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庐山藏宝图 > 第67章 郑和的区块链

第67章 郑和的区块链(1 / 2)

第67章 《郑和的区块链》

宝船舰队如同一片移动的森林,在午后的阳光下于墨绿色的海面上投下巨大的阴影。欧阳菲菲倚在船舷边,看似在欣赏跃出海面的飞鱼,实则目光锐利地扫过远处海平线上几个若隐若现的小黑点——那是被击溃的海盗残余舢板,仍在不死心地远远缀着。

自上次缴获那封带有二维码的投降书以来,舰队的气氛变得外松内紧。郑和下达了密令,所有缴获的海盗物品,无论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都必须送至罗子建等人所在的“格物斋”进行查验。所谓的“格物斋”,不过是舰队长给他们这几个“番邦奇人”安排的一个狭窄舱室,如今却成了舰队里最神秘的技术分析中心。

舱门被推开,陈文昌抱着一摞刚从俘虏船上搜来的物品走了进来,一股海腥味和硝烟味混合的气息瞬间弥漫开来。“都是些破烂,”他抱怨道,“锈刀、发霉的饼干、几枚劣质的西洋银币……哦,还有这个,看起来是他们的账本,脏得要命。”

他嫌弃地用两根手指拎着一本油腻发黑、边角卷曲的册子,作势要把它扔进角落的杂物堆。

“等等!”张一斌叫住了他,游戏宅的直觉让他对一切“册子”类物品都保持高度敏感,“账本?海盗还记账?给我看看。”

他接过册子,入手沉甸甸的,封皮是一种粗糙的鞣制皮革。他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的纸张粗糙发黄,写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间或夹杂着一些古怪的符号和数字。

“记录的是物资分配,劫掠所得,还有……奖惩?”张一斌粗略翻了几页,眉头渐渐皱起,“这记账方式有点怪。不像单纯的流水账,每一笔后面都跟着好几个奇怪的墨点印记,而且前后关联性很强,修改一处,后面好几页的印记似乎都对不上了。”

正在用自制蒸馏装置提纯淡水的罗子建也凑了过来,推了推并不存在的眼镜:“听起来像是某种防伪校验。类似于……古代的复式记账法?但这些墨点印记太不规则了,不像是标准符号。”

欧阳菲菲被他们的讨论吸引,放下手中的战术观察走了过来。她拿起账本,仔细审视着那些墨点印记。她的目光最为毒辣,尤其擅长发现细节 pattern。

“这不是随意点的。”她忽然开口,手指点着其中一页,“你们看,这些墨点的深浅、间距,尤其是这个,边缘有极细微的毛刺扩散,这不像毛笔写的,倒像是……用某种特制的、极细的金属印章戳上去的。”

她的话让舱内安静下来。一种怪异的感觉萦绕在几人心头。一群古代海盗,用着超越时代的二维码,现在又可能用一种极精密的技术在账本上做防伪标记?

“我们需要更专业的眼光。”罗子建沉吟片刻,转身从他们宝贵的防水储物箱底层,翻出一个用油布包裹的物品——那是他们仅存的、屏幕已经有些裂痕但尚能开机的平板电脑。他熟练地开机,点开一个图片增强分析App——这是他们之前用来分析模糊藏宝图扫描件的工具。

他将账本上一处复杂的墨点印记放在摄像头下,进行高精度拍摄、锐化、增强对比度。当处理后的图像出现在屏幕上时,四个人几乎同时倒吸了一口冷气。

那根本不是什么随意的墨点!

在增强后的图像里,那些印记显露出极其复杂的、由无数微小点阵构成的几何图形。每一个图形都独一无二,结构精巧,蕴含着一种冰冷的、非人的逻辑美感。这绝非这个时代能有的技术!

“这……这他妈是哈希值(hash Vae)的图形化表达?!”张一斌失声叫道,眼睛瞪得滚圆,“用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技术,将加密后的数据信息,以微观物理的形式‘打印’在了纸上?!”

这个发现石破天惊。

哈希值?区块链?这些概念与15世纪初的航海世界格格不入,其违和感不亚于在甲骨文上看到二维码。巨大的荒谬感之后,是深入骨髓的寒意:那群海盗,或者说海盗背后的指挥者,不仅在运用科技,更是在运用一套完整的、基于密码学和分布式记账的现代金融管理体系!

“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罗子建喃喃自语,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如果每一本流出的账册都是链上的一个节点,那么意味着海盗的内部管理高度透明,任何一笔交易、一次劫掠、甚至一颗钉子的去向,都被所有持有账本的上层头目共同监督。这极大地避免了贪污内斗,提升了组织效率……天啊,是谁在给他们灌输这套理念?”

“而且,”欧阳菲菲指着账本上前后关联的印记,“修改任何一处的记录,都会导致后续所有印记对不上,这完美解决了账本的真实性问题。这比明朝户部的账册还要先进几个次元。”

陈文昌拿起那本油腻的账本,感觉重如千钧:“所以,我们缴获的不是一本普通的账本,而是……他们分布式网络里的一个‘账本节点’?这玩意……是海盗的‘区块链’?!”

这个结论太过骇人,他们不敢怠慢,立刻请求面见郑和。

在郑和的私人舱室内,烛火摇曳。听完他们尽可能用这个时代语言解释的发现后,即便是见多识广、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郑和,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紫檀木桌面,目光深沉地扫过那本摊开的账本和平板电脑上诡异的图形。

“依诸位之见,”郑和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波澜,“此物…非人力可为?”

“绝非当下人力可为。”罗子建斩钉截铁,“督帅,这意味着我们的对手,拥有着……近乎‘天道’般的组织术。这绝非寻常海盗。”

郑和闭上眼,片刻后睁开,眼中已是一片决断的清明:“咱家明白了。此事关乎国朝海疆安危,乃至……天命气运。诸位既精于此道,便请穷究其理。需任何协助,皆可直言。务必找出这‘印记’之源,以及……背后操弄之人。”

得到了郑和的最高授权,四人小组开始了废寝忘食的研究。他们又调来了更多缴获的海盗文书,很快发现,并非所有文书都有这种印记,只有标注为“总账”、“库簿”、“功赏录”的核心账册才有。

张一斌负责主攻图形分析,试图破解点阵的编码规律。罗子建则试图从物料入手,分析那印记的墨水成分。欧阳菲菲负责交叉比对不同账本印记的关联。陈文昌则发挥他的社交能力,试图从俘虏的海盗口中套取关于账本制作流程的信息,但一无所获,底层海盗对此一无所知,只知那是“上面”派来的“账房先生”所用之物。

研究陷入了僵局。那图形过于复杂,以他们现有的计算能力根本无法逆向破译。墨水成分经过罗子建用简陋手段检测,似乎也只是普通的烟炱混合了鱼胶,并无特别。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欧阳菲菲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既然这像区块链,那必然有‘矿机’。”

“什么机?”陈文昌没听懂。

“就是产生这些印记的‘机器’!”欧阳菲菲眼神发亮,“他们肯定有一个专用的工具来‘计算’并‘打印’这些印记。账房先生……或许关键不在‘先生’,而在于他手里的‘工具’!”

这个思路一下子点醒了所有人。目标从破译天书般的密码,转向寻找一个可能存在的实体工具!

他们再次提审了所有俘虏,这次问题变得极具针对性:那些账房先生长什么样?他们平时在哪里工作?他们手上有没有什么奇怪的东西?写字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动作?

威逼利诱之下,一个曾被抽调去给账房帮忙送饭的小海盗,在哆哆嗦嗦中提供了一个关键线索:“那……那位先生很怪,从不与人同住,单独一个小舱……他写字时,手里总拿着一个……一个铁盒子,上面有些小杆子,他不用毛笔,而是拿着那铁盒子,对着账本……摁一下,就有个印子了……声音很轻,‘咔哒’一声。有一次小的偷看,好像看到他……他在那铁盒子上拨弄那些小杆子,好像在……在算数?”

铁盒子!按压!咔哒声!拨弄小杆子!

所有的线索瞬间串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