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14章 初夏芦苇荡的鲤鱼汛与指南新篇

第14章 初夏芦苇荡的鲤鱼汛与指南新篇(1 / 2)

立夏后的第一场雷阵雨刚过,水库南岸的芦苇荡就裹上了一层湿漉漉的绿意。清晨五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鼻腔里满是雨后泥土的腥气和芦苇的清香,混在一起格外清爽。他低头拍了拍钓包侧面的布袋,里面装着小满昨天特意磨好的新鱼钩 —— 每个钩尖都闪着银光,还刻着小小的 “满” 字,少年说 “新钩钓新鱼,今天肯定能钓上大鲤鱼”。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老槐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厚厚的 “江湾钓鱼指南” 手稿,背上的双肩包比平时更鼓,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木质鱼漂 —— 那是他用梧桐木打磨的,漂身上还涂了一层清漆,能防水。“您看我补充的‘鲤鱼习性篇’!昨天查了三本书,还问了渔具店的王老板,把鲤鱼喜欢的水温、食性都记下来了!”

少年翻开手稿,里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重点:“鲤鱼属底栖鱼,初夏喜在芦苇根附近觅食,水温 20-25c最活跃;饵料偏爱甜腥,玉米 + 螺鲤粉 + 蜂蜜是黄金配比……” 每一页都贴着小满画的插图,有鲤鱼的侧视图,有芦苇荡的钓位示意图,还有饵料混合的步骤图。

陈守义指尖拂过手稿上工整的字迹,心里像被雨后的江水浸过一样暖。这孩子不仅把钓鱼技巧记在心里,还愿意花时间系统整理,这份认真比钓上多少鱼都珍贵。“补充得很全,” 他把手稿小心地放进钓包内侧,“老张说水库南岸的芦苇荡最近在涨水,鲤鱼都往浅滩游,咱们今天用你配的饵料,试试‘打窝留鱼’的技巧。”

“好啊!” 小满蹦了一下,双肩包里的鱼漂发出轻微的碰撞声,“张爷爷和李爷爷已经在公交站等咱们了吧?昨天李爷爷说要带他新泡的‘酒米窝料’,还说要教我怎么判断鲤鱼星!”

两人踩着雨后的水洼往公交站走,初夏的清晨满是生机。路边的月季开得正艳,花瓣上沾着的露珠顺着纹路往下滴;广场上的晨练队伍已经散开,只剩下几个老人在收拾太极剑;卖早点的摊位飘出豆浆的香气,混着油条的油香,勾得人肚子直叫。

公交站台上,老张和李师傅早已背着钓包在等。老张手里拿着一根新组装的长竿,竿身上缠着浅绿色的防滑带,说是 “跟芦苇荡的颜色搭,不容易惊鱼”;李师傅则提着两个保温桶,一个装着酒米窝料,一个装着刚熬好的绿豆汤。“可算来了,” 老张笑着递过一张折叠的芦苇荡地图,“我昨晚在上面标了三个最佳钓位,都在芦苇根和浅滩的交界处,水深一米五左右,刚好适合鲤鱼藏身。”

李师傅也打开保温桶,拿出一把酒米:“这是用高度酒泡了半个月的,还加了点红糖,香味能留鱼三个小时以上。小满,等会儿打窝的时候,你跟我学,要把窝料撒成扇形,范围别太大,集中诱鱼。”

四人背着钓包,提着装备,挤上早班公交。小满一路上都在兴奋地翻看着芦苇荡地图,时不时指着某个标记问:“张爷爷,这里为什么画个三角啊?是不是水流太急了?”“李爷爷,芦苇根附近的淤泥会不会挂底啊?要不要用双钩防挂?”

老张和李师傅耐心地一一解答,陈守义则坐在旁边,看着少年好奇的样子,想起自己年轻时第一次在芦苇荡钓鲤鱼的情景 —— 那时候也是这样,缠着老战友问东问西,手里的钓竿都握得发紧,生怕错过一条鱼。

坐了五十分钟公交,再沿着水库边的小路走十五分钟,一片茂密的芦苇荡出现在眼前。初夏的芦苇已经长到半人高,翠绿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 “沙沙” 的声响;芦苇荡边缘的浅滩上,水色清澈,能看到水底的螺壳和枯草,偶尔有银色的小鱼在水面掠过,激起一圈圈涟漪;远处的水库中央,几只白鹭展开翅膀,慢慢飞过,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

“先勘察钓位,” 老张放下钓包,从包里拿出一个折叠的测深仪,“鲤鱼怕光,咱们选芦苇密一点的地方,既能遮阳,又能让鱼有安全感。”

四人沿着芦苇荡边缘走,李师傅时不时蹲下来,用手抓起一把水底的泥土:“这泥是黑褐色的,说明腐殖质多,有很多螺蚌,是鲤鱼的天然食物,咱们就在这儿打窝。”

小满跟在李师傅身边,认真地观察泥土的颜色:“李爷爷,是不是黑褐色的泥比黄色的泥更适合钓鲤鱼啊?我在书上看到说,腐殖质多的地方鱼更多。”

“没错,” 李师傅笑着点头,“黄色的泥太贫瘠,没什么食物,鲤鱼不爱去;黑褐色的泥里有很多小虫和螺蚌,鲤鱼经常来觅食。”

走到一处芦苇相对密集的浅滩,老张停下脚步:“就这儿吧,前面有片芦苇丛形成的‘天然窝’,鲤鱼喜欢在里面打转,而且这里的水深刚好一米五,不用调太多浮漂。”

四人开始分工:李师傅和小满负责打窝,把酒米和小满配的 “玉米螺鲤粉” 混合在一起,撒成扇形;老张和陈守义则负责整理钓组,老张帮小满调整浮漂,陈守义则检查自己的钓线,确保没有磨损。

“打窝要轻,” 李师傅一边撒窝料,一边教小满,“动作太大,会惊到水里的鱼,要像撒盐一样,慢慢把窝料撒出去,范围控制在一米以内,让鱼集中在一个地方。”

小满按照李师傅教的方法,轻轻抓起一把窝料,慢慢撒在水面上。窝料落在水里,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很快就有小鱼游过来啄食。“这样就行了吗?” 小满问道,眼睛紧紧盯着水面。

“还要等二十分钟,让窝料的香味扩散开,鲤鱼才会过来,” 李师傅拍了拍小满的肩膀,“趁这个时间,咱们把饵料准备好,你配的玉米螺鲤粉,要加少量水,揉成软硬适中的团,这样挂钩不容易掉。”

小满点点头,赶紧拿出自己的饵料盒,按照比例加水,揉起饵料来。他的动作比以前熟练了很多,很快就揉好了一团饵料,软硬刚好,还带着浓郁的甜腥味。“爷爷,您看我揉的饵料怎么样?” 他举起饵料,眼里满是期待。

陈守义凑过去看了看,饵料捏在手里不沾手,轻轻一捏还能散开,满意地点点头:“很好,这样的饵料入水后会慢慢雾化,能吸引更多鱼过来。”

二十分钟后,窝料的香味已经扩散开,水面上开始出现零星的鱼星 —— 那是鲤鱼在水底活动时吐出的气泡,一串串的,像小珠子一样往上冒。“有鱼星了!” 小满兴奋地喊道,赶紧拿起自己的钓竿,开始挂饵料。

李师傅也拿出自己的钓竿,笑着说:“小满,你先抛竿,我在旁边看着,有不对的地方给你指出来。”

小满深吸一口气,双手握着钓竿,按照陈守义教的方法,轻轻往后一拉,然后往前一送 —— 钩饵在空中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准确地落在窝子中央,浮漂稳稳地立在水面上,露出两目。“成功了!” 小满高兴地喊道,眼睛紧紧盯着浮漂。

陈守义和老张也纷纷抛竿,钩饵都准确地落在窝子里。四人坐在折叠椅上,静静地等待着鱼上钩。芦苇荡的风轻轻吹过,带着芦苇的清香和饵料的甜腥味;偶尔有蜻蜓落在芦苇叶上,翅膀扇动着,像一架架小小的飞机;远处的水库传来水鸟的叫声,清脆悦耳,让整个芦苇荡显得格外宁静。

“注意看浮漂,” 陈守义在旁边提醒小满,“鲤鱼咬钩很谨慎,会先试探几次,浮漂会轻轻晃动,然后再慢慢下沉,这时候别急着提竿,等浮漂沉下去两目再提,不然容易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