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后的青衣江湾,风里终于带了几分清爽。清晨六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脚下的银杏叶发出 “沙沙” 的轻响,混着远处早市新鲜水果的清香,初秋的鲜活气息扑面而来。他钓包内侧的布袋里,装着小满连夜整理的 “全省研学标准验收手册”—— 封面是少年手绘的江湾与全省十市的生态成果联动图,标注着 “验收促提升,成果再深化” 的核心主题,旁边写着一行小字:“用数据检验标准,用行动守护生态”。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银杏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 “全省研学标准验收邀请函”,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验收评估工具包”—— 包含标准落地评估表、跨市生态数据对比终端、校园社团评级细则,还有一本 “全省标准落地案例集”,扉页贴着盛夏推广与初秋验收的对比照片。少年穿着件焦糖色的薄外套,裤脚沾了点泥点,显然是凌晨去江湾布置验收场地时蹭到的,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邀请函!今天咱们要做三件大事:开展全省研学标准落地成效验收、巩固跨市生态协同成果、培育校园研学特色品牌,还要邀请省生态厅和教育厅的领导来督导,让江湾模式从‘普及’走向‘精品’!”
陈守义接过邀请函,指尖拂过内页的验收流程,心里泛起暖意。流程表详细划分了 “标准验收组”“生态巩固组”“校园培育组” 三个板块:“标准验收组” 要通过 “数据核查 + 现场抽检” 的方式,评估全省十市的标准落地成效;“生态巩固组” 要联合周边五市,建立跨市生态保护长效机制,解决协同攻坚遗留问题;“校园培育组” 则通过 “特色社团孵化 + 成果孵化”,打造一批校园研学品牌案例。“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邀请函放进钓包,“今天的验收主场地在江湾的观景平台,老张和李师傅五点就去布置验收点了,王奶奶带了新熬的‘红枣小米粥’,说是初秋早上喝着暖身,还能给验收人员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工具包晃了晃,“我还准备了‘标准验收量化评分表’,从‘落地覆盖率’‘数据准确率’‘生态改善度’三个维度打分,得分前三位的市能获得‘全省研学标准示范标杆市’称号,获得省级专项扶持;校园培育还设置了‘特色品牌奖’,获奖社团能参与全省研学教材编写!一会儿验收开始后,您带江湾验收核查组,我跟五市的代表负责生态数据对比,咱们同步推进,保证验收公平高效!”
两人踩着落叶往江湾走,初秋的江湾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岸边的银杏树垂下金黄的枝条,叶子随风飘落,像一群飞舞的蝴蝶;荷花塘里的荷花虽已少了盛夏的繁盛,却依旧有几朵顽强地绽放着,粉色的花瓣映着碧绿的荷叶,偶尔有蜻蜓停在花苞上,翅膀扇动着像架小飞机;江面上的水鸟比夏天多了许多,白鹭、灰鹭在浅滩上踱步,偶尔有鲤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水面上,泛着一圈圈涟漪 —— 那正是初秋生态保护的成果见证,也是今天验收的核心对象。
走了约莫三十分钟,江湾的观景平台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标准验收区”,用橙色警戒带围出六个验收点(江湾 3 个、五市各 1 个远程联动点),每个点旁都摆着数据核查终端、现场抽检工具和评估表,旁边立着块牌子:“全省研学标准验收点,数据说话,实效为王”;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生态巩固区”,桌子上摆着跨市生态数据对比图表、长效机制草案和遗留问题清单,旁边贴着 “跨市生态保护长效方案”,标注着 “监测常态化、问题共解决、成果共分享” 三大核心机制;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校园培育区”,摆着特色社团孵化指南、成果展示架和教材编写模板,还立着块牌子:“校园研学品牌培育,让特色点亮生态教育”;甚至连省生态厅的刘厅长和教育厅的张厅长,也带着专家团队早早到场,手里拿着 “全省研学标准验收督导方案”,正跟几位市代表讨论如何深化验收成果,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数据核查终端,迎上来接过邀请函,“就等你们的评分表和工具包了,昨天 d 市的马老师还问验收的具体指标,一会儿咱们先开验收培训会,再分组行动,保证验收结果客观公正!”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红枣小米粥”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粥暖暖身子,今天‘江湾现场抽检’我来带,教大家怎么核查数据;刘厅长带的专家负责生态巩固方案的专业评估,你负责协调各环节进度,咱们分工明确,忙而不乱!”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标准验收量化评分表”,分给江湾和五市的验收组长:“张爷爷,您负责验收区的秩序,提醒核查人员严格按指标打分;马老师(d 市),您牵头远程验收的数据上报,重点保证数据真实性;刘厅长,这是生态长效机制的草案,一会儿您给提提建议,让机制更完善!”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张厅长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标准验收、生态巩固和校园培育结合得这么好,真是全省生态研学深化工作的‘核心推动者’!江湾的验收模式已经具备引领性,今天的活动就是要让标准成果真正转化为生态保护和教育发展的实效!”
上午七点半,江湾的 80 名验收人员(含 30 名数据核查员)、周边五市的 60 名生态巩固代表(每市 12 名,含 5 名技术骨干)和两厅领导团队陆续赶来。验收人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验收马甲,胸前别着 “标准验收观察员” 徽章,有的调试核查终端,有的准备抽检工具,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代表们则围着生态巩固区,认真查看数据对比图表,偶尔互相讨论长效机制细节;专家们站在校园培育区,翻阅社团孵化指南,偶尔向校园代表提问,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验收人员发了验收手册和工具包,给每位代表发了评分表和红色批注笔;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验收点,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通过验收检验标准落地实效,通过长效机制巩固生态成果,通过品牌培育提升校园研学质量,最终实现‘标准有实效、生态有改善、教育有特色’的目标。”
上午八点整,江湾初秋全省研学标准验收与生态成果深化工作正式开始,三个核心环节同步推进。
第一环节:全省研学标准落地成效验收(分六组开展,江湾 3 组 + 五市各 1 组远程联动)
组 1:江湾数据核查组(陈守义 + 15 名验收人员,含 5 名专家)
陈守义带着核查组在江湾一号验收点,通过跨区域数据平台,核查全省十市的标准落地数据。他教学员们如何按指标核查:“‘落地覆盖率’要看十市的社区、学校是否 100% 开展标准研学,‘数据准确率’要看上传数据的误差是否低于 5%,‘生态改善度’要看水质、鱼类数量等指标是否有提升,每个指标都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不能主观判断。”
专家王工补充:“咱们要重点核查‘数据真实性’,随机抽取 10% 的上传数据,与现场记录比对,避免虚报、假报,确保验收结果真实可靠。”
核查组通过平台调取数据,发现全省十市的标准落地覆盖率达 95%(其中江湾、A 市、b 市达 100%),数据准确率平均 92%(江湾最高,达 98%),生态改善度平均 15%(A 市提升最明显,达 20%)。陈守义随机抽取 d 市的 10 条数据,与现场记录比对,误差均在 3% 以内,符合标准要求。
“整体情况很好,但还有提升空间,” 陈守义说,“c 市的覆盖率只有 85%,要督促其加快推广;E 市的数据准确率 88%,要指导其优化数据记录流程;咱们把这些问题整理成报告,反馈给各市,帮助他们改进。”
组 2:江湾现场抽检组(老张 + 15 名验收人员,含 5 名专家)
老张带着抽检组在江湾二号验收点,现场抽检《荷花 - 鱼类共生观测课》的标准执行情况。抽检对象是江湾市实验小学的校园社团,社团成员按标准开展观测 —— 从花粉密度采集、鱼类数量计数,到水质检测、数据上传,每一步都严格执行。
老张查看社团的观测记录:“花粉密度每平方米 75 粒,鱼类数量 32 条(鲫鱼 25 条、鲤鱼 7 条),水温 22c,ph 值 7.2,数据误差 2%,完全符合标准;上传到平台的时间与现场记录一致,没有延迟,做得很好!”
专家李工还抽检了生态饵料制作 —— 社团成员用 “槐花瓣 10 克 + 麦麸 20 克” 制作饵料,24 小时降解测试显示完全降解,诱鱼持续时间 3.5 小时,只吸引目标鱼,符合标准要求。“现场抽检结果优秀,” 李工说,“江湾的校园社团已经能熟练掌握标准,真正实现了‘标准入课堂、实践见实效’。”
抽检组还同步查看五市的远程抽检直播 ——A 市的校园社团在湖泊开展《鱼类洄游观测课》,调整了观测范围后,数据准确率达 95%;b 市的社团用芦苇芽替代槐花瓣制作饵料,效果符合标准;d 市的社团数据上传及时,误差控制在 4% 以内,整体抽检合格率达 90%。
组 3:全省问题整改核查组(李师傅 + 15 名验收人员,含 5 名专家)
李师傅带着核查组在江湾三号验收点,核查盛夏培训和协同攻坚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他们调取五市的整改报告和佐证材料:
d 市的 2 个居民生活排污口,已完成整改,安装了简易污水处理装置,d 值从 35g\/L 降至 20g\/L(达标);
E 市的水坝鱼道设计已完成,正在施工,预计一个月后建成;
F 市的 “夏季补水计划” 已执行,洄游通道水位稳定在 1.5 米,鱼类通行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