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吴王府书房内的烛火却亮至天明。
李恪并未立刻动用崔芷柔提供的证据发起雷霆之怒。他深知,面对盘根错节的东宫势力和老谋深算的侯君集,贸然出击只会打草惊蛇,甚至被反咬一口。他需要等待一个最合适的时机,更需要一份能将其彻底钉死的铁证。
“王德,‘暗桩’那边,进展如何?”李恪的声音在寂静的书房中响起,带着一丝疲惫,更多的却是冰冷的决断。
王德的身影从阴影中浮现,低声道:“回王爷,有眉目了。我们盯住了侯君集府上一个负责外院采买的管事。此人好赌,欠下了巨债。近几日,他频繁与西市一个吐蕃商人接触,似乎是在……典当一些府中的‘旧物’。”
“吐蕃商人?”李恪眼中精光一闪,“确认身份了吗?”
“确认了,是吐蕃‘雪豹’埋在长安的一颗暗子,表面经营皮毛生意,实则负责传递消息和筹措经费。”王德语气肯定,“那管事典当的,并非寻常物件,其中有一柄镶宝石的匕首,经查,是去岁陛下赏赐给侯君集的西域贡品之一!”
私通敌国!典卖御赐之物!无论哪一条,都是足以抄家灭族的大罪!
李恪猛地站起身,在书房内踱步。侯君集竟敢如此胆大包天!是为了填补他暗中支持太子、蓄养死士的巨大开销?还是与吐蕃本就有着不为人知的勾结?
“拿到他们交易的确凿证据,人赃并获!”李恪下令,“记住,要活的,尤其是那个吐蕃商人!”
“是!属下已布下天罗地网,只待他们再次交易!”
就在王德领命欲去之时,李恪又叫住了他:“等等。将我们掌握的,关于陇山刺客与东宫‘抚恤’款项的线索,还有那迦南香的来源,巧妙‘泄露’给御史台那位以刚直不阿着称的刘侍御。记住,要做得像是他‘自己’查到的。”
王德先是一愣,随即了然。刘侍御是朝中有名的“愣头青”,不惧权贵,只认律法。由他率先发难,弹劾东宫与侯君集,既能将水搅浑,吸引火力,又能为王爷接下来的雷霆一击做好铺垫,可谓一石二鸟。
“王爷英明!属下这就去办!”
两日后,一场看似寻常的交易在西市一家不起眼的皮毛行后堂进行。侯府管事鬼鬼祟祟地掏出一枚玉珏,正要与那吐蕃商人交割,早已埋伏在侧的百骑司“暗桩”破门而入,人赃并获!同时,在吐蕃商人的密室中,搜出了其与吐蕃往来密信的底稿,以及……数封侯君集心腹与之联络,商讨“货物”转运与“消息”传递的原始信件!上面虽未直接提及刺杀与毒茶,但其私通敌国、泄露军情的罪名,已然铁证如山!
几乎在同一时间,御史台刘侍御的弹劾奏章,如同一声惊雷,在清晨的太极殿炸响!
奏章中,刘侍御以确凿的时间、地点、人证(虽未直接指名道姓,但指向性极其明确),弹劾东宫滥用钱财,抚恤不明身份的“城外义士”,行为可疑;同时,弹劾陈国公侯君集治家不严,其府中管事与吐蕃商人过从甚密,更有典卖御赐之物之嫌,请求陛下彻查!
朝堂之上,瞬间哗然!
李承乾脸色煞白,强作镇定地出列辩解,声称那笔支出是用于抚恤京畿遭了灾的农户,并非什么“义士”。侯君集更是须发戟张,怒斥刘侍御污蔑重臣,要求严惩。
然而,李恪等待的就是这个机会!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李世民面色阴沉,尚未表态之际,李恪稳步出列,声音清晰地响彻大殿:
“父皇,儿臣有本奏!”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