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密信挑吴(1 / 2)

就在这时,参军马谡匆匆闯入,手中拿着一封密信:“丞相,边境传来急报!

魏帝曹丕暗中派遣使者,前往江东联络孙权,密信被我们的细作截获!”

诸葛亮接过密信,展开一看,只见信中写道:“孤与吴王素有盟约,如今蜀地内乱,诸葛亮权倾朝野,刘禅昏庸无能,正是共分蜀地之机。

孤愿与吴王联手,待破蜀之后,以剑阁为界,西属魏,东属吴,共分天府之利,永结盟好。”

“好一个曹丕!”

诸葛亮看完密信,冷笑一声,将密信放在案上,“不愧是魏王之后,居然有如此胆识!

这密信,定然是曹魏故意让我们截获的。

他先是散布流言挑拨我们君臣关系,再造密信挑拨蜀吴联盟,妄图让我们腹背受敌,实在是歹毒至极!”

赵云怒喝道:“这曹丕狼子野心,若不除之,必为后患!丞相,不如我们即刻北伐,直取洛阳,斩杀此贼!”

“北伐,是必然的。”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羽扇轻敲案几,“但不是现在,曹丕故意挑起事端,就是想让我们在慌乱中出兵,他好以逸待劳。

我们偏偏不如他所愿,要借这北伐之名,行清剿内奸之实。”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如今蜀地流言四起,世家串联,正是因为内部有曹魏安插的眼线和内应。

我们正好以北伐为借口,调动兵马,整肃军纪,趁机将那些散布流言、勾结外敌的内奸一网打尽。

既稳定了内部,又能师出有名,可谓一举两得。”

蔡文姬眼前一亮:“丞相英明!如此一来,既能化解君臣猜忌,又能清除内奸,还能为北伐做好准备,可谓一箭三雕。”

“不错。”

诸葛亮点了点头,“文姬姑娘的净化魔音可探查气息,子龙将军勇猛过人,可率部清剿内奸,我则上奏陛下,请旨北伐,以安民心,震慑宵小。”

他转身看向马谡:“立刻拟一道奏折,奏请陛下,言魏吴勾结,欲图蜀地,臣请率大军北伐,讨伐逆贼,保卫蜀汉疆土。

同时,暗中传令各地守军,密切关注世家动向,一旦发现有人勾结外敌、散布流言,立刻逮捕,严加审讯。”

“属下遵命!”

马谡躬身应道,转身离去。

赵云抱拳道:“丞相放心,某定将那些内奸一网打尽,绝不放过一个!”

诸葛亮微微颔首,羽扇轻摇:“子龙将军切记,行事要隐秘,不可打草惊蛇。

那些世家大族树大根深,若没有确凿证据,不可轻易动之,以免引起更大的动荡。”

“末将明白!”

赵云转身离去,银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蔡文姬也站起身:“丞相,我这就前往城中探查消息,协助子龙将军找出那些被曹魏控制的内奸。”

“有劳文姬姑娘了。”

诸葛亮拱手道,“姑娘的净化魔音能沟通魂魄,辨别善恶,那些被曹魏控制的人,姑娘只需暗中探查,定能有所收获。”

蔡文姬点了点头,抱着琵琶,身影轻盈地走出书房。

书房内只剩下诸葛亮一人,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天空,羽扇缓缓停下。

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映出他深邃的眼眸,其中既有对曹魏阴谋的不屑,也有对北伐大业的坚定,更有对蜀汉未来的忧虑。

“曹丕,你的算盘打得虽精,但你千算万算,却算错了一点。”

诸葛亮轻声说道,眼中闪过一丝自信的光芒,“蜀汉的根基,并非建立在权力与猜忌之上。

而是建立在先帝的仁德与百姓的拥护之上。

你想挑拨离间,让我们自相残杀,恐怕要失望了。”

他转身回到案前,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北伐”二字,笔锋苍劲有力,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

而此时的蜀宫甘露殿,刘禅正拿着诸葛亮的奏折,犹豫不决。

殿内群臣分成两派,一派支持北伐,认为只有主动出击,才能震慑魏吴,稳定人心。

另一派则反对北伐,认为蜀地刚刚安定,不宜劳师动众,应该以防守为主。

“陛下,丞相所言极是!”

董允上前说道,“魏吴勾结,欲图蜀地,若我们坐以待毙,迟早会被他们吞并。

如今丞相主动请战,正是彰显我蜀汉军威之时,也能趁机平息城中流言,稳定人心。”

“陛下,不可啊!”

太尉谯周反驳道,“蜀地国力远不如魏吴,若贸然北伐,必定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而且丞相手握重兵,若他借北伐之名,拥兵自重,后果不堪设想啊!”

谯周的话正好说到了刘禅的心坎里,他再次犹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