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点点头,拿出平板,向奥马尔长老展示培育基地的 “草原生态保护专项课程” 计划:“我们会在课程中加入更多实战模块,让学员们每年都来草原参与防火、防蝗等工作,把这里当成他们的实训基地。”
离开草原前,卡鲁带领学员们在沙棘林旁种下了 20 棵新的沙棘苗,每棵树苗上都挂着一个小木牌,写着学员的名字和种植日期。“等明年我们再来,就能看到它们长大了,” 卡鲁说,“到时候,草原一定会比现在更美丽。”
小林看着阳光下的沙棘苗,心里突然明白:生态治理的成果,不仅是修复的数据和报告,更是这些年轻学员眼里的希望,是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是每一棵在危机后重生的草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赵叔的珊瑚礁病虫害防治团队抵达斐济 Yasawa 群岛时,南太平洋的海水泛着清澈的蓝色,阳光透过水面,照亮了海底的珊瑚礁。可当潜水员潜入水中,眼前的景象却令人担忧 —— 原本应该色彩鲜艳的珊瑚,很多都出现了白斑,部分珊瑚虫已经死亡,只剩下白色的珊瑚骨骼,海水中还漂浮着一些异常的浮游生物。
斐济环境部代表科里和渔民纳维早已在码头等候,科里手里拿着珊瑚礁的监测照片,脸上满是焦虑:“赵先生,这些白斑已经出现一周了,我们尝试过用淡水冲洗,可根本没用,再这样下去,之前修复的珊瑚礁就全毁了。”
赵叔接过照片,仔细观察着珊瑚上的白斑,对团队成员说:“立刻采集珊瑚样本和海水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确定病虫害的种类和病因。”
潜水员很快采集了样本,赵叔团队在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里,用便携式显微镜和水质检测仪进行分析。经过 2 小时的检测,结果出来了 —— 珊瑚感染了 “白斑病”,这种病由一种原生动物引起,会快速杀死珊瑚虫,且传染性很强;同时,海水的 ph 值比正常水平低 0.2,酸化程度加剧,降低了珊瑚的抵抗力。
“白斑病在全球珊瑚礁区域都有发生,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用抗生素,但会破坏海水生态,” 赵叔对科里说,“我们带来了‘生物防治剂’,是从深海微生物中提取的,能有效抑制原生动物的生长,且对海水生态没有影响。同时,我们还会调整珊瑚礁区域的海水酸碱度,提升珊瑚的抵抗力。”
纳维疑惑地问:“我们斐济的渔民在珊瑚生病时,会用一种叫‘海菜汁’的东西涂抹在珊瑚上,不知道有没有用?”
赵叔眼前一亮:“这是很好的传统经验!我们可以分析海菜汁的成分,看看能不能和生物防治剂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奥马尔长老的老朋友、斐济传统渔民塔瓦带着大家采集了海菜,这种海菜在斐济海域很常见,渔民们世代用它来治疗珊瑚的小毛病。赵叔团队对海菜汁进行成分分析,发现其中含有丰富的多糖和氨基酸,能促进珊瑚虫的生长,增强珊瑚的免疫力。
“太好了!我们可以把海菜汁和生物防治剂按 1:1 的比例混合,制成‘复合防治剂’,” 赵叔兴奋地说,“这样既能抑制原生动物的生长,又能促进珊瑚的恢复,比单一使用生物防治剂效果更好。”
团队立刻制作复合防治剂,潜水员带着防治剂潜入海底,对感染白斑病的珊瑚进行涂抹。为了确保涂抹均匀,赵叔团队还研发了 “珊瑚涂抹机器人”,机器人的机械臂上装有海绵刷头,能精准地将防治剂涂抹在珊瑚表面,避免损伤健康的珊瑚虫。
纳维和渔民们也跟着潜水员,学习使用涂抹机器人。纳维握着机器人的遥控器,看着屏幕上的珊瑚图像,小心翼翼地控制机械臂移动:“这个机器人太神奇了,比我们手工涂抹精准多了,还不会伤到珊瑚。”
赵叔笑着说:“以后这些机器人就留给你们,你们可以定期对珊瑚礁进行检查和防治,同时,我们还会在珊瑚礁区域安装‘水质监测浮标’,实时监测海水的 ph 值、温度、盐度等数据,一旦发现异常,就能及时采取措施。”
在治疗珊瑚的同时,赵叔团队还开始调整海水的酸碱度。他们在珊瑚礁周边的浅水区,投放了一些 “碳酸钙缓释球”,这些缓释球能缓慢释放碳酸钙,中和海水中的酸性物质,提升海水的 ph 值。塔瓦看着投放的缓释球,说:“我们的祖先在海水偏酸时,会向海里投放一些珊瑚石,和你们的方法很像,看来传统智慧和高科技是相通的。”
经过一周的治疗,感染白斑病的珊瑚有了明显好转 —— 白色的斑块逐渐缩小,健康的珊瑚虫开始重新附着在珊瑚骨骼上,海水的 ph 值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科里看着海底恢复生机的珊瑚礁,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不仅治好了珊瑚的病,还教会了我们防治技术,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珊瑚生病的问题了。”
赵叔团队对斐济珊瑚礁修复项目进行中期验收 —— 珊瑚存活率从之前的 85% 提升到 90%,病虫害防治率达 95%,海水水质达标率 100%,各项指标均符合验收标准。在验收报告的结尾,赵叔写道:“珊瑚礁的保护,不仅需要先进的科技,还需要尊重当地渔民的传统经验,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珊瑚礁的长期健康发展。”
离开斐济前,赵叔收到了陈守义发来的消息,东非草原的山火救援已经成功,培育基地的学员们通过了实战考核,表现优异。赵叔把消息告诉科里和纳维,科里笑着说:“现在全世界的生态守护者都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有江湾在,我们一定能守护好地球的每一片生态区域。”
赵叔看着远处的海面,渔民们正划着小船,在珊瑚礁区域巡逻,检查珊瑚的生长情况。他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自豪感:江湾的生态治理,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技术援助,而是和当地人民一起,用科技和传统智慧,共同守护家园,这种协作,才是全球生态治理最强大的力量。
陈守义回到江湾时,培育基地的学员实战考核还在继续。除了前往东非草原参与山火救援的 20 名学员,其他 80 名学员分成了 10 个小组,在江湾的生态基地里进行不同的实战考核项目 —— 有的小组在操作智能水质监测设备,分析生态湖的水质数据;有的小组在培育珊瑚苗,学习珊瑚礁修复技术;还有的小组在模拟碳汇核算,练习使用亚马逊雨林的碳汇监测平台。
陈守义走到 “智能农业” 考核区,学员们正在操作智能滴灌设备,根据土壤墒情传感器的数据,调整灌溉量。来自印度的学员拉吉正对着控制终端发愁,他负责的区域土壤湿度一直偏低,滴灌设备却显示正常运行。
“怎么回事?” 陈守义走过去,轻声问道。
拉吉皱着眉头说:“陈先生,土壤墒情传感器显示湿度达标,但实际土壤却很干,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陈守义蹲下身,查看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发现传感器插在了土壤的表层,而深层土壤却很干燥。“传感器安装得太浅了,” 他解释道,“智能滴灌设备是根据传感器的数据来调整灌溉量的,表层土壤湿度达标不代表深层土壤也达标,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表层水分蒸发快,深层土壤很容易缺水。”
拉吉恍然大悟,立刻调整传感器的安装深度,从表层 10 厘米调整到深层 30 厘米,重新启动滴灌设备。半小时后,土壤墒情数据显示正常,拉吉脸上露出了笑容:“原来实战中还有这么多细节需要注意,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只有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理解。”
陈守义点点头,对拉吉说:“生态治理就是这样,需要细心和耐心,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操作细节,都可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