谷外区域的 2 倍;河流的水质达标,溶解氧含量达每升 8 毫克;珍稀物种的数量是谷外区域的 5 倍,非洲象有 30 头,黑猩猩有 50 只。“这太神奇了!” 索菲亚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学习你们的‘轮耕休林’技术,在雨林修复区域划定‘轮作区’,指导周边村民采用这种方式耕作,减少对雨林的砍伐;同时借鉴‘雨林标记藤’的标记方法,在禁伐区域广泛使用植物汁液标记,既环保又能让部落族人快速识别;另外,圣谷的垂直生态结构可以为我们的雨林补种提供参考,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