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长安惊澜(2 / 2)

民间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赞扬李恪,其声望在这一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尤其是在那些血气方刚的年轻士子和军中子弟当中,李恪几乎成了传奇与偶像的代名词。

与民间的狂欢相比,朝堂之上,在最初的兴奋过后,暗流开始涌动。

吴王府,虽主人远在西域,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门庭若市。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乃至一些原本亲近太子或其他皇子的大臣,都开始以各种理由前来拜访王府长史或其他属官,言语间充满了对吴王的敬佩与对王府的关切。

东宫的气氛,则显得有些微妙。太子李承乾听闻消息后,据说在宫内发了好大一通脾气,摔碎了不少珍玩。他身边的属官们更是忧心忡忡,吴王如此耀眼夺目的军功,如同一块巨大的磐石,压得他们有些喘不过气。

魏王府。魏王李泰放下手中关于焉耆大捷的详细邸报,胖乎乎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对身旁的幕僚淡淡道:“吾弟此番,可是给了满朝文武一个大大的惊喜啊。‘神机司’……呵呵,当初看来,还是小觑了。”

他目光扫过邸报上关于“伏火雷”、“惊雷铳”的描述,眼中闪过一丝深深的忌惮,以及……一丝隐藏极深的热切。如此利器,若能掌握在手……

与此同时,皇宫深处。

李世民在狂喜之后,独自一人站在巨大的西域舆图前,目光久久停留在焉耆的位置。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图卷,眼神深邃。

李恪的表现,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不仅仅是勇气和决断,更在于那种颠覆性的力量。那“伏火雷”的威力,从战报描述来看,已非凡俗兵器可比。这力量,是他赋予“神机司”的,如今却在万里之外的西域,由他的儿子亲手绽放出如此耀眼乃至骇人的光芒。

是欣慰,是骄傲,但作为帝王,内心深处那一丝对于不受控力量的警惕,也悄然滋生。

“传旨,”良久,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沉稳与威严,“擢升安西都护侯君集为镇军大将军,赐绢千匹,金百斤。吴王李恪,加授光禄大夫,实封三百户,赐西域良驹百匹,金珠十斛。其余有功将士,由兵部核实,论功行赏,不得延误!”

“另,”他顿了顿,继续道,“命吴王李恪,暂留安西,辅佐侯君集处理善后事宜,稳定新附之地。待局势平稳,再择期返京。”

这道旨意,既是厚重的封赏,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按捺。李世民需要时间,来消化这场大捷带来的巨大冲击,也需要时间,来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这个光芒日益炽盛的儿子。

圣旨带着皇帝的嘉奖与新的命令,再次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冲出长安,向着遥远的西域飞驰而去。

长安因焉耆大捷掀起的惊澜,表面是狂欢与荣耀,水下却已暗流汹涌。所有人都意识到,随着吴王李恪携不世军功归来,大唐的朝堂,乃至整个帝国的未来,都可能迎来新的变局。

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