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支持老吴的建议,同步制作标准配方和替代配方,进行对比测试。两小时后,测试结果显示:标准配方的诱鱼持续时间 3.5 小时,吸引目标鱼占比 90%;替代配方的诱鱼持续时间 3.2 小时,吸引目标鱼占比 88%,均符合标准要求。老吴兴奋地说:“这个替代配方可行!说明标准的核心要求(本土、降解、诱鱼)能通过不同食材实现,专家团队可以在标准里增加‘本土食材替代清单’,方便不同地区使用。”
学员们还测试了饵料的降解速度 —— 两种配方 24 小时内均完全降解,水质无变化,符合标准。老张说:“这就是试点的意义,能发现标准在不同地区的落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让标准更具普适性。”
组 3:江湾课程标准适配问题收集组(李师傅 + 15 名试点人员,含 5 名三市代表)
李师傅带着试点组在江湾三号试点点,专门收集课程标准在江湾的适配问题。学员们发现,江湾的浅滩较多,标准里的 “深水区观测方法” 需要简化;江湾的鱼类种类较丰富,标准里的 “鱼类识别图谱” 需要补充本地特有鱼类(如翘嘴鲌)的特征。李师傅把这些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咱们要全面收集问题,不仅是操作层面的,还有内容层面的,这样专家团队才能全面完善标准。”
学员们还访谈了参与试点的校园社团代表,收集孩子们的反馈。五年级的小宇说:“标准里的‘数据记录表格’有点复杂,能不能加一些漫画图标,让我们更容易看懂?” 李师傅把这个建议也记录下来:“校园场景的适配很重要,要让孩子们能轻松理解和操作标准,这样生态教育才能落地。”
组 4:A 市湖泊课程试点组(吴老师 + 15 名代表)
A 市的试点组在当地的湖泊开展试点,重点测试标准与湖泊水域的适配性。吴老师发现,湖泊的水流较慢,鱼类洄游速度比江湾慢,标准里的 “洄游速度记录间隔” 需要从 “每 30 分钟” 调整为 “每 1 小时”;湖泊的杂鱼较多,标准里的 “诱鱼专一性” 指标需要从 “90%” 放宽到 “85%”。这些调整建议都被详细记录,同步上传到跨区域数据共享平台,供专家团队参考。
组 5:b 市河流课程试点组(王老师 + 15 名代表)
b 市的试点组在当地的河流开展试点,发现河流的水位变化较大,标准里的 “观测点选择标准” 需要增加 “避开水位波动区” 的要求;河流的水生植物较少,标准里的 “水草覆盖率记录” 需要调整为 “水生植物覆盖率”,包含水草、藻类等。王老师说:“每个水域都有自己的特点,标准要兼顾共性和个性,才能真正落地。”
组 6:c 市水库课程试点组(李老师 + 15 名代表)
c 市的试点组在当地的水库开展试点,发现水库的水深较深,标准里的 “水下温度测量深度” 需要从 “1 米” 调整为 “2 米”;水库的鱼类多在深水区活动,标准里的 “观测时间” 需要从 “上午 9-11 点” 调整为 “下午 2-4 点”(此时鱼类会游到浅水区觅食)。李老师把这些调整建议整理成报告,强调 “标准要因地制宜,才能发挥作用”。
中午十二点,全省生态研学课程标准试点暂告一段落,六个组汇总数据,形成《全省生态研学课程标准适配性试点报告》,共收集适配问题 12 项,提出调整建议 15 条,涵盖 “观测指标调整”“食材替代”“表格优化” 等方面。小满将报告分发给张专家团队和三市代表,张专家感慨地说:“这些问题和建议都很有价值,是标准完善的关键依据,咱们要根据这些反馈,让标准既能统一要求,又能灵活适配!”
第二环节:跨区域生态数据共享平台启用与测试(分三组开展)
下午一点,跨区域生态数据共享平台启用仪式在江湾的观景亭举行。小满拿着数据采集终端,站在台上,屏幕上显示着平台的首页:“各位试点人员、各位代表、各位专家,今天启用的跨区域生态数据共享平台,是在江湾原有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升级的,新增‘跨市数据协同分析’‘标准适配建议库’‘成果可视化展示’三大功能,能实现‘数据实时传、问题共同解、成果一起用’,为全省生态研学提供数据支撑!”
小满现场演示平台核心功能:
数据实时上传:在终端输入江湾的鱼类洄游数据(鲫鱼 30 条、鲤鱼 15 条,水温 18c),点击 “上传”,三市的平台终端瞬间同步显示,延迟时间不足 1 秒;
跨市协同分析:在平台上勾选江湾与三市的水温数据,点击 “分析”,平台自动生成折线图,标注 “江湾水温最高(18c),c 市水库最低(15c)”,并给出 “水温差异影响洄游速度,建议联合调整水温调控措施” 的分析结论;
标准适配建议库:将试点中收集的 15 条调整建议录入平台,按 “水域类型” 分类(江湾、湖泊、河流、水库),其他地区可查询参考,还能补充新的建议;
成果可视化展示:平台自动将试点数据生成 “全省研学试点成果地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各地区的试点进度和成效,直观展示标准落地情况。
A 市的吴老师体验后,激动地说:“这个平台太实用了!以前我们做跨区域观测,数据要靠邮件传,分析要靠人工算,效率很低;现在平台能实时同步、自动分析,还能共享适配建议,真正实现了‘数据联动’,以后全省的研学实践都能靠这个平台协同推进!”
数据平台启用后,试点人员和代表们分成三组,测试平台的不同功能:
数据上传测试组:在不同试点点采集数据,测试上传速度和准确性;
协同分析测试组:选择不同地区的关联数据,测试分析结论的科学性;
建议库测试组:录入新的适配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