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庐山藏宝图 > 第21章 信号追凶

第21章 信号追凶(1 / 2)

第21章:信号追凶

深夜,城中村某栋自建楼的顶层出租屋内,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信号……消失了。” 林笑笑盯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那个最终停滞不动,然后彻底灰暗下去的光点,声音干涩。

就在十分钟前,那架承载着他们巨大希望的、经过沈青竹“机关术”魔改的微型无人机,如同断线的风筝,与基地失去了所有联系。最后传回的实时画面,定格在一个模糊的、似乎是仓库内部角落的影像,伴随着一阵剧烈的晃动和刺耳的噪音。

王建国猛地一拍大腿,疼得自己龇牙咧嘴:“我就知道!那鬼地方邪门!肯定是被人发现了!我那无人机,花了我小半个月伙食费呢!”

“王大脑袋,现在是心疼无人机的时候吗?” 李慕白抱着他那把从不离身的木剑(真剑不敢带出门),眉头紧锁,颇有几分当年在江湖上嗅到危险气息时的警觉,“我们打草惊蛇了。对方既然能精准地发现并捕获我们的‘侦察蜂’,说明他们要么有极强的反侦察设备,要么……那仓库本身,就是个精心布置的陷阱。”

沈青竹没说话,只是拿起桌上一张草稿纸,用铅笔快速勾勒起来。线条流动,很快,一个基于无人机最后传回数据构建的简易仓库内部结构图跃然纸上,并在信号消失点画上了一个醒目的“X”。

短暂的沉默。失败的情绪像阴云一样笼罩着这个临时指挥部。他们从明朝归来,带着一身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本事和一颗赤诚之心,本以为凭借超越时代的智慧和沈青竹巧夺天工的技艺,对付一群“毛贼”不在话下。可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现代犯罪集团的狡猾与科技水平,远超他们的想象。

“不,未必是坏事。” 林笑笑猛地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重新闪烁起光芒,她天生就有一种越挫越勇的劲头,“信号是在持续传输了三分十七秒后突然中断的,而不是一进入目标区域就立刻被屏蔽。这说明,对方可能是在无人机深入之后才发现的它。最后的位置信息,极有可能就是他们的核心区域!”

她双手在键盘上飞快舞动,调出数据日志:“看,信号消失前,接收到了强烈的无线信号干扰,但我们的‘侦察蜂’用了特殊频段,抗干扰能力很强。它是在物理层面被捕获的。而且,你们看这个——”

屏幕上显示出一段信号强度分析图,在中断前,有一个非常短暂但异常的信号峰值。“这个峰值……像是某种高频扫描或者激活装置被触发时产生的电磁泄露!”

这个发现让四人精神一振。失败中提取的线索,往往比一帆风顺的成功更具价值。

“也就是说,”李慕白若有所思,“那仓库里不仅有宝贝,还有‘恶犬’看门。而且这‘恶犬’,叫声还挺特别。”

“我们需要知道那里面到底是什么。”沈青竹放下铅笔,指着自己画的草图,“无人机最后的位置,靠近这个区域,结构上看,像是一个独立的隔间或者保险库。能配备这种级别防护的地方,存放的东西绝不简单。可能不止碧云剑。”

王建国挠着头:“那咋整?再放一架无人机进去?人家肯定有防备了。”

“无人机不行,那就换别的。”林笑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他们防得了天上,未必防得了……地下和空气中。”

她开始翻箱倒柜,找出几个更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小的电子元件和几个形似昆虫的仿生外壳。“这是之前做项目剩下的‘潜地甲虫’和‘声波浮尘’原型机。本来只是想玩玩,没想到真能用上。”

“潜地甲虫”?“声波浮尘”?王建国和李慕白听得一脸茫然,只有沈青竹露出了颇感兴趣的神色。

林笑笑解释道:“‘甲虫’可以依靠微振动在管道、缝隙间移动,携带微型摄像头和传感器;‘浮尘’更简单,就是一些极微小的共振器,可以吸附在物体表面,通过收集环境声波振动来还原部分声音信息。它们体积小,数量多,能量信号微弱,不容易被常规探测发现。”

“妙啊!”王建国一拍巴掌,“让这些‘小虫子’从通风管道、下水道什么的摸进去,来个无孔不入!”

说干就干。技术主导自然是林笑笑,而沈青竹则再次展现了他那化腐朽为神奇的“机关术”。他用极其精巧的手法,将林笑笑的电子元件与一些常见的材料(如回形针、薄金属片、甚至是指甲油用来做绝缘)结合,不仅优化了“甲虫”的移动机构,使其更安静灵活,还为“浮尘”设计了特殊的绒毛结构,增强其吸附能力。

王建国和李慕白也没闲着,一个负责利用外卖APP和地图软件分析仓库周边的管网线路,寻找最佳的“投放点”;另一个则凭借高超的轻功和潜伏技巧,深夜外出进行实地勘测,确认投放点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这是一次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当十几个经过伪装的“潜地甲虫”和上百颗“声波浮尘”被李慕白悄无声息地投入到目标仓库周边的指定位置时,一场更加隐蔽的侦察行动,悄然展开。

等待是煎熬的。尤其是在敌人可能已经警觉的情况下。

第二天下午,数据开始断断续续地传回。由于设备过于微型,传输能力和稳定性都很差,传回的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

一些模糊的图片:堆叠的木箱、粗大的承重柱、以及……几个穿着特殊防护服的身影。

一些断续的声音片段:“……检测通过……”“……包装要严密……”“……下次船期……”

信息支离破碎,难以拼凑出全貌。但那种紧张、专业且戒备森严的氛围,却透过这些碎片传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