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星火燎原,科举新章(2 / 2)

崔官员面色涨红,讷讷不能言。

“至于贵贱,”李恪声音转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在朕眼中,唯有贤与不肖,能与否!昔日马周,亦非高门,然其能安禹州,惠黎民,便是贤能!若只论门第,不论才学,我大唐与魏晋九品中正之弊何异?岂是开创盛世之道?!”

他站起身,玄色衮服上的十二章纹仿佛随之流转,帝威凛然:“朕开此三科,非为废弃经义,乃为补其不足!治国需要文采风流,更需要实干干才!天下英才,无论出身,凡有一技之长,能利于国、惠于民者,朕皆欲揽入彀中!此事,朕意已决,不必再议!”

“陛下圣明!”魏徵率先高声附和,神情激动,“此举实乃广开才路,切中时弊!臣为天下寒门才俊,贺陛下!”

马周亦出列,声音铿锵:“臣在禹州,深感实务人才之匮乏。陛下开设明法、明算、农桑诸科,真乃雪中送炭!必能为地方输送无数干吏,夯实我大唐根基!”

一些寒门出身或因务实而升迁的官员也纷纷出言支持。反对者见皇帝态度如此坚决,且有理有据,支持者亦众,心知难以挽回,只得悻悻然闭口,但眼中犹有不甘与怨怼。

科举新章的诏书,最终还是颁行天下。

消息传出,如同星火坠入千柴,迅速在帝国各地引燃。无数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胥吏、精通术算的账房、善于营田的老农、乃至世代传承的工匠……那些原本被排斥在主流仕途之外的“杂流”人才,眼中第一次燃起了希望的光芒。他们看到了凭借自身实学,跨越门第鸿沟,直达天听的可能!

长安城内,各地通往京城的官道上,抱着《唐律疏议》、《九章算术》、《齐民要术》等书籍奔赴考场的士子身影,陡然多了起来,其中不少人的衣着谈吐,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儒生。

立政殿中,崔芷柔听闻此讯,微微一笑。她深知此举意义非凡,这不仅是选拔人才的变革,更是对固有社会阶层的一次有力冲击。她仿佛已经看到,一股新鲜而充满活力的血液,即将注入这庞大帝国的躯体。

她对身旁的张司正道:“吩咐下去,宫中若有内侍、宫女,于算学、律令、匠作等方面有特长者,亦可自行研习,若有所成,本宫自有奖赏,或可荐于将作监、司农寺等处效力。”

她要以自己的方式,在这宫墙之内,呼应那场发生在宫墙之外的、轰轰烈烈的变革。

李恪站在紫宸殿的高台上,远眺着熙熙攘攘的长安城。他知道,开设制科只是第一步,未来的阻力绝不会少,录取、授官、乃至这些新科官员如何在旧有官场体系中立足,都是严峻的考验。

但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力量。

星火已燃,必将燎原。

这大唐的天下,正按照他的意志,悄然发生着深刻而坚定的变化。一个更加务实、更具活力、更能广纳贤才的永徽时代,正在他的手中,缓缓拉开大幕。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破除万难、推行新政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