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凤鸣九天,尘埃落定(1 / 2)

永巷小太监的“血书”事件,如同在滚油中滴入冷水,瞬间在宫廷炸开。巫蛊、先帝、灭口……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足以引发最疯狂的想象与最彻底的清洗。一时间,宫中人心惶惶,流言蜚语如同暗夜里的蝙蝠,在宫墙间乱撞。

然而,崔皇后迅雷不及掩耳的应对,如同一张致密的大网,牢牢控制住了局面。现场被封锁,消息被压制,宫正司的介入高效而冷酷。更重要的是,李恪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驾临立政殿,与崔皇后闭门长谈了近一个时辰。

当殿门再次开启时,李恪的面色沉静如水,但眼底深处是毫不掩饰的信任与支持。他亲自下旨,将此案全权交由皇后处置,并调派了禁军协助宫正司,凡有抗命或散布流言者,可就地拿下。

皇帝的姿态,无疑给所有观望者传递了最明确的信号——帝后同心,任何风浪都无法动摇立政殿的权威。

张司正的调查也很快有了关键突破。那小太监在“自尽”前两日,曾与淑兰殿一名负责采办的低等宫人有过接触,并收受了一笔来历不明的钱财。而那名低等宫人,经查,与苏德妃身边一位早已“荣养”出宫的老嬷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宫正司在验尸时发现,小太监脖颈处的勒痕有细微的挣扎迹象,并非完全自缢所能形成,极可能是被人勒死后伪装成自尽。

铁证如山,指向淑兰殿。

崔皇后没有立刻发难。她将所有的证据、证词,连同之前尚仪局郑司仪发现的异常档案、核查司查出的珍珠粉案、屏风案等所有牵连到苏德妃及其党羽的罪证,分门别类,整理成一份条理清晰、证据链完整的奏报。

然后,在一个朝会之后的清晨,她亲自捧着这份沉甸甸的奏报,前往两仪殿面见李恪。

没有哭诉,没有抱怨,她只是平静地陈述了调查结果,将最终的发落之权,交还给了皇帝。

李恪翻阅着奏报,脸色越来越沉。他深知后宫争斗的残酷,却也未料到苏德妃竟敢如此胆大包天,不仅贪墨宫帑、结党营私,如今更是铤而走险,制造事端,甚至可能牵扯到巫蛊这等十恶不赦之罪,几乎要将整个后宫乃至前朝拖入动荡。

“梓辛,受委屈了。”李恪合上奏报,轻轻握住崔皇后的手,语气带着疼惜与决断,“此事,朕定会给你,给这后宫一个彻底的交代。”

当日下午,一道雷霆般的圣旨自两仪殿发出:

“德妃苏氏,品行不端,恃宠而骄,结党营私,贪墨宫帑,更兼心怀怨怼,构陷中宫,扰乱宫闱,其行可鄙,其心可诛!着,褫夺封号,贬为庶人,打入冷宫,非死不得出!其父兄族人在朝官职,一律罢黜,苏氏一族,永不录用!”

“一应涉案宫人、内侍,主犯者,立斩不赦!从犯者,依律严惩,或流放,或贬入暴室,绝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