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戈团队乘坐的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 “雪龙 2 号” 抵达挪威朗伊尔城港时,正值当地的极夜时期,虽然已是正午,天空却依旧昏暗,只有微弱的极光在天边闪烁,空气中弥漫着刺骨的寒意,呼出的气息瞬间凝结成白雾。挪威环境部代表奥拉夫带着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在港口,他穿着厚重的极地防寒服,脸上覆盖着冰霜,声音因寒冷而有些颤抖:“斯瓦尔巴群岛北部的冻土融化还在加速,上周又有 5 个‘融坑’出现,甲烷浓度已经超过安全阈值的 3 倍;瑞典那边的极地狐保护区,已有 10 只北极狐因食物短缺死亡;芬兰的因纽特人部落,最后一片海豹狩猎冰原也开始融化,伊努克长老每天都在冰原上祈祷,希望冰面能重新坚固。”
迭戈跟着奥拉夫登上雪地越野车,向斯瓦尔巴群岛内陆的因纽特人部落驶去。沿途的景象让学员们心情沉重 —— 道路两旁的冻土带布满裂缝,部分区域的冻土塌陷形成深达数米的沟壑,沟壑里积满了融化的冰水;远处的冰川边缘,冰块不断断裂坠入海洋,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路边的 “冻土保护警示牌” 上,冰层厚度监测数据显示,原本 1.5 米厚的冰层,如今只剩下 0.5 米,牌子上的红色预警灯不停闪烁。“北极的气候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 3 倍,斯瓦尔巴群岛的永久冻土已经存在了上万年,现在却在短短几年内快速融化,” 奥拉夫叹了口气,“我们也想保护冻土,但极地环境太特殊,现有的技术根本无法适应,而且三国的资源有限,很难形成合力。”
雪地越野车抵达芬兰境内的因纽特人部落聚居地时,伊努克长老和卡娅长老带着五十多名族人早已等候在部落的冰屋前。他们穿着传统的海豹皮防寒服,脸上涂着防止冻伤的油脂,手里握着用鲸鱼骨制成的狩猎工具。伊努克长老走上前,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对迭戈说:“我听说你们从中国来帮助我们保护冻土,我们因纽特人把这片冰原叫做‘祖先的馈赠’,它给了我们食物和住所,现在它生病了,我们愿意和你们一起努力,但你们不能用你们的技术破坏我们的狩猎区域。”
迭戈握着伊努克长老的手,真诚地说:“伊努克长老,我们来这里不是要改变你们的传统,而是要学习你们的智慧。江湾的技术虽然先进,但只有结合你们对冰原的了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你们的‘冰原找冰’传统,就能帮助我们快速定位稳定的冰面,为冻土保护方案提供关键支撑。”
当天下午,迭戈团队在部落旁边搭建了临时保护指挥中心。赵叔带领的技术团队也已抵达,正在调试智能冻土保温设备。这台设备长 10 米、宽 6 米,分为保温层铺设区、冻土温度监测区、甲烷收集区三个部分,保温层铺设区能自动铺设由石墨烯和极地苔藓混合制成的保温材料,导热系数仅为 0.01w\/(?K),远低于传统保温材料;冻土温度监测区配有埋入式温度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地下 1-5 米的冻土温度;甲烷收集区则通过负压装置,将冻土中释放的甲烷收集起来,转化为清洁能源。赵叔指着设备向学员和部落族人介绍:“这台‘智能冻土保护机’每天可加固 10 平方公里的冻土,保温效果能使冻土表层温度降低 3-5c,同时每天可收集 1000 立方米的甲烷,转化为电能供设备自身运行和部落使用。而且设备能根据冻土温度变化自动调整保温层厚度,比如当冻土温度接近 0c时,会自动增加保温层厚度,确保冻土温度稳定在 0c以下。”
因纽特人部落的卡娅长老绕着设备仔细观察,突然开口问道:“这台机器在工作时,会不会影响冰原上的猎物踪迹?我们因纽特人靠追踪猎物的足迹狩猎,一旦足迹被破坏,我们就找不到食物了。”
赵叔立刻解释:“卡娅长老您放心,我们的设备采用‘低空作业模式’,保温层铺设时会避开明显的猎物足迹区域,而且设备的履带采用特殊的防滑材质,不会在冰面留下深痕,避免干扰猎物活动。同时,我们还会借鉴你们的‘冰原分区’传统,将保护区域分为‘核心保温区’‘缓冲狩猎区’‘传统生活区’,在缓冲狩猎区只进行轻度保温作业,确保你们的狩猎活动不受影响。另外,设备收集的甲烷转化为电能后,还能为你们的冰屋提供供暖,减少对海豹油的依赖,保护海豹资源。”
卡娅长老听后点了点头,转身对身边的族人说:“这些中国人的设备考虑得很周全,我们可以放心地和他们合作。明天,我们带他们去‘冰原圣谷’,那里的冻土是整个斯瓦尔巴群岛最稳定的区域,即使在现在的高温下,也没有出现明显融化,或许能帮到你们。”
二、协同保护: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
第二天清晨,伊努克长老和卡娅长老带着迭戈和索菲亚,乘坐狗拉雪橇向 “冰原圣谷” 驶去。雪橇在冰原上飞驰,凛冽的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学员们裹紧了极地实训服,却依旧能感受到刺骨的寒意。经过三个小时的行程,他们终于抵达了 “冰原圣谷”—— 这里位于两座冰川之间的峡谷中,谷内的冻土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苔藓,苔藓呈现出深绿色,与谷外枯黄的植被形成鲜明对比;谷内的气温比谷外高 5c,却丝毫没有冻土融化的迹象,地面坚硬如石。“这处圣谷是我们因纽特人祖先在一千年前发现的,即使在最温暖的年份,谷内的冻土也从未融化过,” 伊努克长老蹲下身,拨开苔藓,露出像被子一样覆盖在冻土上,能阻挡热量进入地下;而且谷内的冰川融水会沿着地下的岩石缝隙流动,为冻土提供持续的低温水源,保持冻土稳定。我们的祖先还会在圣谷周围搭建‘冰障’,用巨大的冰块阻挡外界的暖空气进入谷内。”
索菲亚立刻拿出冻土温度检测仪和甲烷浓度传感器,对圣谷的冻土和空气进行检测。几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圣谷内地下 1 米处的冻土温度为 - 3c,远低于谷外的 - 1c;甲烷浓度仅为 0.5pp,是谷外的 1\/10;地表苔藓的导热系数仅为 0.02w\/(?K),保温效果极佳。“这太神奇了!” 索菲亚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学习你们的‘苔藓覆盖’技术,改良我们的保温材料,在智能保温设备中加入极地苔藓纤维,提高保温效果;同时借鉴‘冰障’的设计,在冻土保护核心区周围搭建由智能温控装置控制的‘人工冰障’,自动调节冰障厚度,阻挡暖空气进入;另外,圣谷的地下水流系统能为冻土降温,我们可以开发‘冻土地下水循环系统’,将冰川融水引入冻土下方,形成低温水循环,辅助维持冻土稳定。”
迭戈立刻安排学员与部落族人合作,采集圣谷的极地苔藓和冰川融水样本。因纽特人族人教大家如何在不破坏苔藓根系的情况下采集样本,还带领学员寻找地下水流的入口;学员们则操作设备分析苔藓的成分和冰川融水的温度、矿物质含量,为改良保温材料和设计地下水循环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他们还在斯瓦尔巴群岛北部的冻土融化重灾区,按照圣谷的 “苔藓 + 冰障” 模式,搭建 “人工圣谷” 保护带 —— 先在冻土表面铺设混合了极地苔藓纤维的保温层,再在保护带边缘搭建智能温控冰障,最后引入冰川融水构建地下水循环系统。卡娅长老还带领部落族人教学员们使用 “冰原追踪法”,通过观察冰面的纹理和积雪的分布,判断冻土的稳定性,帮助技术团队避开不稳定的冻土区域,避免设备陷入融坑。
在挪威境内的甲烷防控现场,学员们遇到了新的难题 —— 冻土中的甲烷水合物因温度升高开始分解,释放的甲烷不仅加剧温室效应,还可能引发爆炸。挪威科研团队负责人埃里克告诉学员,他们尝试用降压法收集甲烷,但北极的低温导致收集管道频繁冻结,无法持续作业。伊努克长老看到后,对迭戈说:“我们因纽特人在冬季储存食物时,会用海豹油加热容器防止冻结,这种方法或许能帮到你们。我们还会在储存食物的冰窖周围挖掘‘加热沟’,填入燃烧的鲸鱼骨,通过热量传递保持冰窖内的温度稳定,既不会让食物解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