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大部分很适合派报信递的活儿,一方面活计不重,进帐稳定,另一方面熟悉乡邻环境,每日都可归家。”
“定点成立支部,挑选两三个伤残士卒担任差事,会骑马的比如姚五分派远一点的派件信递。重伤的可以留守,做点写信读信分拣的轻活,旱涝保收,相对稳定。”
“至于战死的,可以优先其妻小,其次父母弟兄。我这边派报信递的活儿,挺适合能吃苦的妇孺做,比种地轻松有保证。要不然这里正也不会眼红地来害姚家一门。”
明洛眼看大家伙儿听得认真,又果断地说出自己今后的想法,其实不仅仅是长安周遭。
“我看并州那边愿意读报的人家同样不少,战后安置的军伍伤员包括民夫,都可以如此安置。小报和信递这两样稳定了,还能做邮递物品,只要局势稳定,应当能提供不少差事岗位。”
她稍稍止住了不断扩散开去的设想,及时道:“当然以上都有很多细节需要讨论,具体落地得一步一个脚步。”
偌大场子静悄悄地,只有几处灶台和烤架发出食物的滋滋声和些许油烟动静,张氏忍不住抬眼瞄了眼秦王的神情。
沉沉目光里有着探究、思索与一点欣赏。
张氏忙不迭收回对上的视线,又暗暗打量明洛本人,衣裳颜色与平民无异,不过材质样式上显出些许质感和讲究。
通身上下虽然有些风尘仆仆,但人很年青,面容姣好,看五官绝对称得上清秀,仔细梳妆打扮一番肯定是个美人。
“照你所说,你这小报支部是安置老兵伤兵的良策了?”
秦王打破此间沉默。
明洛答得谨慎:“世间良策何其多,最后都看落地的实际操作,重点还是在人。”
李道玄也紧随其后跟着提问。
“你说这差事的收入比种田灵光,一月能有多少钱?”他的确不解,那里正家又不是穷得叮当响,正常来说是那一带最有见识的乡绅,怎么会为了点蝇头小利干这种丧尽天良的勾当?
明洛组织了下思路,开始给这位不通民生的李道玄科普。
“小报每派送到家一份,给两个大钱。新增月订客户一家,额外提成订阅额的百分之十。信件提成是百分之二十,代写价钱全部归支部。”
“姚家沟支部范围内,目前小报月订十二家,散订平均二十份左右,即每日固定收入六十四个大钱。”
“大王,就算没有其他收入,如果能维持好月订客户,这份收入足够姚家每日吃三顿,顿顿都有肉了。一文钱能买三个蛋,一只鸡三十文钱,一斗粟米十文钱。”
李道玄脸上再度憋出一点可疑的猪肝红,明显是被明洛狗眼看人低的解释给气的。
“本王不是三岁幼儿,哪里不晓得一斗米多少钱?”
明洛好声好气:“百姓生计多艰,哪怕是所谓的里正家,平素吃的也不过白粥稀饭,除非有其他进项,否则日子快活不到哪里去。也就不难解释人为什么眼红姚家的差事。”
不要说农耕为主的古代了,现代县城小地方的固定工作,比如扫公厕八百一月,超市收银三千一月的那种,好些需要托门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