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79章 江湾寒冬的全球治理年度复盘与新周期筹备

第79章 江湾寒冬的全球治理年度复盘与新周期筹备(2 / 2)

奥马尔长老握着小林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指着干枯的草原:“小林女士,你们来得太及时了,再不下雨,这些沙棘苗就保不住了,我们的牛羊也会因为没有牧草饿死。”

小林团队立刻在沙棘种植区搭建试点,他们先在每棵沙棘苗的根部安装了一个小小的土壤墒情传感器,然后将智能滴灌管铺在土壤表面,再把传感器和滴灌设备连接到控制终端。“这个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和养分,” 小林向村民们演示设备的操作,“当土壤湿度低于沙棘苗的需求时,设备会自动打开阀门,进行滴灌;当湿度达到标准时,阀门会自动关闭,这样既能保证沙棘苗的水分需求,又不会浪费水。”

村民们围在设备旁,好奇地看着这个能 “自动浇水” 的机器。卡鲁蹲下身,仔细观察着滴灌管流出的水珠,疑惑地问:“小林女士,要是遇到设备故障,或者没有电了,我们该怎么办?”

小林笑着拿出一个用石头做的槽子:“这就是我们结合你们马赛族的传统智慧设计的,在每个滴灌设备旁,我们都会设置这样的储水石槽,平时可以收集雨水,遇到设备故障或停电时,你们可以用石槽里的水灌溉,就像你们祖先用石缝储水一样。”

奥马尔长老看着储水石槽,眼里满是欣慰:“这是我们马赛族世代相传的储水方法,没想到能和你们的高科技结合在一起,这样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设备故障了。”

接下来的几天,小林团队和村民们一起,在沙棘种植区全面推广智能滴灌设备。为了让村民们更好地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他们还在部落里举办了培训班,手把手地教村民们操作控制终端、维护滴灌管、更换传感器。卡鲁学得最快,很快就成了部落里的 “设备维护员”,每天都会背着工具包,在种植区里巡查设备,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以前我们浇水全靠经验,有时候浇多了,有时候浇少了,” 卡鲁一边检查滴灌管,一边对小林说,“现在有了这个智能设备,沙棘苗长得比以前好太多了,你们看,这些新长出来的叶子多绿啊!”

小林看着长势喜人的沙棘苗,心里满是成就感。她拿出平板,打开东非草原的生态监测数据:“从数据上看,智能滴灌设备比传统灌溉节水 30%,沙棘苗的存活率也从 75% 提升到了 90%,等到明年春天,这些沙棘苗就能结出果实,你们不仅能卖果实赚钱,还能用来喂养牛羊。”

奥马尔长老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召集村民们在部落广场上举行了一场庆祝仪式。村民们围着智能滴灌设备,唱起了马赛族的传统歌谣,歌声在草原上回荡,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小林女士,感谢你们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技术,” 奥马尔长老举起酒杯,对小林说,“我们马赛族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帮助,和你们一起守护这片草原。”

庆祝仪式结束后,小林和奥马尔长老一起,在部落里设立了 “草原生态监测点”,配备了气象站、土壤监测仪等设备,实时监测草原的气候、土壤湿度、植被覆盖率等数据。“这些数据会实时传输到江湾的全球生态监测平台,” 小林对奥马尔长老说,“如果遇到干旱、蝗灾等灾害,我们能提前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奥马尔长老点点头,指着远处的草原说:“这片草原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会和江湾一起,用你们的科技和我们的传统智慧,守护好它,让它永远肥沃。”

离开东非草原时,小林收到了陈守义发来的消息,告诉她全球治理人才培育基地已经正式开工建设,希望她能在东非草原选拔一些优秀的村民,送到基地学习,培养更多的草原生态保护人才。小林立刻和奥马尔长老商量,选拔了包括卡鲁在内的 10 名年轻村民,他们将在明年春天前往江湾,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

“一定要好好学习,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回草原,” 奥马尔长老拍着卡鲁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草原的未来,也是全球生态治理的希望。”

卡鲁用力点点头,眼里满是坚定:“长老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回来后和大家一起,把草原建设得更好。”

小林看着这一幕,心里突然明白了陈守义常说的 “全球生态治理不是一句口号”—— 它是智能滴灌设备在草原上流出的水珠,是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是年轻人们眼里的希望,是所有人为了守护家园付出的努力。

全球治理人才培育基地建设:播撒生态希望的种子

陈守义回到江湾时,全球治理人才培育基地的建设已经正式开工。工地里一片繁忙景象,挖掘机、起重机不停地工作,工人们戴着安全帽,在寒风中忙碌着。赵叔拿着规划图,正在和施工队的负责人商量建设细节:“这个实训楼一定要按照生态建筑的标准来建,外墙用环保材料,屋顶安装太阳能板,还要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

陈守义走到赵叔身边,看着规划图上的培育基地 —— 主体建筑包括教学楼、实训楼、实验室、宿舍和一个大型的生态展示园,每个区域都用绿色的线条标注着,象征着生态与环保。“人才培育不仅要教技术,还要培养学员的生态意识,” 陈守义指着生态展示园的位置,“这里要种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生态植物,比如帕劳的珊瑚苗、亚马逊的雨林植物、东非的沙棘苗,让学员们在学习之余,能感受到全球生态的多样性。”

赵叔点点头,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笔记本:“我已经和各个项目地的负责人联系好了,他们会陆续送来各种植物的种子和幼苗。塔比拉族长送来的亚马逊雨林种子,我已经交给了园艺团队,他们会在温室里先培育,等明年春天再移栽到生态展示园里。”

陈守义接过笔记本,翻到记录种子的页面,上面详细记录着每种种子的名称、生长习性、培育方法,还有捐赠人的名字。“把这些信息做成标牌,放在每种植物旁边,” 他对赵叔说,“让学员们知道这些植物来自哪里,是谁捐赠的,背后有什么样的生态故事,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全球生态治理的意义。”

为了让培育基地的课程更贴合实际需求,陈守义还组织了一场 “全球生态治理课程研讨会”,邀请了来自 45 个成员国的专家、土着部落首领、一线生态保护工作者,共同设计课程体系。研讨会上,奥马尔长老建议增加 “传统生态智慧” 课程,分享马赛族的草原保护经验;拉伊族长希望开设 “海洋生态保护” 实践课,让学员们亲自参与珊瑚礁修复;塔比拉族长则提出要加入 “雨林可持续利用” 课程,教给学员们如何在保护雨林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

“我们的课程体系要兼顾理论和实践,既要教给学员们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也要让他们学习不同地区的传统生态智慧,” 陈守义在研讨会上总结道,“全球生态治理需要多元化的知识和经验,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生态治理人才。”

研讨会结束后,课程体系正式确定,分为 “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传统智慧课程” 三大板块。理论课程包括全球生态现状、生态治理技术、国际环保法规等;实践课程则在江湾的生态基地和各个项目地开展,学员们可以亲自参与珊瑚礁修复、草原节水、极地监测等项目;传统智慧课程则由土着部落首领授课,分享他们世代相传的生态保护经验。

为了让学员们能更好地交流和学习,培育基地还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