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青衣江湾的绿意彻底浸透了每一寸土地。清晨六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鼻腔里满是槐花的甜香与江水的湿润气息,混着远处早市新鲜蔬菜的清香,暮春的鲜活劲儿扑面而来。他摸了摸钓包外侧的布袋,里面装着小满连夜修订的《江湾钓鱼年鉴》生态专栏增补稿 —— 封面是少年手绘的江湾水质检测示意图,用不同颜色标注着检测点,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守护江湾的水,就是守护钓鱼的根”。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合欢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 “江湾生态日活动手册”,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生态检测棒”—— 是用 pVc 管和试纸组装的简易水质检测工具,握把处缠着浅绿的防滑带,上面贴着 “江湾生态守护” 的贴纸。少年穿着件薄荷绿的速干衣,裤脚沾了点水草汁,显然是凌晨去江湾提前布置检测点时蹭到的,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活动手册!我按联盟章程加了‘水质检测流程’‘水草种植指南’,还有‘生态饵料配方’,一会儿生态日活动,咱们先测水质,再种水草,最后办跨社区钓技交流赛,让大家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还能交流钓技!”
陈守义接过活动手册,指尖拂过内页的彩色插图,心里泛起暖意。“水质检测流程” 里,小满用漫画画了取样、滴试剂、对比色卡的步骤,每个步骤都标着清晰的序号,还贴心地标注了 “取样时要避开岸边 5 米,防止泥沙影响结果”;“水草种植指南” 详细写了适合江湾的水草品种 —— 苦草、狐尾藻、金鱼藻,还附了种植时间和深度要求;“生态饵料配方” 则推荐了用玉米、麦麸、天然酵母制作的饵料,强调 “无化学添加剂,保护鱼类健康”,细节处满是对江湾生态的用心。“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手册放进钓包,“今天的生态日和交流赛都在江湾的芦苇浅滩,老张和李师傅五点就去布置了,王师傅带了新熬的‘槐花小米粥’,说是暮春喝着养胃,还能给大家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生态检测棒晃了晃,“我还准备了‘跨社区钓技交流赛’规则,分‘生态钓组’和‘传统钓组’,‘生态钓组’必须用咱们推荐的无添加饵料,‘传统钓组’可以用自己的饵料,赢的组能获得‘江湾生态钓手’勋章,还能在年鉴上留名!一会儿我还要带大家做‘饵料对比实验’,看看生态饵料和普通饵料哪个更受鱼欢迎!”
两人踩着沾露的石板路往江湾走,暮春的江湾像一幅流动的绿画卷。岸边的柳树垂下浓密的枝条,新叶在风里轻轻摇曳,偶尔有柳絮飘落在水面上,引得小鱼啄食;芦苇丛已长到半人高,嫩绿的叶片间藏着细碎的芦花,风一吹,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在说悄悄话;江面上的水鸟多了起来,白鹭、灰鹭在浅滩上踱步,偶尔有鲤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水面上,泛着一圈圈涟漪,惊起水底的小鱼四散游动。
走了约莫二十分钟,江湾的芦苇浅滩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生态检测区”,用红色警戒线围出五个检测点,每个点旁都摆着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生态检测棒、取样瓶、试剂和色卡,旁边还立着块牌子:“江湾水质检测点,守护清澈从这里开始”;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水草种植区”,地上摆着几筐培育好的苦草苗,旁边放着小铲子、手套和水桶,还贴着 “水草种植步骤” 的示意图;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钓技交流赛区”,用红绳划分出三十个钓位,每个钓位旁都摆着折叠椅、饵料盒和小水桶,钓位号旁还标注着 “生态组” 或 “传统组”;甚至连平时很少出门的社区主任刘姐,也带着其他社区的钓友代表来帮忙,手里拿着 “跨社区钓技交流倡议书”,正跟几位钓友讨论如何推广生态钓法,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警戒线,迎上来接过活动手册,“就等你们的规则和增补稿了,昨天其他社区的钓友群里都在问生态日的安排,一会儿咱们先办生态日活动,再开始交流赛,保证让大家既护生态,又享钓趣!”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槐花小米粥”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粥暖暖身子,今天的水质检测我带一组,你带一组,咱们分头测,最后对比数据,看看江湾不同区域的水质差异;水草种植就让王奶奶带孩子们弄,她细心,能教孩子们怎么种才不会伤根。”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跨社区钓技交流赛” 规则,分给负责组织活动的钓友:“张爷爷,您负责‘传统钓组’的秩序,提醒大家别用有害饵料;刘姐,您负责记录各社区的参赛人数,一会儿统计成绩;王奶奶,您带孩子们种水草时,多讲讲水草对江湾生态的作用,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保护自然的习惯。”
众人接过规则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刘姐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生态保护和钓鱼文化结合得这么好,真是咱们几个社区的‘小纽带’,以后跨社区的生态和钓技交流,还得靠你们这些年轻人牵头!”
上午七点半,参加生态日和交流赛的钓友、居民陆续赶来,一共来了八十多人,除了本小区的钓友,还有来自附近三个社区的钓友代表,甚至有几位环保组织的志愿者,专门来学习江湾的生态保护经验,还带来了专业的水质检测仪器,说是要帮着一起检测,对比数据。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参与者发了 “江湾生态日活动手册” 和交流赛的号码牌;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生态检测区,介绍水质检测的重要性 ——“江湾的水清澈,鱼才会多,咱们才能钓得开心,所以保护水质,就是保护咱们的钓鱼乐趣”;李师傅和王师傅则在水草种植区忙碌,给大家分发手套和小铲子,还不忘提醒:“种水草时要轻轻把根埋进泥里,别太深,不然会闷死,也别太浅,不然会被水流冲走。”
上午八点整,江湾首次生态日活动正式开始。首先是 “水质检测” 环节 —— 小满和李师傅各带一组,分别在五个检测点取样。小满拿着生态检测棒,教大家如何正确取样:“先把取样瓶洗干净,然后伸手到水面下 30 厘米,慢慢把瓶子装满,别太快,不然会有气泡,影响检测结果。”
钓友们跟着模仿,有的钓友取样时太急,瓶子里进了气泡,小满就走过去,教他们重新取样:“李大哥,您慢慢来,手腕轻轻往下放,对,这样瓶子里就没气泡了。”
环保组织的志愿者也拿出专业仪器,和大家一起检测。约莫二十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 —— 五个检测点的水质都达到了 3 类以上,其中芦苇浅滩附近的水质最好,达到了 2 类,适合鱼类生长;靠近岸边的检测点水质稍差,有轻微的富营养化迹象。“看来咱们以后要多在岸边种水草,吸收多余的营养,” 小满拿着检测报告,认真地说,“我会把检测数据整理好,放进《江湾钓鱼年鉴》的生态专栏,以后每月都测一次,记录水质变化。”
接下来是 “水草种植” 环节。王奶奶带着二十多个孩子,在水草种植区忙碌。孩子们穿着小小的志愿者马甲,戴着手套,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把苦草苗埋进泥里。七岁的朵朵蹲在地上,轻轻把一株苦草苗放进挖好的小坑里,然后用手把周围的泥压实:“王奶奶,这样种对吗?草苗会不会活啊?”
“对,朵朵种得真好,” 王奶奶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苦草的生命力很强,只要根埋好了,很快就会活,等它长大了,就能给小鱼遮阴,还能净化水呢。”
孩子们听得认真,种得更起劲了。有的孩子还在草苗旁边插了小牌子,上面写着 “爱护水草,保护江湾”,引得周围的钓友阵阵称赞。
上午十点,生态日的前两个环节结束,开始 “饵料对比实验”。小满在钓技交流赛区选了两个相邻的钓位,一个用 “生态饵料”—— 玉米、麦麸、天然酵母混合制作的,另一个用 “普通饵料”—— 市面上买的腥香饵料,然后分别挂上饵料,抛进水里,观察哪个钓位先有鱼咬钩。
钓友们纷纷围过来看热闹,有的钓友觉得普通饵料香味浓,肯定先有鱼咬钩;有的钓友则觉得生态饵料更天然,鱼更喜欢。约莫十分钟后,用生态饵料的钓位先有了动静 —— 浮漂轻轻动了一下,然后猛地往下沉了一目,小满赶紧提竿,钓上了一条二两多的鲫鱼。“生态饵料先上鱼了!” 众人纷纷惊呼,对生态饵料的兴趣更浓了。
又过了五分钟,用普通饵料的钓位也有了鱼咬钩,钓上了一条一两多的小鲫鱼。“看来生态饵料不仅环保,还更受大一点的鱼欢迎,” 小满笑着说,“以后咱们尽量用生态饵料,既保护鱼的健康,也能钓上更大的鱼,一举两得!”
钓友们纷纷点头,不少钓友还向小满要了生态饵料的配方,说回去要试试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