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紫宸独对,梅魄承雪(1 / 2)

李恪那道近乎专断的口谕,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泼入冰水,虽暂时压制了表面的气泡,内里的翻腾却愈发剧烈。朝堂之上,关于选秀的议论虽因皇帝的“哀恸”理由暂歇,但暗地里的串联与揣测却从未停止。崔芷柔这个名字,在某种层面上,已与“狐媚”、“干政”等不堪词汇隐隐关联,只是无人敢在明面上宣之于口。

后宫之中,更是暗流汹涌。苏德妃称病不出,其他妃嫔也愈发沉默,但那沉默之下,是压抑的怨愤与更深的谋划。通往尚宫局书库的路,仿佛成了一道无形的界限,无人敢越雷池半步去“打扰”崔司籍,但那些投向书库方向的视线,却愈发冰冷刺骨。

崔芷柔深知自己处境,愈发谨言慎行。她将自己彻底禁锢在书库与居所两点一线之间,除了必要的公务交接,几乎不与任何人往来。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典籍整理之中,甚至开始着手一项浩大的工程——为宫中所有重要典籍重新编撰详尽的提要目录,并依据内容进行更科学的分类。这工作繁复枯燥,却最能让她心无旁骛,也最能彰显她“恪尽职守”、“无意他顾”的态度。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日午后,李恪正在紫宸殿批阅奏疏,一份来自江南道的加急密报引起了他的注意。密报称,今春江南雨水过多,恐有涝灾之患,请求朝廷早做预案,调拨钱粮。此事关乎漕运命脉与数百万民生,李恪不敢怠慢,立刻召见户部、工部相关官员商议。

商讨持续至夜幕降临。待臣工退去,李恪揉着发胀的眉心,只觉得殿内空气沉闷。他信步走到殿外,春夜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吹散了些许疲惫。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了尚宫局的方向。那片殿宇在夜色中静谧无声,唯有一扇窗内,灯火依旧亮着。

他知道,那是书库的值守之处,亦是她常常停留至深夜的地方。

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动,促使他再次迈开了脚步。这一次,他未让内侍通报,独自一人,踏着月色,穿过寂静的宫道,来到了尚宫局书库外。

库门未锁,他轻轻推开。库内烛火通明,映照着如山般堆积的书卷。而在那层层书架深处,一道青灰色的身影正伏在宽大的书案上,一手执笔,一手按着摊开的书页,神情专注,并未察觉他的到来。

李恪放轻脚步,缓缓走近。他看到她正在一张巨大的宣纸上绘制着什么,线条细密繁复,旁边还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小字。是新的典籍分类图谱?他凝神细看,却发现那图谱似乎与漕运河道、州县分布有关。

听到细微的声响,崔芷柔猛地抬起头,见到月光与烛火交织下那道玄色身影,惊得手中的笔险些掉落。她慌忙起身,欲要行礼。

“不必多礼。”李恪抬手虚扶,目光落在她绘制的图谱上,“这是……?”

崔芷柔定了定神,垂眸答道:“回陛下,臣女在整理前朝漕运相关旧档时,发现记载多有散乱讹误,便想着将其与水经地志相互参照,重新梳理绘制,或许……或许能对了解漕运全局、应对水患有所助益。”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的沙哑,却依旧清晰。

李恪心中一震。他方才正为江南水患之事忧心,她竟已在此默默做着相关的准备!这份敏锐与远见,这份于无声处的用心,再次深深触动了他。她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将他的忧患,化作了自己职责内的行动。

他的目光掠过她略显苍白的脸,眼下有着淡淡的青影,显然已熬了许久。“如此浩繁工程,非一日之功,不必急于一时。”他的语气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柔和。

“臣女明白。只是……早些理清脉络,或能以备不时之需。”崔芷柔轻声应道,依旧低垂着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