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澜军乘胜追击,斩首无数,俘获近千。残余溃兵逃入西北深山,已难成气候。石河谷一战,宸军以极小代价,全歼西凉溃军主力,阵斩敌酋马悍,缴获战马、兵器甚多。
捷报传回,陇西郡乃至整个宸国欢腾。此战不仅消除了边境大患,更极大地提振了国威,尤其是让新附的陇西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宸国军队的强大和守护疆土的决心,民心归附程度大大加深。
李大牛凯旋陇川县,犒赏三军,安置俘虏,甄别胁从流民,将其中的青壮编入屯田兵,老弱妇孺则妥善安置。同时,他上书宸公,奏请加强临洮关防务,并在西北边境增筑烽燧、军寨,建立更完善的预警和防御体系。
安澜城,宸公府。
赵轩接到李大牛的捷报和奏章,龙颜大悦,当即下诏褒奖有功将士,擢升李大牛为“上柱国”(荣誉爵位),赏赐金银布帛无数。对于加强边防的提议,他完全赞同,命丞相张诚、治粟内史周福全力配合,拨付钱粮物资,尽快落实。
“西凉溃军虽平,然河西走廊局势未定,西凉军内乱,其他势力虎视眈眈,西北边境,恐难长久安宁。”赵轩在朝会上对众臣说道,“大将军奏请增筑边防,甚合朕意。此外,陇西郡新定,需进一步加强治理。丞相,陇西太守此次协防有功,可酌情嘉奖。另,选派干吏,充实陇西郡县官府,加快推行《均田令》和《宸国田赋律》,务必使新附之民,尽享王化,成为我宸国坚实屏藩。”
“臣遵旨。”张诚躬身领命。他深知,军事胜利只是第一步,能否将胜利果实转化为长治久安的统治,才是真正的考验。
朝会之后,赵轩单独召见了卫尉王老五。
“西凉军内乱,其详由可曾探明?”赵轩问道。
王老五回禀:“据靖安司潜伏河西的细作回报,西凉军内讧,起因乃是马枭欲与盘踞中原西北的‘朔方军’结盟,共抗赤眉,但其部分将领,尤其是马悍一系,主张向西联络羌胡,劫掠自肥。双方矛盾激化,马悍抢先动手弑父,引发火并。如今西凉军四分五裂,朔方军似有趁虚而入之意。”
赵轩沉吟片刻,道:“西北局势复杂,朔方军、羌胡、乃至更西的势力,犬牙交错。我宸国新立,不宜过度卷入。然,边境安宁至关重要。卫尉需加派得力人手,深入河西,密切关注各方动向,尤其是朔方军的意图。若其有意东进,与我宸国接壤,需早作准备。”
“臣明白。”王老五点头,随即又低声道,“主上,还有一事。赤眉军方面,自冯特使返回后,边境贸易依约进行,但其内部,似乎对与我宸国交往仍有分歧。元老院保守派虽掌权,但军中少壮派将领对我宸国崛起颇为忌惮,近日在边境小有摩擦,虽未酿成大冲突,但需警惕。”
赵轩眼中寒光一闪:“赤眉军亡我之心不死,此乃必然。贸易可继续,但边防绝不可松懈。传令大将军,轮换边境驻军,加强操练,提高警惕。另,可适当向边境增派弩手和骑兵,以示威慑。”
“是!”
处理完军政要务,赵轩信步来到安澜城外的校场。春风拂面,校场上杀声震天,新募的士兵正在军官的带领下进行严格的队列和战术训练。远处,新建的工坊区烟囱林立,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城内市集,人流如织,叫卖声不绝于耳。
看着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赵轩心中感慨。从黑风寨的流民头领,到如今雄踞河间道的宸公,一路走来,荆棘密布。外有强敌环伺,内有百废待兴。西凉溃军的平定,只是漫长征程中的一小步。赤眉军的威胁依然存在,西北局势暗流涌动,中原大地更是群雄逐鹿,前途依旧充满挑战。
但他信念坚定。只要君臣一心,军民同力,稳步发展内政,强盛军备,审时度势,徐图进取,这乱世,终有平定之日。
“启元二年,当以巩固根基、积蓄实力为要。”赵轩望着远方,心中已然有了清晰的规划,“待秋粮入库,兵精粮足之时,或可考虑向东南用兵,打通出海口,或向西南拓展,连接中原……”