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立刻见效。”她说,“但只要第一批人回去,就会有人看见。有人看见,就会有人跟上。”
***
三日后,太学门外搭起高台。
红毯铺地,香炉焚烟。二十位即将返乡的官员身穿礼服,胸前佩着御赐金绶。他们的家眷站在两侧,神情复杂。
裴砚亲临现场,执壶斟酒,一一递上。
“诸位曾为朝廷效力,今虽退位,仍不忘报国。”他举杯,“此去乡野,不为虚名,只为播种。望诸位不负此行。”
老臣们接过酒杯,齐齐躬身。
沈知微携太子站在旁边。十名寒门学子跪在台下,低头聆听训诫。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尚书被扶上台,手持竹简,声音颤却不弱:“吾辈不能报国于朝,犹可传道于野。今日离京,不带金银,只带一本书、一支笔、一颗心。”
台下学子含泪叩首。
百姓围在远处观看,议论纷纷。
“听说这些大人都要去教书?”
“可不是,连以前瞧不起商人的张大学士都要回老家讲课了。”
“那咱们村要是也能来一个就好了……”
仪式结束,车队整备完毕。马车轮子转动,缓缓驶出城门。
沈知微站在太学朱门前,风撩起她的裙角。白玉簪在日光下映出一点亮色。
太子走到她身边:“母后,他们真会认真教吗?”
她看着远去的车队,说:“只要种子落下,总有人会看见光。”
她转身步入宫道。
红墙金瓦之间,脚步平稳。
前方乾清宫方向传来钟声,一声接一声。
她走得很快,穿过长廊,进入政务区。
一名女官迎上来,递上一份文书:“工部报,首批《乡学启蒙录》样稿已出,请皇后过目。”
她接过翻开。
第一页写着:**“天地初开,人在其中。识字,乃明理之始。”**
她指尖划过那行字,没有停留。
“告诉工部,按这个格式印。每册末尾留一页空白,供授课官员记录当地学童姓名与进度。”
女官领命而去。
她继续往前走,经过藏书阁,转入偏殿。
案上堆着各地学田登记簿。她坐下,提笔开始核对数字。
写到一半,停下。
窗外传来孩童诵书声,是从宫外传来的。那是京畿县学的学生在晨读。
她听了片刻,重新落笔。
墨迹干得快,像春天晒过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