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80章 江湾新春的 2031 全球治理新周期启动与跨域协作深化

第80章 江湾新春的 2031 全球治理新周期启动与跨域协作深化(2 / 2)

帕劳珊瑚礁修复技术出海:科技与传统的跨洋传承

赵叔的珊瑚礁修复技术团队抵达斐济时,南太平洋的阳光正热烈地洒在海面上,海水清澈见底,能清楚地看到海底裸露的礁石 —— 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水污染,斐济的珊瑚礁退化率已经超过 60%,当地渔民的收入也跟着下降。斐济环境部代表科里带着渔民们在码头等候,手里拿着珊瑚礁退化的照片,脸上满是焦急。

“赵先生,你们可来了!” 科里握着赵叔的手,“我们尝试过很多方法修复珊瑚礁,可效果都不好,听说帕劳的珊瑚礁修复得很好,就盼着你们能过来帮忙。”

拉伊族长跟在旁边,笑着说:“我们的修复技术能成功,离不开江湾的支持,也离不开我们的‘珊瑚养护口诀’,这次我们把口诀也带来了,希望能帮到斐济的朋友。”

团队立刻在斐济的 Yasawa 群岛选了一个修复试点,赵叔带着技术员们开始安装智能固根设备。渔民们围在旁边,好奇地看着设备被潜水员带到海底,固定在裸露的礁石上。科里不解地问:“这个设备看起来很简单,真的能让珊瑚礁恢复吗?”

“简单才容易推广,” 赵叔解释道,“这个设备的核心是生物胶,能和礁石牢牢粘在一起,同时缓慢释放营养液,促进珊瑚苗的生长。我们还加入了帕劳的传统,在设备周围投放一些贝壳,为珊瑚苗提供附着的地方,就像拉伊族长说的‘给珊瑚找个家’。”

拉伊族长蹲下身,从海里捡起一个贝壳,递给科里:“我们帕劳人在修复珊瑚时,都会先在礁石上放一些贝壳,这是祖先传下来的方法,认为贝壳能给珊瑚带来‘好运’,现在看来,其实是贝壳能为珊瑚苗提供保护,避免被鱼类啄食。”

科里恍然大悟:“原来传统方法里也有科学道理,我们之前都忽略了这些。”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开始培育珊瑚苗。在帕劳的经验基础上,他们结合斐济的海水温度和水质,调整了营养液的配方。拉伊族长则带着斐济的渔民们,学习 “珊瑚养护口诀”:“潮涨浇水(投放营养液),潮落施肥(清理海藻),月圆补种(在月圆之夜补种珊瑚苗,成活率更高)。”

渔民们一开始觉得口诀很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却犯了难 —— 不知道什么时候是 “潮涨”“潮落”,也不知道该清理多少海藻。拉伊族长笑着说:“这需要经验,我们帕劳的渔民,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习观察潮汐,时间长了,自然就掌握了。”

赵叔团队立刻研发了一个 “潮汐 - 珊瑚养护” App,根据斐济的潮汐数据,实时提醒渔民什么时候投放营养液、什么时候清理海藻,还加入了拉伊族长的口诀语音提示。渔民纳维下载 App 后,兴奋地说:“有了这个 App,我们再也不用靠猜了,跟着提示做就行,太方便了!”

就在修复工作顺利推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袭击了 Yasawa 群岛。台风过后,团队赶到修复点,发现大部分智能固根设备都被海浪冲得移位,刚种下的珊瑚苗也损失了不少。科里看着受损的珊瑚礁,眼圈红了:“我们的努力难道都白费了吗?”

拉伊族长却很平静:“在帕劳,我们每年都会遇到台风,每次台风过后,我们都会重新修复珊瑚礁,这是和大自然相处的方式。我们的祖先说过,珊瑚礁就像人一样,需要经历风雨,才能长得更结实。”

赵叔也安慰道:“我们的设备虽然被冲移位了,但没有完全损坏,我们可以改进设备的固定方式,加入‘潮汐自适应’设计,让设备能随着潮汐的变化调整角度,抵抗海浪的冲击。”

团队立刻对设备进行改造,在固根设备的底部加装了一个可旋转的底座,能根据海浪的方向自动调整角度,同时增加了重量,让设备更稳固。渔民们也主动加入进来,帮着打捞移位的设备,补种珊瑚苗。纳维说:“以前我们只知道捕鱼,从来没想过要保护珊瑚礁,现在才明白,珊瑚礁是我们的家园,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改造后的设备在接下来的一场小风暴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抗风浪能力,珊瑚苗的存活率也从之前的 60% 提升到了 85%。科里看着海底慢慢恢复生机的珊瑚礁,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还带来了宝贵的经验,我们一定会好好保护珊瑚礁,让它恢复往日的样子。”

技术团队还在斐济建立了 “珊瑚礁修复培训中心”,培养本地的技术员。拉伊族长把帕劳的 “珊瑚养护口诀” 翻译成斐济语,写在培训中心的墙上,他说:“技术可以复制,但传统和经验需要传承,希望斐济的朋友能把口诀传下去,让珊瑚礁永远繁荣。”

离开斐济前,赵叔收到了陈守义发来的消息,亚马逊的碳汇争议已经成功调解,双方都希望能和江湾进一步合作,推进碳汇监测平台的建设。赵叔把消息告诉科里,科里笑着说:“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生态保护,有江湾在中间协调,我们这些小国家再也不用害怕被大国欺负了,也能为保护地球出一份力。”

赵叔看着远处的海面,渔民们正划着小船,在珊瑚礁区域巡逻,防止有人破坏。他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自豪感:江湾的技术出海,不仅仅是设备和技术的输出,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的传承,让更多国家、更多人加入到生态保护的行列中来,这才是全球生态治理的真正意义。

培育基地的首期课程开课那天,青衣江湾的阳光格外温暖,园区里的梅花正竞相开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100 名来自 45 个国家的学员穿着统一的蓝色校服,整齐地站在教学楼前,卡鲁和东非草原的另外 9 名学员站在最前面,手里捧着刚培育好的沙棘苗,脸上满是激动。

陈守义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心里满是感慨:“欢迎大家来到全球治理人才培育基地,你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 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在这里,你们不仅会学习先进的生态治理技术,还会学习不同地区的传统生态智慧,希望你们能把这些知识带回自己的国家,成为生态治理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课程的第一节课是 “生态监测技术”,小林作为授课老师,带着学员们来到基地的生态监测站。监测站里摆放着各种设备,从极地冰盖监测仪到雨林碳汇传感器,应有尽有。小林拿起一个土壤墒情传感器,对学员们说:“这个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和养分,是东非草原节水技术的核心设备,卡鲁他们已经在草原上使用过,让卡鲁给大家分享一下使用经验吧。”

卡鲁走到台前,有些紧张地拿起传感器:“在东非草原,我们用这个传感器监测沙棘苗的土壤湿度,当湿度低于标准时,智能滴灌设备会自动浇水,比传统灌溉节水 30%。我们还结合马赛族的‘石缝储水’传统,在设备旁设置储水石槽,应对突发干旱。”

来自亚马逊雨林的学员阿雅举手提问:“我们雨林的土壤和草原不一样,湿度很大,这个传感器也能用吗?”

“当然能用,” 小林笑着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