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答辩亮点(1 / 2)

林晚攥着答辩流程单的手指微微泛白,指尖的凉意顺着神经末梢往心口钻。北京国际会展中心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前排评委席坐着三位业内泰斗——有设计界“金罗盘奖”得主周明远,还有专注儿童空间研究的教授李淑云,最后一位是曾主导过国家级文化场馆设计的建筑师张启明。他们面前摊开的评审表,每一项打分都直接关系到“可成长型儿童房设计”能否摘得奖项。

“下一位,28号选手林晚,晚晴亲子设计工作室。”

听到叫号,林晚深吸一口气,裙摆被高跟鞋带起的风轻轻扫过脚踝。她刚走到台前,后排突然传来一阵压抑的低笑,眼角余光瞥见两个穿着某知名设计事务所工装的男人正对着她的孕肚窃窃私语,其中一人的口型像是在说“怀孕还来凑数”。

林晚压下心头的不适,指尖在触控屏上轻轻一点,大屏幕瞬间亮起——不是精致的设计效果图,而是一张略显杂乱的儿童房实拍图:粉色公主床的栏杆上挂着歪歪扭扭的绘画作品,地板上散落着积木,墙角的收纳架歪歪斜斜,最显眼的是贴在衣柜上的身高贴,密密麻麻记着“202x年3月,110,换牙了”“202x年10月,118,第一次当班干部”。

“各位评委,这不是样板间,是我大女儿的房间。”林晚的声音清亮,报告厅里瞬间安静下来,“三年前她刚上幼儿园,我按照当时流行的‘公主风’装修,可不到半年就发现问题——床太小了,收纳架不够用,她的画板只能靠在墙角,每次画画都要搬来搬去。”

她切换画面,屏幕上出现一张对比图:同一个房间,原本的公主床换成了可调节高度的实木床,床底是抽拉式收纳箱;墙角的固定收纳架变成了模块化组合柜,能根据物品大小增减层板;就连墙面都贴了可擦写的涂鸦膜,上面画着小女孩稚嫩的全家福。

“这就是‘可成长型设计’的雏形。”林晚抬手按了按有些发紧的腰腹,“很多家长和我一样,总在追赶孩子的成长速度,却忽略了空间本身的‘适应性’。我们的设计核心,是让空间跟着孩子‘长’大。”

周明远抬了抬眼,笔尖在评审表上敲了敲:“林女士,市面上也有可变形儿童家具,你的设计优势在哪里?”

这个问题早在林晚意料之中。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点开了一段短视频:画面里,她的丈夫陈阳正蹲在地上,演示如何将儿童床的护栏拆卸、床板下调,原本的单人床瞬间变成了适合青少年的双人床;镜头一转,大女儿林溪正把组合柜的层板抽出来,搭成了临时的“小书桌”,小女儿林月则抱着玩偶钻进了柜子下方的“秘密基地”。

“优势在于‘低成本适配’和‘亲子参与感’。”林晚解释道,“我们的模块化组件单价不超过两百元,普通家庭都能承担;而且所有变形操作不需要工具,孩子自己就能完成,就像搭积木一样。”

李淑云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几分审慎:“儿童空间最注重安全性,这些可拆卸组件会不会有松动风险?”

林晚早有准备,她示意工作人员搬上一个组合柜样品,走到评委席前:“您可以亲自试试。我们的连接件采用的是航空级卡扣设计,承受五十公斤的拉力都不会松动,而且所有边角都做了圆弧处理,通过了国家儿童用品安全认证。”

张启明突然插话:“理论和样品都不错,但实际应用中会不会有偏差?比如不同户型的适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