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94章 江湾深秋的全球治理深化期攻坚与澳洲内陆荒漠化治理

第94章 江湾深秋的全球治理深化期攻坚与澳洲内陆荒漠化治理(2 / 2)

迭戈跟着布莱恩登上越野车,向墨累 - 达令盆地深处驶去。沿途的景象让学员们心情沉重 —— 道路两旁的农田里,龟裂的土地延伸到远方,偶尔能看到几台废弃的收割机停在田间,车身覆盖着厚厚的灰尘;远处的山坡上,原本应该翠绿的草地呈现出一片枯黄,几只袋鼠低着头在枯草中寻找食物;路边的告示牌上写着 “节约用水”,但牌子上的字迹已被风沙侵蚀得模糊不清。“澳洲内陆的干旱问题已经持续五年了,政府虽然一直在投入资金治理,但缺乏有效的技术和方案,” 布莱恩叹了口气,“我们也想保护生态,但农民要生存、牧场主要发展,原住民要守护家园,各方需求很难平衡。”

越野车抵达昆士兰州阿南古人部落聚居地时,沃伦长老和马库斯长老带着三十多名族人早已等候在部落广场。他们穿着传统的兽皮衣物,脸上画着象征水源的白色纹路,手里握着用树枝制成的 “找水杖”。沃伦长老走上前,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对迭戈说:“我听说你们从中国来帮助我们治理沙漠,我们阿南古人把这片土地叫做‘母亲之地’,它给了我们食物和水源,现在它生病了,我们愿意和你们一起努力,但你们不能用你们的技术破坏我们的传统水源地。”

迭戈握着沃伦长老的手,真诚地说:“沃伦长老,我们来这里不是要改变你们的传统,而是要学习你们的智慧。江湾的技术虽然先进,但只有结合你们对沙漠的了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你们的‘找水杖’传统,就能帮助我们快速定位地下水源,为治理方案提供关键支撑。”

当天下午,迭戈团队在部落旁边搭建了临时治理指挥中心。赵叔带领的技术团队也已抵达,正在调试智能节水灌溉设备。这台设备长 8 米、宽 5 米,分为水源过滤区、滴灌控制区、数据监测区三个部分,水源过滤区能去除水中的泥沙和盐碱物质,滴灌控制区可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出水频率,数据监测区则能通过卫星将土壤湿度、作物生长情况实时传输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赵叔指着设备向学员和部落族人介绍:“这台‘智能节水灌溉机’每天可灌溉 100 亩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方式的 30%,而且能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调整灌溉参数,比如小麦需要每 3 天灌溉一次,每次每亩用水 5 立方米,而牧草则需要每 5 天灌溉一次,每次每亩用水 3 立方米,设备都能精准控制。同时,设备还能检测土壤中的盐碱度,当盐碱度超标时,会自动启动土壤改良模块,投放改良剂降低盐碱度。”

阿南古人部落的马库斯长老绕着设备仔细观察,突然开口问道:“这台机器使用的水源来自哪里?我们阿南古人知道,地下水源是‘母亲之地的血液’,不能过度开采,否则会导致土地彻底失去生机。”

赵叔立刻解释:“马库斯长老您放心,我们的设备采用‘多元水源整合’模式,优先使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其次使用经过处理的河流再生水,只有在极端缺水时才会少量使用地下水。而且设备连接的地下水探测仪能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当水位低于安全阈值时,会自动停止使用地下水,切换到其他水源。另外,我们还会借鉴你们的‘水源轮换’传统,在不同区域交替使用水源,确保每处水源都有恢复的时间。”

马库斯长老听后点了点头,转身对身边的族人说:“这些中国人的设备考虑得很周全,我们可以放心地和他们合作。明天,我们带他们去‘沙漠圣泉’,那里是我们祖先发现的水源地,至今还能流出清澈的泉水,或许能帮到他们。”

二、协同治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

第二天清晨,沃伦长老和马库斯长老带着迭戈和索菲亚来到墨累 - 达令盆地深处的 “沙漠圣泉”。这里位于一片低矮的金合欢树丛中,一处直径约 2 米的泉眼从沙地下涌出,泉水清澈见底,周围的沙地上长满了翠绿的滨藜。“这处圣泉是我们阿南古人祖先在五百年前发现的,即使在最干旱的年份,它也从未干涸过,” 沃伦长老蹲下身,用手捧起泉水,“你们看,泉水旁边的滨藜根系特别发达,能深入地下 10 米吸收水分,而且它们的叶片能储存水分,在干旱时为我们提供解渴的汁液。我们的祖先还会在圣泉周围挖掘‘储水窖’,用石头和黏土砌成,把泉水引入窖中储存,供旱季使用。”

索菲亚立刻拿出水质检测仪和土壤检测仪,对泉水和周边土壤进行检测。几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泉水的矿物质含量适中,ph 值 7.3,不含盐碱物质;周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达 3%,虽然低于农田土壤,但在沙漠地区已属罕见,而且土壤的保水能力极强,即使在烈日暴晒下,表层土壤湿度也能保持在 20% 以上。“这太神奇了!” 索菲亚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学习你们的‘储水窖’技术,改良我们的雨水收集系统,用当地的石头和黏土制作储水设施,提高雨水利用率;同时借鉴滨藜的固沙特性,在荒漠化区域大规模种植滨藜,结合金合欢的深根吸水能力,构建‘滨藜 + 金合欢’的立体固沙植被体系,既能固定流沙,又能改善土壤质量。另外,滨藜叶片储水的特性可以为我们的节水设备提供补充水源,在极端缺水时,收集滨藜叶片的汁液应急。”

迭戈立刻安排学员与部落族人合作,建造 “传统储水窖”。阿南古人族人负责采集石头和黏土,按照祖先传下来的比例混合黏土,确保储水窖不漏水;学员们则负责设计储水窖的结构,增加过滤层和水位监测装置,提高储水的清洁度和安全性。同时,他们还在新南威尔士州的荒漠化农田周边种植 “滨藜 + 金合欢” 固沙带,按照圣泉周边的植被比例,每种植 10 棵金合欢,搭配 20 株滨藜,形成相互支撑的植被系统。马库斯长老还带领部落族人教学员们使用 “找水杖”,通过树枝的倾斜方向判断地下水源位置,帮助技术团队快速定位适合开采的地下水井,避免盲目钻井浪费资源。

在新南威尔士州的农田治理现场,学员们遇到了新的难题 —— 当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小麦幼苗种植后很快就会因盐碱侵蚀而枯萎。农场主彼得告诉学员,即使使用淡水灌溉,土壤中的盐碱物质也会随着水分蒸发而上升到地表,导致土壤板结。沃伦长老看到后,对迭戈说:“我们阿南古人有‘植物改良土壤’的方法,在盐碱化的土地上种植‘盐地碱蓬’,这种植物能吸收土壤中的盐碱物质,而且它们的秸秆腐烂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我们还会在种植盐地碱蓬的同时,挖掘‘排盐沟’,把土壤中多余的盐碱水引入沟中排出,降低土壤盐碱度。”

迭戈立刻组织学员和农场主种植盐地碱蓬,并挖掘排盐沟。阿南古人族人教大家如何辨别盐地碱蓬的生长状态,判断土壤盐碱度是否下降;学员们则操作智能土壤改良设备,向土壤中投放适量的有机改良剂,配合盐地碱蓬的作用,加速土壤改良。同时,技术团队对智能节水灌溉设备进行调整,增加 “盐碱度适配灌溉模式”,根据土壤盐碱度的变化调整灌溉频率和水量,避免灌溉不当加剧盐碱化。经过两周的治理,新南威尔士州的 1000 亩盐碱化农田土壤盐碱度下降了 40%,重新种植的小麦幼苗成活率从 15% 提升到 65%,农场主彼得看着长势良好的麦苗,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的技术和阿南古人的方法结合,我的农场可能已经彻底变成沙漠了。”

在维多利亚州的牧场治理现场,学员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牧场水源短缺,牛羊因缺水大量死亡。牧场主爱丽丝告诉学员,牧场的水井大多已干涸,仅剩的几口井水量也大幅减少,无法满足牛羊的饮水需求。马库斯长老提出:“我们阿南古人在沙漠中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