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33章 江湾盛夏的荷花生态观测与跨社区钓技联赛

第33章 江湾盛夏的荷花生态观测与跨社区钓技联赛(2 / 2)

上午九点,培训结束,荷花生态观测和夏季生态饵料优化正式开始。

一、荷花生态观测(分五组开展)

组 1:东社区组(陈守义 + 10 名队员)—— 花粉密度与鱼类聚集观测

陈守义带着队员在一号观测点,这里位于荷花塘的中央,是盛花期荷花最集中的区域。队员们分成两班,一班测量花粉密度,一班记录鱼类数量。“大家看,现在是九点半,正是花粉散落高峰,” 陈守义拿着花粉密度测量仪,“每平方米水面有 50 粒花粉,咱们记录下来,再数一下周围的鱼类数量 —— 大概 15 条鲫鱼,2 条鲤鱼,都在啄食花粉。”

队员们赶紧在记录本上填写,同时用观测箱拍摄水下鱼类行为。十岁的小宇负责计数,他睁大眼睛,生怕数错:“陈爷爷,刚才又过来 3 条鲫鱼,它们只在有花粉的地方游,没有花粉的地方很少去,是不是特别喜欢吃花粉?”

“对,” 陈守义点头,“荷花花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鲫鱼夏季的重要食物来源;而且花粉落在水面上,能吸引浮游生物,间接为鲤鱼提供食物,这就是它们的共生关系。”

整个上午,一号观测点共记录到花粉密度高峰时段(9:00-11:00)鱼类聚集数量比其他时段多 30%,其中鲫鱼占 80%,鲤鱼占 20%,与张教授的预判基本一致。队员们还发现,每朵盛花期荷花每天能散落约 100 粒花粉,足够 5-8 条鲫鱼食用,既不会浪费花粉,也不会让鱼类缺乏食物。

组 2:西社区组(老张 + 10 名队员)—— 荷叶残体降解观测

老张带着队员在二号观测点,这里位于荷花塘的边缘,有很多自然脱落的荷叶残体。队员们将不同大小的荷叶残体放进观测箱,记录它们的降解速度和对水质的影响。“大家注意,荷叶残体要选刚脱落的,避免已经开始腐烂的,” 老张拿着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片残体,“咱们记录残体的重量、面积,每小时测一次,同时检测水质 ph 值,看看降解会不会影响水的酸碱度。”

队员们轮流操作,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十二岁的小雅负责测量残体重量:“张爷爷,这片残体刚开始重 5 克,一小时后重 4.8 克,降解了 0.2 克,水质 ph 值还是 7.2,没有变化,说明荷叶残体降解不会污染水!”

“说得对,” 老张凑过来看记录,“荷叶残体含有天然纤维,降解后能变成水生植物的养分,反而能促进生态循环,咱们要把这个数据记清楚,证明荷花塘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组 3:南社区组(李姐 + 10 名队员)—— 荷花生长阶段与鱼类活动关联观测

李姐带着队员在三号观测点,这里有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荷花,能观察不同阶段对鱼类活动的影响。队员们将荷花分为花苞期、初绽期、盛花期、凋谢期四类,分别记录周围的鱼类数量。“大家看,盛花期荷花周围有 15 条鱼,凋谢期周围只有 5 条鱼,” 李姐指着不同阶段的荷花,“说明荷花生长阶段对鱼类活动影响很大,盛花期能提供更多食物和遮阴,鱼类更愿意聚集。”

队员们还发现,初绽期荷花虽然花粉不多,但花瓣掉落时能吸引杂鱼,而盛花期荷花则主要吸引目标鱼(鲫鱼、鲤鱼),这对研发针对性饵料有重要意义。“以后咱们可以根据荷花生长阶段调整饵料,” 李姐说,“初绽期少用花粉,避免吸引杂鱼;盛花期多用花粉,提高诱鱼效果。”

组 4:北社区组(赵叔 + 10 名队员)—— 水鸟与荷花 - 鱼类共生关系观测

赵叔带着队员在四号观测点,重点记录水鸟对荷花 - 鱼类共生关系的影响。上午 10:30,队员们发现三只白鹭在观测点附近捕食,它们先落在荷花上,观察水下的鱼类,然后突然俯冲下去,抓走了 2 条小鲫鱼。“大家记录下来:时间 10:30,水鸟种类白鹭,数量 3 只,捕食鲫鱼 2 条,对鱼类数量影响 5%,” 赵叔说,“水鸟是生态链的一部分,适量捕食能控制鱼类数量,避免过度繁殖破坏荷花生长,咱们要客观记录,不能只看到捕食的负面影响。”

队员们还观察到,水鸟落在荷花上时,会不小心碰落花粉,反而增加了花粉散落密度,间接吸引更多鱼类前来,形成了 “水鸟 - 荷花 - 鱼类” 的三角共生关系。“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奇妙之处,” 赵叔说,“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作用,缺一不可。”

组 5:中社区组(孙姨 + 10 名队员)—— 夜间荷花塘生物活动观测(预准备)

孙姨带着队员在五号观测点,提前熟悉夜间观测流程。他们测试红光手电筒的亮度,调试夜间鱼类行为记录仪,确保晚上能清晰记录生物活动。“大家注意,红光手电筒要调至弱光模式,距离水面 1 米以上,避免强光刺激鱼类,” 孙姨演示着操作方法,“夜间观测主要记录鱼类的休息位置、活动频率,对比白天的数据,分析昼夜行为差异。”

队员们轮流操作设备,有的练习用红光手电筒观察水面,有的调试记录仪参数,为晚上的观测做好准备。“晚上的荷花塘肯定很不一样,” 队员小浩兴奋地说,“我听说有夜行性的鱼类,晚上才出来活动,真想早点看到!”

二、夏季生态饵料优化(分五组开展)

组 1:东社区组(老周 + 5 名优化员)—— 莲子粉荷叶碎饵

老周组的饵料在实验杯里浸泡,每小时测一次状态和水质。上午 10:00,水温 28c,饵料没有融化,保持完整,水质 ph 值 7.2;11:00,水温升至 30c,饵料边缘轻微软化,但没有散开,水质依旧正常;12:00,水温 32c,饵料仍保持 80% 的完整性,诱鱼持续时间已达 3.5 小时,远超要求的 3 小时。“效果不错,” 老周在评分表上打分,“高温稳定性 9 分(轻微软化),诱鱼持续时间 10 分,降解速度 10 分,诱鱼专一性 9 分(只吸引鲫鱼),总分 38 分。”

组 2:西社区组(阿强 + 5 名优化员)—— 荷花花粉发酵饵

阿强组的饵料发酵后有淡淡的荷香,10:00 测状态,水温 28c,饵料完整,水质 ph 值 7.3;11:00,水温 30c,饵料没有软化,稳定性很好;12:00,水温 32c,饵料仍保持 90% 的完整性,诱鱼持续时间达 4 小时,吸引了 3 条鲤鱼,没有杂鱼。“高温稳定性 10 分,诱鱼持续时间 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