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请讲。”李恪心知,真正的旨意来了。
“陛下说:‘火药之利,朕已见之。然利器如双刃,既可伤敌,亦可伤己。恪儿当谨记,持此利器,需有相应之心性与担当。望你善用之,莫负朕望,亦莫……引火烧身。’”
李恪心中凛然。这番话,恩威并施,期望与警告并存。父皇这是在提醒他,甚至可以说是敲打他。火药的力量已经引起了最高度的重视,但也带来了最高度的警惕。皇帝需要这把利器,但也绝不会允许这把利器脱离掌控,甚至反噬其主。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李恪躬身,语气郑重,“必当殚精竭虑,以国事为重,善用此物,绝不敢有负圣恩,亦不敢行差踏错!”
张阿难点了点头,深深看了李恪一眼:“殿下能明白圣心,最好不过。老奴告退。”
送走张阿难,李恪独自在值房中沉思良久。父皇的警告言犹在耳。他现在的处境,可谓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步步惊心。
他推开窗户,看着外面忙碌而有序的作坊,工匠们在他的指导下,正在创造着这个时代本不该存在的力量。
必须尽快让火药在战场上证明自己!唯有实实在在的战功,才能将这份“危险”的力量,转化为稳固的功勋和地位!
他回到书案前,铺开纸张,开始撰写一份新的奏疏。内容是关于火药武器初步成型,请求派员至陇右前线,在李积大将军的指挥下,进行小规模实战检验,并附上了“轰天雷”与“一窝蜂”火箭的初步使用方略。
他知道,这将是一场更大的赌博。战场瞬息万变,火药武器是否真能如预期般发挥作用,是否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都是未知数。
但,他别无选择。
唯有向前,在硝烟与烈焰中,杀出一条生路。
奏疏通过正规渠道呈送的同时,他也让王德通过隐秘的渠道,给宫中的母亲杨妃递了个口信,内容很简单:儿一切安好,火药将行,望母妃勿念。
他需要让母亲安心,也需要让某些可能关注着他母亲的人知道,他李恪,下一步要落子了。
长安的棋局,因他这“火药”一子,已然风云变幻。而陇右的沙场,即将迎来一声跨越时代的惊雷。
他握紧了拳头,眼中闪烁着坚定而锐利的光芒。
慕容孝隽,你等着。大唐的“礼物”,很快就会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