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勿急。韦氏既重玉玦,且知其关联‘雷霆之法’,此物便是其心中至宝,亦可能是其保命符或进阶之阶。强取不可,但可智夺。
‘非金非石,其文在骨’,此语大有意思。妾揣测,此‘骨’或非指骨骼,而是指玉玦本身的内在纹理、沁色,或是……一种需要特殊方式才能显影的隐藏图文(如用药水浸泡、火烤、特定角度光照)。虎头之形,或为机关钥匙,亦或暗藏方位标识。
对策有三,可并行亦可择机选用:
其一,仿制。请能工巧匠,依其描述(‘金不换’或可再套问细节),仿制一枚几可乱真的玉玦,伺机调换。然此计要求极高,且若玉玦玄机确在内部纹理或隐藏图文,则仿制亦无用。
其二,窥探。既然韦挺常与‘金不换’赏玩古物,可设计一场‘意外’,如酒醉、争执,令其玉玦‘不慎’掉落,‘金不换’可趁机仔细观察,甚至以清理为名短暂持有一观。或可借口有特殊‘显影’药水、镜片能鉴古物真伪年代,诱其主动拿出查验。
其三,攻心。韦挺好利,亦惜命。或可制造一场针对他的‘危机’(如伪造证据,令其感觉即将被侯君集案牵连),再让‘金不换’以‘友人’身份出现,暗示唯有交出或共享玉玦之秘,方能助其脱困或换取更大利益。
此事关键,在于‘自然’二字,不可令其有丝毫被设计之感。殿下可依据韦挺近日性情变化,择最稳妥一策施行。——梅”
览罢此信,李恪心中豁然开朗,更涌起阵阵叹服。她不仅精准地解读了“其文在骨”的可能含义,更给出了上、中、下三策,涵盖了技术、巧计与权谋,且每一策都紧扣韦挺的性格弱点(贪利、好古、惜命),并强调了“自然”这一最高准则。
仿制需能工巧匠,且风险在于可能无法复制核心秘密;窥探需创造绝佳时机,对“金不换”的临场应变要求极高;攻心最为狠辣有效,但需精心布局,把握火候。
李恪沉吟片刻,做出了决断。他召来王德,吩咐道:“三策并行,以窥探为主,仿制与攻心为辅。立刻去寻最好的玉匠,设法从韦挺口中或他处套取那虎头玉玦的形制、大小、玉质、沁色等细节,着手仿制,以备不时之需。同时,让‘金不换’做好准备,下次与韦挺会面时,见机行事,创造机会近距离观察玉玦。至于攻心之策……暂且备下,视前两策进展再定。”
“是!王爷!”王德领命,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有了如此清晰的方略,他感觉信心倍增。
王德退下后,李恪再次拿起那封薄绢,指尖轻轻拂过那娟秀的字迹。窗外秋风萧瑟,殿内烛火摇曳,但他的心中却一片温暖与安定。
玉玦已显踪,梅影再定计。
这围绕侯君集秘藏与可能存在的技术泄露之谜的暗战,终于到了图穷匕见的关键时刻。而他,手握利刃,更有那无双的智囊在侧,已然做好了揭开一切谜底的准备。
他望向韦挺府邸的方向,目光冰冷而锐利。
这一次,定要让你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