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地脉深处的信号
夜深了,临时指挥中心——也就是他们租住的郊区仓库改造成的安全屋——里,却弥漫着一种混杂着疲惫与兴奋的紧张气氛。电脑屏幕上滚动着加密的数据流,几张简易行军床上散落着各种电子设备和……几包吃了一半的薯片。
王胖子四仰八叉地瘫在椅子上,揉着肚子哀嚎:“我说,咱这智斗能不能有点人道主义精神?脑细胞死了一大片,胃里却空空如也。想念大明朝的烧鹅啊……”
“烧鹅没有,速冻水饺管够。”小杨没好气地把一盒刚微波好的饺子塞到他手里,自己则眉头紧锁地盯着另一块屏幕上的城市三维地图,“无人机第三轮扫描结束了,那废弃的纺织厂地下确实有异常的空腔结构,但入口还是没找到。这帮地老鼠,藏得可真深。”
张大哥,我们沉稳的领队,正小心地用特制的软布擦拭着碧云剑。剑身在节能灯下泛着清冷内敛的光华,仿佛收敛了跨越时空的锋芒,只在此刻静谧的夜里,与守护者无声交流。他头也不抬地说:“沉住气。对手不是庸才,我们之前的几次试探,恐怕已经打草惊蛇。他们越是按兵不动,我们越要耐心。”
我(第一人称视角,团队中的“技术宅”兼记录者)刚完成一段代码的调试,伸了个懒腰,目光落在桌角一个不起眼的、类似老旧收音机的设备上。这是我从一堆“废品”里淘换来的地下管线探测仪的辅助接收单元,本来是想看看能不能改装成探测地下金属反应的玩意儿,但它大多数时候只是安静地充当一个背景噪音源,发出滋啦滋啦的白噪音。
然而,就在这一刻,那规律的吱啦声似乎发生了一丝极其微弱、但绝不同于往常的变化。一种极其短暂、仿佛错觉的规律脉冲,一闪而过。
“等等!”我猛地坐直身体,抬手制止了王胖子准备咬下饺子的动作,“都别出声!”
仓库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几人的呼吸声。王胖子的饺子悬在半空,小杨和张大哥也立刻投来询问的目光。
我屏住呼吸,将接收器的音量调到最大,耳朵几乎要贴到扬声器上。那微弱的、断断续续的脉冲信号再次出现,像是心脏在泥土深处搏动,又像是某种摩斯电码的变体,但更为复杂。
“有信号……”我压低声音,心脏开始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从地底传来,非常微弱,有规律。不是已知的任何公共频率,也不是我们的设备发出的。”
这个发现像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千层浪。在这个节骨眼上,从我们怀疑的目标区域地下传来未知的加密信号?这绝非巧合!
“能定位吗?能破译吗?”小杨立刻凑了过来,眼神锐利。
“定位精度不够,这设备太老了,只能确定大致方向就在纺织厂那片区域。”我快速敲击键盘,尝试用软件增强并记录信号,“破译……需要时间,而且这编码方式很古怪,不像现代的制式。”
张大哥放下碧云剑,走到我们身后,沉稳的目光扫过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地下空腔,异常信号……看来,我们不只是在和一群走私犯打交道。他们在地下进行的,可能不仅仅是藏匿文物。”
王胖子终于把那个凉了的饺子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说:“好家伙,这是在地下搞什么秘密基地?总不能是在挖矿吧?”
“或许比挖矿更糟。”我尝试将信号模式与已知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令人心惊,“这信号里夹杂着某种……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反馈脉冲,虽然被加密和衰减了,但特征码很像一些高端实验室或者……军事级安全设施用的。”
此言一出,仓库里的温度仿佛骤降了几度。国际文物走私集团,拥有高科技的地下据点?这已经完全超出了普通犯罪团伙的范畴。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一个组织严密、技术先进,并且所图甚大的跨国犯罪网络。
“必须弄清楚查不够了。”
“怎么下去?挖地道?”王胖子摊手,“咱可没带穿山甲兄弟一起来现代。”
小杨沉吟片刻,走到白板前,画起了纺织厂周边的地下管网图:“正规入口肯定被隐藏得很好。但我们或许可以走‘非正规’渠道。城市地下管网复杂,尤其是这种老工业区,或许有废弃的维修通道、排水涵洞甚至防空洞入口,因为年代久远而被遗忘,没有记录在电子档案里。”
“没错!”我一拍大腿,“结合这个信号源,我们可以尝试三角定位,虽然精度差,但如果能找到一个可能的管道入口,顺着信号强度走,说不定能摸到他们的‘后门’!”
希望重新燃起,但伴随着更深的警惕。我们不再仅仅是为了保护碧云剑,更是要揭开一个隐藏在地下的、可能危害更大的秘密。
说干就干。我们兵分两路。我和小杨负责利用现有的简陋设备和城市老旧图纸,寻找可能的潜入路径并尝试进一步分析信号。张大哥和王胖子则负责准备“行头”——夜行衣(当然是现代战术款)、微型摄像头、非金属工具(以防有金属探测),以及一些……嗯,具有大明特色的“小玩意儿”,比如王胖子坚持要带的改良版“迷烟”(其实是强效但无害的麻醉气体,用现代化学材料复刻的古方)和小杨那一手出神入化的“飞蝗石”(现在换成了特制的陶瓷珠)。
信号分析有了突破性进展。在过滤掉大量噪音后,我捕捉到一段重复出现的短码,经过一夜的奋战,勉强破译出了一小部分内容,像是一段状态报告:
“……‘货栈’安全……‘青铜区’稳定……‘冥想室’能量场正常……外围警戒级别……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