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事业与家庭的双赢(1 / 2)

林晚站在工作室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河,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窗沿的凉意。办公桌上摊着刚送来的行业周刊,封面人物正是她自己,标题用加粗的黑体字写着“从二胎宝妈到设计界新锐——林晚的逆袭之路”。周刊旁边,是女儿朵朵画的全家福,歪歪扭扭的小人儿手里都举着星星,背后用蜡笔涂满了暖黄色,像极了此刻工作室里的灯光。

手机在桌面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出“张姐”的名字。林晚接起电话时,听见对方带着笑意的声音:“林总,城西那个亲子乐园的甲方刚打过来,说我们的最终方案比另外两家高出一大截,明天一早就签合同。”

“辛苦你了张姐,”林晚的声音带着笑意,“让团队今天早点下班,明天我请大家喝咖啡。”

挂了电话,她点开微信里的家庭群。丈夫周明刚发了段小视频,小女儿念念穿着粉色芭蕾裙,正踮着脚尖在客厅转圈,裙摆扫过地板时带起一阵风,大女儿朵朵举着手机追着拍,背景里传来婆婆的笑声:“慢点转,当心摔着!”

林晚把视频反复看了三遍,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打字回复:“今晚七点前能到家,想吃糖醋排骨。”

周明几乎是秒回:“安排!”后面跟着个龇牙笑的表情。

这样的日子,放在三年前是林晚想都不敢想的。那时她还困在不足五十平米的出租屋里,每天被尿布、奶瓶和婆婆的抱怨包围,连洗把脸的时间都要掐着表算。重生后的第一个冬天,她攥着仅剩的私房钱请月嫂时,周明摔门而去的背影,和婆婆“女人家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的冷言冷语,仿佛还在耳边打转。

工作室的玻璃门被推开,设计部的小李抱着一摞文件走进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林总,刚接到市美术馆的电话,说想跟我们合作明年的儿童艺术展策展设计。他们说……特别欣赏我们在亲子空间里那种‘看得见的温度’。”

“看得见的温度”——这是林晚给工作室定下的核心理念。当初做第一个商业项目时,她在幼儿园观察了整整一周,看孩子们怎么踮脚够书架顶层的绘本,怎么在走廊里追逐时避开墙角的棱角,怎么趴在地板上看蚂蚁搬家。那些细碎的瞬间最终变成设计图上的圆角桌、可调节高度的储物柜,还有嵌在墙壁里的小灯,到了傍晚就会透出像星星一样的暖光。

“让策划组明天上午开会讨论方案,”林晚接过文件翻了两页,笔尖在页边空白处写了行备注,“记得加一个互动墙,让小朋友能自己贴画。”

小李应声离开时,脚步轻快得像踩着弹簧。林晚望着她的背影笑了笑,想起刚招她进来的时候,这个刚毕业的小姑娘还怯生生地问:“林姐,我听说你既要管工作室,又要接孩子放学,真的能顾得过来吗?”

那时工作室刚熬过最艰难的阶段。合作纠纷解决后,林晚砍掉了三个利润高但理念不合的项目,把精力集中在亲子空间和女性主题场馆设计上。最忙的时候,她白天在公司带团队改方案,晚上哄睡两个孩子后,趴在床头翻商业空间设计的书,常常一抬头天就亮了。周明出差的那半年,婆婆主动提出搬来同住,早上五点起来给孩子做早饭,傍晚准时出现在幼儿园门口,有次林晚深夜回家,看见老人歪在沙发上打盹,怀里还抱着念念没织完的小毛衣。

“林总,这是下周去上海参加论坛的行程单。”助理小陈把打印好的纸放在桌上,“主办方说这次有位特邀嘉宾,是国际知名的空间设计师安藤先生,想邀请您参加他的闭门研讨会。”

林晚拿起行程单,指尖在“安藤哲也”的名字上顿了顿。这个名字她在专业期刊上见过无数次,他设计的“光影之家”系列,曾让她在无数个疲惫的深夜里获得灵感。

“帮我把往返机票改成高铁,”林晚忽然说,“去两天就够了,周五下午必须回来。”

小陈愣了一下:“可是研讨会周六才结束,安藤先生的讲座也在周六上午……”

“朵朵周六要参加钢琴比赛,”林晚的语气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答应了要去给她加油。”

小陈点点头退了出去。林晚重新看向窗外,夕阳正把天空染成橘红色,云层像被揉皱的金箔。她想起上周家长会,班主任拉着她夸朵朵:“这孩子现在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上次作文写《我的妈妈》,说你是‘会变魔术的超人’。”

那时她正在改一个幼儿园的设计图,闻言笔尖一顿,墨点落在“彩虹滑梯”的标注旁,晕开一小片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