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刀锋,带着撕裂空气的尖啸,已然触及张一斌的后颈皮肤,激得他寒毛倒竖。死亡的阴影,从未如此清晰地笼罩过他这个来自现代社会的灵魂。
就在半刻钟前,他们四人小组的行动还顺利得令人难以置信。借助陈文昌精准找出的废弃排水密道,他们如同幽灵般潜入了紫禁城的心脏地带。夜色深沉,唯有琉璃瓦在稀薄月光下流淌着幽冷的光泽。宫墙巍峨,殿宇森严,这凝固的宏伟与寂静,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
根据内应小太监冒死送出的模糊情报,碧云剑极可能被暂存于武英殿旁的配殿中,由东厂高手看守。他们屏息疾行,身影在巨大的柱础和廊庑阴影间快速穿梭,现代特种作战的潜行技巧与这古老的宫廷环境产生了一种奇异的融合。
然而,就在他们逼近武英殿范围,甚至能隐约看到殿宇轮廓时,欧阳菲菲猛地拉住最前面的罗子建,低声道:“不对,太安静了。”
话音未落,四周骤然亮起无数火把,将这片宫前广场照得亮如白昼。火光跳跃下,是密密麻麻、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身影——锦衣卫!他们并非散乱包围,而是以一种极具韵律和压迫感的步伐,迅速移动,瞬息间便结成了一个玄奥的刀阵,将四人死死困在中央。
为首的是一名面容冷峻的千户,他眼神如鹰隼,扫过四人,最终定格在手持特制战术棍、摆出防御姿态的张一斌身上。“擅闯禁宫,形同谋逆!束手就擒,可留全尸!”
根本没有交涉的余地。锦衣卫刀阵,作为大明帝国最精锐的武力象征之一,已然发动。刀光如泼水般倾泻而来,彼此呼应,攻守兼备,仿佛一张不断收紧的、由钢铁组成的死亡之网。
张一斌瞬间陷入了苦战。他的跆拳道黑带功底,赋予了他在小范围空间内惊人的闪转腾挪能力和凌厉腿法,配合着融合了现代搏击理念的棍术,起初确实让习惯了传统武术套路的锦衣卫们吃了一惊。他一记高位侧踹,精准地踢开迎面劈来的刀锋,紧接着旋身一棍,扫向另一名试图偷袭的番子下盘,动作连贯迅猛,带着现代格斗的高效与直接。
“砰!”一声闷响,一名锦衣卫被棍梢点中胸口,踉跄后退。
“他的路数古怪,小心!”有人低呼。
但个人的勇武,在训练有素、配合无间的军阵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刀阵流转不息,一人退下,立刻有两人补上,刀光从四面八方袭来,绵绵不绝。张一斌的棍影逐渐被压缩,他的呼吸开始粗重,手臂因格挡沉重的绣春刀而阵阵发麻。现代搏击更侧重单打独斗或无限制格斗,对这种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缺乏有效的应对经验,他的体能和反应速度都在急剧下降。
“一斌,左三步,震位!”陈文昌的疾呼在刀锋碰撞声中显得格外清晰。他虽不擅武力,却一直冷静地观察着刀阵的运行规律。他利用自己对易经八卦的理解,试图为张一斌指出阵眼和生门所在。
张一斌依言而动,向左疾跨三步,一棍横扫,果然打断了右侧两名锦衣卫即将形成的合击。
“菲菲,子建,助他!”陈文昌再次喊道。
欧阳菲菲心领神会,她迅速从随身的小包中掏出几个小巧的陶瓷弹丸——这是她利用这个时代的材料,结合现代化学知识粗制的“烟雾弹”和“闪光弹”。她看准时机,将一枚弹丸掷向刀阵后方。
“噗!”一声轻响,一股浓烈刺鼻、带着硫磺味的黄色烟雾迅速弥漫开来,虽然威力远不及现代军用品,但在此时此地,足以扰乱视线,打乱锦衣卫严整的节奏。
几乎在同一时间,罗子建如同灵猴般蹿出。他没有直接冲击刀阵,而是利用他顶尖的跑酷和攀岩能力,在广场边缘的汉白玉栏杆、巨型铜鹤香炉之间纵跃如飞。他吸引了一部分火力,几名锦衣卫不得不分心应对这个在“高处”不断移动、投掷碎瓦片骚扰的“跳蚤”。
压力稍减的张一斌,脑中灵光一闪。他意识到,硬拼力量和技术,自己绝无胜算。这些锦衣卫个个刀法精湛,但他们的训练基于固定的阵型和招式,追求的是整体的协调与碾压。而自己的优势,在于超越时代的格斗理念——对距离、时机和人体弱点的极致利用,以及更强的爆发力。
他改变了策略,不再试图格挡每一次攻击,而是利用更敏捷的步法进行闪避,如同在刀尖上跳舞。他刻意示弱,卖了个破绽,引得正前方一名力士模样的锦衣卫大喝一声,双手持刀,一记势大力沉的竖劈直落而下!
就是现在!张一斌没有后退,反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以一种近乎贴地滑行的姿势向前突进,险之又险地让刀锋擦着他的后背落下。同时,他凝聚全身力量于一腿,一记教科书般的后旋踢,足跟如同铁锤般狠狠砸在对方因用力过猛而暴露出的腋下神经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