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朝野波澜,雏凤清音(2 / 2)

退朝后,李恪回到两仪殿,心情却并未完全舒展。他深知,今日朝堂之争,只是冰山一角。反对新政的势力绝不会因此偃旗息鼓,他们会寻找新的突破口。

果然,随后几日,一些关于皇后崔芷柔的流言,开始在命妇圈子和部分官员中悄然传播。言其“虽处后宫,然过于关切外朝事务”,“以宫中用度订购禹州青砖,有干涉物议之嫌”,甚至隐约暗示皇帝某些决策背后有“坤宁宫”的影响。

这些流言极其阴毒,旨在离间帝后,并将新政可能带来的问题引向“后宫干政”这个敏感话题。

消息很快通过张司正传到了崔芷柔耳中。她正在临摹一幅前朝花鸟图,闻言,笔下未停,只淡淡问:“可知源头大致来自何处?”

张司正低声道:“奴婢初步查探,似与几位家中田产、商铺多在江南的诰命夫人往来颇密。”

崔芷柔放下笔,看着画上振翅欲飞的鸟儿,唇角泛起一丝清浅的弧度:“知道了。”她并未动怒,也未急于向李恪剖白。

次日,崔芷柔依制在立政殿接受几位宗室王妃和高等命妇的请安。言谈间,她一如既往地温和,询问各家子女情形,闲话桑麻。待到气氛融洽时,她仿佛不经意地提起:

“近日宫中修缮,用了些禹州新出的青砖,本宫瞧着,倒是坚实耐用。想来江南水患之后,百业待兴,能有此等物美价廉之物,亦是当地百姓生计所系。我辈居于长安,享天下供奉,若能于细微处,略尽绵力,助地方复苏,倒也是一桩功德。”

她语气平和,目光清澈,仿佛只是在闲话家常,分享一件寻常小事。然而,在座的都是人精,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皇后此举,非为私利,乃是体恤民情,支持朝廷恢复地方经济的善举,更是身为国母的应有之义。直接将那“干涉物议”的指控,消弭于无形。

一位与崔家交好的郡王妃立刻笑着接话:“娘娘心怀天下,体恤民瘼,实乃臣妇等楷模。回去后,臣妾也当看看家中是否有需用砖石之处,若能效仿娘娘,略尽心意,也是好的。”

此言一出,几位本就亲近皇后的命妇纷纷附和。那些原本传播或听闻流言的命妇,见皇后如此坦荡,姿态又如此高远,反倒不好再说什么,甚至有些心下惴惴,回去后便约束家人仆役,不得再妄议中宫。

崔芷柔并未就此罢休。几日后,她以“整饬宫内风气,倡导节俭勤勉”为由,奏请李恪允准,在宫中设立“劝善堂”,请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年宫人或有才学的女官,定期为宫中下层宫女、内侍讲授《女则》、《孝经》基础,并传授织布、刺绣等实用技艺,言明学有所成、品行端谨者,可获得赏赐甚至提前放归的机会。

此举不仅赢得了底层宫人的衷心爱戴,更以其“重德、重才、重实”的导向,无形中呼应了前朝新政“重实绩、重才能”的精神。消息传出宫外,世人皆赞皇后贤德,善于教化,有古之后妃遗风。那些关于她“干政”的流言,在如此煌煌正大的举动面前,更显得苍白无力,不攻自破。

李恪得知崔芷柔处置流言的方式以及设立“劝善堂”之事后,在紫宸殿内,对着心腹近臣,难得地露出了畅快的笑容。

“朕之皇后,真乃朕之良佐也!”他感叹道,“不争一时之气,不行莽撞之事,于无声处,便化解危机,更立下规矩,导人向善。此等风范智慧,胜似千言万语。”

雏凤清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崔芷柔用她自己的方式,既维护了自身清誉,又稳固了后宫,更间接地支持了前朝的新政。帝后之间,无需过多言语,默契已然更深。朝野的波澜,在帝后联手的应对下,暂时被压制下去。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这并非终结,只是新一轮博弈的开始。新政之路,注定不会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